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巡边离京的第五日,宫中气氛愈发微妙。永寿宫虽表面平静,但沈清辞能感觉到暗处窥视的目光有增无减。
这日清晨,她正为云苓换药,忽见一个小宫女慌慌张张跑来:“娘娘,不好了!林采女突发急病,太医说...说怕是撑不过今日了!”
沈清辞手中药瓶险些落地。林采女?那位患有风湿的老采女?前几日她去诊脉时,虽病情严重,但绝不至于突然病危。
“哪位太医诊治的?”沈清辞边问边迅速收拾药箱。
“是太医院的张太医。”小宫女喘着气,“说是突发心痹之症。”
张太医?沈清辞心中一凛。此人素与淑太妃娘家往来密切,在太医院中以擅用猛药着称。
“带路。”她毫不犹豫地说道。
西偏殿内弥漫着浓重的药味,林采女躺在榻上面如金纸,气息微弱。张太医正在外间写药方,见沈清辞到来,眼中闪过一丝慌乱。
“楚妃娘娘万安。”张太医躬身行礼,“老采女突发急症,微臣正在全力救治。”
沈清辞不动声色:“本宫略通医理,可否让本宫一观药方?”
张太医迟疑片刻,还是递上药方。沈清辞快速扫过,方子看似对症,用药却颇为猛烈,对林采女这般虚弱的老人来说,几乎与虎狼之药无异。
“张太医确定这是心痹之症?”沈清辞状似随意地问。
“症状确是如此。”张太医语气肯定,“脉象浮促,面色青紫,正是心痹之兆。”
沈清辞不再多言,径直走入内室。她坐在榻边为林采女诊脉,发现脉象确实浮促,但细辨之下,却有一丝异常——这浮促中带着虚滑,不似真正的心痹。
她俯身细闻林采女唇边的气息,隐约嗅到一丝熟悉的苦涩味。这不是心痹该有的气味!
“采女今日用了什么饮食?”沈清辞问一旁伺候的小宫女。
“早起只用了半碗小米粥,和往常一样。”小宫女怯生生地回答。
沈清辞目光扫过室内,忽然停在窗台上一盆不起眼的药草上。那是她前日送给林采女的安神草,嘱咐她每日取几片叶子泡水饮用。
她走到窗前,仔细察看那盆药草,发现叶片上有些许不正常的晶莹露珠。用手指蘸取细闻,有一股极淡的奇异香气。
“这盆草今日可曾浇过水?”沈清辞问。
小宫女摇头:“都是林采女亲自照料,不许旁人碰的。”
沈清辞心中已有计较。她不动声色地回到外间,对张太医道:“本宫观采女脉象,似是虚症为主,可否让本宫调整下方子?”
张太医面色微变:“娘娘,这...药方已定,随意更改恐有不妥。”
“出了事本宫担着。”沈清辞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云苓,按本宫说的重新配药。”
她口述了一个温和滋补的方子,与张太医的猛药截然相反。张太医脸色难看,却不敢公然反对得宠的妃嫔。
待药煎好,沈清辞亲自喂林采女服下。不过半个时辰,林采女的脸色竟渐渐好转,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张太医见状,借口太医院还有事,匆匆离去。
沈清辞命人取来张太医之前煎药的药渣,仔细翻检。果然,在常见的药材中,发现了几片极不起眼的暗红色叶片——正是“血枯藤”!
这种药材本身无毒,但与安神草同用,会产生相克之效,导致气血虚脱,症状极似心痹。若非及时救治,三两日内便会虚弱而亡。
好阴毒的手段!借太医之手下药,即便事发也能推脱是误诊。
沈清辞立即通过吴添禄将此事密报皇帝。虽然皇帝巡边在外,但京中自有他的耳目。
两日后,一道圣旨从边关传来:“朕闻宫闱用药不当,致老采女病危,甚为震怒。着令整顿太医院,彻查所有太医资质。即日起,由副院使周明堂暂代院使之职。”
周明堂正是皇帝的心腹!这道圣旨看似因一桩小事而起,实则趁机将太医院掌控在手。张太医及其同党被革职查办,淑太妃在太医院的势力遭到重创。
风波过后,林采女渐渐康复。这日沈清辞前来复诊,老采女握着她的手老泪纵横:“多谢娘娘救命之恩...老身这条命,是娘娘捡回来的。”
沈清辞温声安慰:“采女福大命大,清辞只是尽了医者本分。”
林采女忽然压低声音:“娘娘,老身想起一事...关于当年楚夫人入宫诊治的旧事。”
沈清辞心中一紧:“采女请讲。”
“那日楚夫人被急召入宫,老身恰好在附近。”林采女努力回忆,“除了那位突发急症的贵人,似乎还有一位‘姓孙的老嬷嬷’在场。老身记得,是因为那嬷嬷手腕上有道明显的疤痕,端药时特别显眼。”
孙嬷嬷!沈清辞心中巨震。果然与哑巴宦官留下的线索对上了!
“采女可还记得那位贵人是哪位?”她急切地问。
林采女摇头:“老身份低位卑,不得近前。只远远看见宫人忙碌,气氛紧张。后来听说...听说那贵人最终还是没了。”
沈清辞陷入沉思。母亲被急召入宫诊治,孙嬷嬷在场,贵人最终不治...这其中必定有蹊跷。
“多谢采女告知。”她郑重道谢,“这些往事,还望采女不要再对他人提起。”
林采女会意点头:“老身明白。娘娘也要小心...宫中有些人,心肠比毒药还毒。”
回到永寿宫,沈清辞立即将这些新线索记录下来。母亲入宫诊治、贵人暴毙、孙嬷嬷在场...这让她想起父亲札记中提到的特殊印鉴和边境密信。
莫非那位暴毙的贵人与印鉴有关?或者根本就是印鉴的主人?
她取出母亲的医案,仔细翻阅有关那次入宫诊治的记录。然而奇怪的是,那段时间的记载似乎被人为撕去了几页,只留下一些零散的药方和症状描述。
从残存的只言片语中,她拼凑出一些信息:患者症状包括突发高热、皮肤出现诡异红斑、最后昏迷不醒。母亲在旁注中写道:“似毒非毒,似病非病,前所未见。”
这描述让沈清辞想起一种罕见的北疆奇毒——“红颜殇”。据母亲笔记记载,此毒症状与上述相似,中毒者三日内必死,且死后尸体会出现特殊纹路,如同某种图腾。
若是如此,那么当年那位贵人的死因恐怕不是急病,而是中毒!而母亲很可能发现了真相,却不敢声张,只能暗中记录。
想到这里,沈清辞只觉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若真如此,那么楚家案的背后,可能还牵扯着一桩宫廷毒杀案!
是夜,她将最新发现密报皇帝。很快收到回音:“朕已悉。太医院整顿完毕,周明堂可信。继续探查,但务必谨慎。”
有了皇帝的支持,沈清辞开始暗中调查当年那桩旧案。她通过周明堂查阅太医院旧档,寻找有关那位暴毙贵人的记录。
然而奇怪的是,那段时间的太医院记录也有缺失,仿佛有人刻意抹去了所有痕迹。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周明堂忽然带来一个重要消息:“娘娘,下官在整理旧档时,发现一本前任院使的私记,其中提到一桩疑案:淳安郡主突发急症暴毙,诊治太医随后自尽。”
淳安郡主?沈清辞记得这位郡主是先帝幼妹,年轻时曾执掌过丹书铁券,地位尊崇。她的暴毙当年轰动朝野,但官方记载确是急病身亡。
“可提到诊治太医姓名?”沈清辞急问。
“姓孙,名不详。”周明堂道,“只说是位老嬷嬷,精通药理,曾在太医院当过差。”
孙嬷嬷!果然是她!
沈清辞心中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那本私记现在何处?”
“下官已悄悄带来。”周明堂从袖中取出一本发黄的小册子,“请娘娘过目。”
沈清辞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私记中详细记载了淳安郡主暴毙前后的经过:郡主突发怪病,孙嬷嬷奉命诊治,三日后郡主身亡,孙嬷嬷随后自尽。但前任院使在旁注中写道:“孙氏死状可疑,似有隐情。”
更让她震惊的是,私记中还提到一件事:淳安郡主暴毙前数月,曾接待过北疆使团,收受了一批珍贵药材作为礼物。
北疆!又是北疆!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串联起来了:淳安郡主接待北疆使团→收受药材→突发怪病暴毙→孙嬷嬷诊治后自尽→母亲被召入宫诊治→发现中毒真相→楚家遭殃...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连环计!而那个特殊印鉴,很可能就是淳安郡主当年掌管的丹书铁券的一部分!
就在沈清辞为这个发现激动不已时,窗外突然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动。
“谁?”她警觉地吹灭烛火。
一道黑影迅速从窗前掠过,速度快得惊人。
沈清辞心中一凛:有人一直在监视她!而且此人武功高强,绝非普通宫人。
她悄悄握紧袖中匕首,知道自己的调查已经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