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的空气仿佛凝成了粘稠的琥珀,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最后一场经义考试结束的钟声余韵尚在,紧接着便是决定最终排名的重头戏——策论。相较于经义对基本功的考察,策论更看重学子的眼界、胸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也是考官区分高下、定夺名次的关键。
试卷再次下发。当林弈展开那质地坚韧的试卷,看到题目时,瞳孔亦是微微一缩。
“问:北疆胡虏,屡为边患。或主征伐,犁庭扫穴;或倡怀柔,羁縻安抚。二者孰优?何以长治久安?试抒所见。”
北疆边患!
这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也是历代王朝都无法彻底解决的痼疾。考场之内,瞬间响起一片细微的抽气声和笔杆无意识敲击桌面的嗒嗒声。显然,这个题目的深度和现实压力,让许多学子感到了棘手。
林弈闭上眼,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信息碎片:原主所读史书中关于汉匈、唐突战争的记载,周文渊所赠《历代名臣奏议选编》中关于边策的激烈辩论,以及他自己融合现代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念后形成的独特认知。
他听到隔壁号舍已有学子开始奋笔疾书,大抵不出两种论调:一是引证汉武唐宗,力主“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调武力征伐,彻底消灭边患;二是援引儒家“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理念,主张怀柔安抚,赐予爵位财帛,以求相安无事。
这两种观点,非此即彼,延续千年,看似有理,实则都陷入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要么耗费巨资,劳师远征,胜则国力大损,败则元气大伤;要么一味退让,养虎为患,徒耗国帑,换来的往往是更贪婪的索取和更频繁的寇边。
不能这样!
林弈猛地睁开眼,眸光锐利如电。他要写的,绝非这等陈词滥调!他要跳出这个千年窠臼!
他提笔蘸墨,略一思忖,便在草稿纸上写下了石破天惊的破题:
“臣闻,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故制边之策,不在刀兵之利,亦非金帛之诱,而在乎势之已成,使之不得不服。”
开篇便否定了单纯的武力征伐与怀柔安抚,提出了更高层面的“势”!何为“势”?乃是一种综合的、压倒性的、使对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顺从的态势!
承题、起讲,他引经据典,却非简单堆砌。《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管子》的“经济倾轧”,乃至历史上成功分化瓦解游牧部落联盟的案例,都被他信手拈来,作为“势”之可行的佐证。
进入核心的“起股”与“中股”,他开始详细阐述构建此“势”的具体方略,这已完全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带着一种宏观的战略俯瞰:
“一曰以商贾弱其力。于边境开设榷场,准其以牛羊马匹,易我之茶盐铁器。茶盐为其日用之需,久则成瘾;铁器可铸犁亦能铸兵,然我控其流通,则其战备操之于我手。更可以精美丝绸、瓷器、玩好之物,诱其贵族,销磨其悍勇之气,使其上下渐生依赖,则其力自弱。”
(经济手段:通过可控的边境贸易,用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使其产生依赖,同时控制战略物资,削弱其战争潜力,腐蚀其上层斗志。)
“二曰以教化分其众。择其部落聪慧子弟,延入州学,习我语言文字,沐我礼仪教化。数载之后,其心慕华风,归则可为间,传播王化,使其内部渐生隔阂。更可扶持亲我之部落,打击桀骜之酋首,使其内斗不休,无暇南顾。”
(文化分化:通过教育同化其下一代,培养亲己势力,从内部制造矛盾,使其陷入分裂。)
“三曰以屯田固我边。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广置军屯。非仅为戍守,更在扎根。使边地日渐富庶,城寨相连,烽燧相望。彼来袭则无所掠,我进攻则有依托。久而久之,彼之游牧之地日蹙,我之农耕疆域日扩,此消彼长,大势在我。”
(固本培元:通过屯田移民,将边境地区真正纳入有效统治和开发,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
他论述这三条策略,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强调其相辅相成,构成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战略。最终的目标,不是一时的胜负,而是“使之不得不服”的“势”的达成。
在文章最后,他总结道:
“故征伐与怀柔,皆一时之策,未触根本。唯以此三者,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方能使悍虏化为顺民,使边患永绝于无形。此非权宜之计,乃万世之谋也。然行此策,需朝廷有定力,边疆有能吏,非一朝一夕之功,唯坚韧不拔者能竟其全功。”
既点明了策略的长期性和系统性,也暗示了执行的难度,显得更为客观可信。
当林弈落下最后一笔,轻轻吹干墨迹时,整篇文章已如一幅宏大的战略蓝图,在他笔下徐徐展开。没有空喊口号,没有迂腐的道德说教,只有冷静的分析、长远的眼光和切实可行的步骤,其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开阔,立意之高远,已然将考场内其他所有学子,远远甩在了身后。
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这份考卷,即将在阅卷官中引起怎样的波澜。
……
府试阅卷房内,灯火通明。
数名阅卷官正埋头批阅着堆积如山的试卷。大多数策论文章,皆如预料之中,非主战即主和,辞藻或华丽或激昂,却难脱窠臼,令人昏昏欲睡。
副主考、青州府通判李文博(并非李瑾之父,乃另一李姓官员)揉了揉发胀的眉心,随手拿起下一份试卷。他本是例行公事,目光略带疲惫地扫过。
然而,当看到那“伐国之道,攻心为上……”的破题时,他漫不经心的目光陡然一凝!
“哦?”他轻轻发出一声讶异的低吟,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些。
他继续往下读,越读,神色越是郑重,眼中的疲惫被越来越浓的惊异与兴奋所取代。读到“以商贾弱其力”、“以教化分其众”、“以屯田固我边”这三条策略时,他的手指甚至微微颤抖起来!
这……这是何等眼界!何等谋略!
这完全跳出了传统文武之争的框架,从一个全新的、更高的维度来审视边患问题!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手段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制胜战略!这绝非一个寻常书生能有的见识!
文章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论证逻辑严密,更难得的是那股高屋建瓴、洞察本质的非凡气度!
“妙!妙啊!”李文博忍不住拍案叫绝,声音虽然压抑,却难掩其中的激动,“此子何人?竟有如此经纬之才!”
他迫不及待地翻到试卷前端,看向糊名处(虽经誊录,但原卷标记仍在内部掌握),当“林弈”二字映入眼帘时,他先是一怔,随即恍然。
“原来是他!清河案首!怪不得!怪不得周学政对其如此看重!”
他拿着这份试卷,如获至宝,反复又读了两遍,越读越是心潮澎湃。此文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已远超一场府试的范畴,甚至对朝廷的边策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小心地将这份试卷单独抽出,放在一旁最显眼的位置,并提笔在旁边空白的浮签上,郑重地写下了“见识超卓,格局宏大,非池中之物”的评语。
他知道,这份试卷,必将在此番府试中,掀起真正的惊雷。而那个名叫林弈的寒门学子,其名其才,恐怕再也无法被掩盖了。
贡院内,林弈平静地交卷,离去。
他并不知道,自己那篇融合了超越时代见识的策论,已然如同一块投入古井的巨石,在考官的心中,激起了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