《周易通解》一场易学界的“奇妙冒险”
一、《易经》:从智慧之光到“迷失的羔羊”
千年传承中的认知断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易经》的传承历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想象一下,那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赛”,每一代的学者和传承者都手持着《易经》这根珍贵的接力棒,奋力向前奔跑,试图将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传递给后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这接力棒在传递的过程中却渐渐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不断地演变着。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一次的字体变革,都像是给《易经》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古代,文字的含义往往丰富而微妙,一个字可能蕴含着多种解释。随着文字的演变,许多原始的含义逐渐被遗忘或曲解。例如,《易经》中的一些卦辞和爻辞,在最初创作时可能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含义,但由于文字的变迁,后人在解读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本意。
师徒授受的方式,曾经是《易经》传承的重要途径。师傅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徒弟,徒弟再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然而,这种传承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师傅的知识和见解毕竟有限,而且每个人对《易经》的理解都存在着主观差异。在传承的过程中,这种主观差异可能会被不断放大,导致后人对原始易学的理解逐渐偏离了其本来的面貌。原始易学那鲜活灵动的智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磨砺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变得僵化和陈旧。
汉代象数派和宋明理学对《易经》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易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两派就像是两个不太靠谱的导游,本应带领人们领略《易经》这座智慧宝库的壮丽风光,却不小心把人们带到了谶纬附会的“歪路”上。汉代象数派过于注重卦象和数字的象征意义,试图通过对卦象和数字的推演来预测未来。他们将《易经》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套复杂的象数体系。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易经》的内涵,但也使得《易经》变得越来越神秘和晦涩难懂。宋明理学则将《易经》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强调《易经》的道德教化作用。他们将《易经》视为一部道德教科书,通过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来宣扬儒家的价值观。这种阐释方式虽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但却忽略了《易经》本身的哲学智慧和科学价值。在他们的影响下,《易经》逐渐从一本充满哲学智慧的宝典沦为了神神叨叨的占卜“道具”。
现代人对《易经》的理解更是充满了偏差。当我们看到“元亨利贞”“贞吝”这些古老的卦辞时,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常常望文生义,自以为懂了,其实差得十万八千里。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工具理性,追求功利和实用。《易经》被无情地简化成了一本占卜手册,人们只关注它能否预测未来、带来好运,而忽略了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观变阴阳而立卦”的哲学本质,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藏,无人问津。这种认知偏差,就如同庄子所说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用一根细小的管子去看天空,用一个小小的贝壳去测量大海,视野是如此的狭小,又怎么能看到《易经》那广阔无垠的智慧海洋呢?
(一)三重维度解构易理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易经》曾经拥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它宛如一位智慧超群的老祖宗,承载着远古时期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原始智慧。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他们仰望浩瀚的星空,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俯瞰广袤的大地,感受山川河流的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他们逐渐领悟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一些奥秘,并试图用一种方式将这些奥秘记录下来。于是,《易经》应运而生。
伏羲氏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他首创了八卦体系。想象一下,在远古的荒原上,伏羲氏凝视着周围的自然景象,心中涌起了无尽的灵感。他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自然现象,像变魔术一样抽象成了卦象符号。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这些卦象符号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开创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思维传统,让人们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理解宇宙的奥秘。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来理解八卦所代表的各种自然现象。头为乾,腹为坤,足为震,股为巽,耳为坎,目为离,手为艮,口为兑。这种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周文王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被囚禁的艰难日子里,并没有消沉和绝望,反而更加深入地研究《易经》。他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为每卦写了卦辞,赋予了它们人文意涵。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周文王希望通过《易经》来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智慧。他的卦辞不仅包含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还融入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激励着无数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同时,也要心怀宽广,包容万物。
《易经》具有“简易”“变易”“不易”三重特性。“简易”就像一个超级浓缩丸,虽然只有六爻组合成的六十四卦,却能够涵盖世间万象。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四季更替,还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可以在《易经》的卦象中找到对应的解释。这就好比一个小小的魔方,虽然只有六个面,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可以呈现出无数种不同的形态。“变易”则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舞蹈,卦象不断动态转化。泰卦与否卦的消长就像社会兴衰的“舞蹈节奏”。泰卦代表着吉祥、顺利,否卦代表着艰难、挫折。当泰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逐渐转变为否卦;而当否卦发展到极致时,又会重新转变为泰卦。这种变化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顺应变化,把握时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顺境中保持警惕。“不易”则像一根定海神针,指向阴阳平衡的永恒法则。正如《系辞》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所揭示的阴阳平衡原理,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事物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可惜的是,这么厉害的智慧,后来却走了下坡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易经》的原始智慧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等待着后人去重新发掘和领悟。
二、易学界的“跨界大侠”
(一)跨学科的学术谱系
倪海厦老师,这位当代易学界的传奇人物,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跨界大侠”,在易学界和其他领域之间自由穿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他承袭了“山医命相卜”五术,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五种重要技能。“山”包括了道家的修炼方法和养生之道;“医”则是指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命”是通过对人的生辰八字进行分析,来预测人的命运;“相”包括面相、手相、风水等;“卜”则是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倪海厦老师将这五种技能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他的学术体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完全不按现代学科的“规矩”来。在现代学术领域,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然而,倪海厦老师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医学实践中,他把“观梅氏”脉法和《易经》卦象像搭积木一样对应起来诊断病症。“观梅氏”脉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脉诊方法,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倪海厦发现,《易经》的卦象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他通过将“观梅氏”脉法与《易经》卦象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病症,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典籍校勘中,他又用卦气学说去厘清《黄帝内经》的节气养生理论。卦气学说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将八卦与节气相结合,认为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卦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也会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倪海厦老师通过运用卦气学说,对《黄帝内经》中的节气养生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这种“六经皆医”的治学路径,就像一把大斧头,硬生生地打破了现代学科壁垒。在他的眼中,《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着作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他通过将这些经典着作中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体系。这种学术体系就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突然长出了一朵鲜艳的花,为易学界和中医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让古代“通人之学”的学术生态又重新冒了出来,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二)生活化的易理重构
倪海厦老师的创新就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将原本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易经》变成了可操作的认知工具。他提出了“卦象即生活”的实践哲学,这一理念就像一个神奇的翻译官,能够将《易经》中的卦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以“需卦”(坎下乾上)为例,倪海厦老师用它来解析现代人“等待时机”的心理状态。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很多时候都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采取行动。“需卦”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等待的状态。卦辞中说:“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意思是说,在等待的过程中,要保持诚信和信心,这样才能获得光明和亨通。同时,要坚守正道,这样才能吉祥如意。就像一个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推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他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等待市场的认可。
再以“讼卦”(坎下乾上)为例,倪海厦老师用它来指导人际冲突的化解策略。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讼卦”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争讼的状态。卦辞中说:“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意思是说,在争讼的过程中,要保持诚信,但也要注意不要陷入困境。要保持警惕,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和解的策略,这样才能获得吉祥。如果一味地争讼下去,最终可能会导致凶祸。就像两个同事在工作中发生了矛盾,如果他们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求和解的方法,就有可能化解矛盾,继续合作。但如果他们一味地争吵下去,就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倪海厦老师的着作里到处都是企业管理案例、司法实践等现代场景,就像给古老的《易经》穿上了一件时尚的现代外衣。他通过将《易经》的原理应用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印证了“触类而长之”的易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强调通过类比和联想,将一种事物的原理应用到其他事物中去。在倪海厦老师的着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将《易经》的卦象和原理应用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这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转化,让古老智慧就像一个沉睡多年的巨人,终于在当代苏醒,焕发出勃勃生机。《易经》不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书,而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