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正那句“立身、立言、立功”的告诫,如同在迷途中点亮了一座灯塔。林弈彻底沉静下来,将三皇子招揽带来的短暂波澜深埋心底,也将翰林院中那些或明或暗的排挤视若无物。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苏老所指明的道路上——立言。
白日里,他依旧恪尽职守,高效完成那些被分派的琐碎文书,让人挑不出错处。但散衙之后,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才真正开始。他租赁的小院书房,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他立言的载体,并非诗词歌赋,也非空泛的经义阐释,而是他融合了两世见识、历经实践与档案研究后,逐渐成型的系统性思想。他将其命名为——《格物新编》。
“格物”二字,取自《大学》,意为探究事物之理。他要做的,便是打破宋明理学后期偏向内心省察的“格物”传统,赋予其全新的、向外探究客观世界、并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内涵。
《格物新编》第一卷,他聚焦于“水利”与“农政”这两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领域。这既是他殿试策论的深化,也融入了在翰林院整理档案时发现的诸多问题与思考。
在周文渊的暗中指点与苏文正偶尔的审阅下(两位前辈虽未直接参与撰写,却在他遇到瓶颈时给予关键启发,并帮他规避了一些可能过于惊世骇俗、易引祸端的表述),林弈的笔锋沉稳而锐利。
书中,他首先系统阐述了其“格物”思想的核心:“格物之要,在于明体达用。体者,事物之本源规律;用者,经世济民之实效。徒知体而不知用,是为空谈;徒知用而不知体,是为无本。必也观察、测量、归纳、验证,方能由器入道,窥见真知。”
这无疑是对当时主流理学空谈心性的一种含蓄挑战。
随后,他以大量实例和数据支撑其观点:
在水利篇,他不仅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水流的规律,更结合档案中发现的工程弊病,提出了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工程评估方法,细化了“以工代赈”在不同规模工程中的组织管理模式,甚至绘制了改良水车、深井的简易图纸。他明确指出,水利工程的成功,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与廉洁。
在农政篇,他系统整理了各地土壤、气候特点与适宜作物,倡导引入、选育耐旱抗涝的优良品种,并提出了基于田间观测和数据记录的“精耕细作”法。他驳斥了单纯依靠“祈雨”的惰政思维,强调“人定亦可胜天”,关键在于掌握自然规律并积极应对。
全书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处处体现着实证与务实的精神。他没有过多引用圣贤语录,而是用档案数据、实地观察和严谨推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当时崇尚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的文风中,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书稿初成,寻求出版却成了难题。京城各大书坊,背后多有势力牵扯,不愿轻易刊印此等可能引发争议的着作。几经周折,在周文渊的暗中牵线下,林弈终于找到了一家名为“清源阁”的书坊。坊主是一位颇有风骨的老举人,不涉党争,唯重学问,在审阅书稿后,拍案叫绝,甘冒风险,决定刊印。
刊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消息悄然传出,翰林院内,以周修撰为首的一些庶吉士嗤之以鼻,私下议论“林修撰不务正业,竟效工匠之流,着此奇技淫巧之书,实乃斯文扫地”。甚至有人试图向掌院学士程文渊进言,阻止此书流传,但程学士在翻阅了部分书稿后,只是沉默良久,最终未置一词,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月余之后,《格物新编》第一卷,带着淡淡的墨香,悄然摆上了“清源阁”的书架。
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几位在士林中颇有声望、治学严谨的大儒,偶然购得此书,阅读之后,震撼不已,纷纷撰文评论。
赞誉者称:“林氏之《格物新编》,一扫空疏学风,重实证,讲效用,开一代之新气象!其于水利农政之见,深谙民生疾苦,非闭门造车者可比。此真经世致用之学也!”
抨击者则怒斥:“林弈小子,妄改圣贤‘格物’本义,堕入术数小道,鼓吹奇技,轻视心性修养,实乃儒学之异端,惑乱人心!其书充斥匠气,毫无义理可言,不堪入目!”
争议,如同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在京城的士林圈中爆燃开来。
茶楼酒肆,文人聚会,甚至国子监的课堂之上,都在争论这本薄薄的《格物新编》。
“林状元所言‘由器入道’,岂非本末倒置?”
“不然!朱子亦云‘即物穷理’,林氏正是践行此道,且更重实效!”
“其所列数据、图纸,看似琐碎,然于实务大有裨益,岂可一概以‘匠气’否定?”
“若士子皆效仿此法,终日埋首数据匠技,谁还来关心仁义道德、家国天下?”
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使得《格物新编》与它的作者林弈,迅速成为了京城文化圈的热点。书籍很快售罄,“清源阁”不得不连夜加印。
林弈本人,却在这场因他而起的风波中,保持了惊人的沉默。他既未出面为自己的学说辩护,也未对抨击之声做出回应,依旧每日往返于翰林院与小院之间,神色平静,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一颗新的思想之星,已经在这帝国的文化中心,发出了他独特而不容忽视的声音。
他不再仅仅是“新科状元林弈”,更是“《格物新编》的作者林弈”。
立言,初成。
而这场思想领域的风波,所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它如同一次试探,测量着这个古老帝国对新生思想的接受底线,也为林弈未来更广阔的天空,撕开了一道缝隙。
许多原本对林弈只是听闻其名的人,开始真正关注起他的学说。其中,不乏一些手握实权、同样致力于务实改革的人物。
“林氏格物”这四个字,伴随着争议,悄然进入了许多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