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京城,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朱雀街的青石板结了层薄冰,连平日里热闹的早点摊,都缩在布棚里,只露出个冒着热气的窗口。苏软桃裹着厚厚的棉袄,站在桃记总店门口,看着街上扫雪的环卫工人,手里的扫帚冻得直打滑,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
“春杏,你去后厨把昨天熬的生姜粥再热一热,多备些馒头,我想给街上的环卫工人送点热的。” 苏软桃转身往店里走,语气里满是笃定。她想起小时候在江南,寒冬里母亲总会给路过的流浪汉端碗热汤,说 “寒冬里,一口热的能暖半天”,现在她有了桃记,更该把这份暖传下去。
春杏赶紧应下,李三也凑过来:“姑娘,我跟你一起送吧,我力气大,能多扛点。”
萧璟渊下朝路过,看到店里忙忙碌碌的,走进来问:“在准备什么?这么热闹。”
“阿渊,我想在门口设个‘暖膳点’,给环卫工人、流浪汉送生姜粥和热馒头,天太冷了,他们也不容易。” 苏软桃拉着他的手,指尖有点凉,“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太麻烦,还要准备很多食材。”
“一点都不麻烦,” 萧璟渊握紧她的手,帮她搓了搓取暖,“我让王府送些面粉和生姜过来,再派几个侍卫帮忙,咱们把暖膳点办得热闹点,让朱雀街的寒冬也暖起来。”
很快,桃记门口就支起了两张长桌,桌上摆着冒着热气的大砂锅,里面是熬得浓稠的生姜粥,旁边的竹筐里堆着刚蒸好的白面馒头,飘着麦香。苏软桃系着围裙,亲自给环卫工人盛粥:“大爷,快趁热喝,驱驱寒。”
第一个接过粥的是张大叔,他扫了一早上雪,手冻得通红,喝了一口热粥,眼眶一下子红了:“姑娘,这粥太暖了,比家里的还香。”
李三和王府侍卫忙着给路过的流浪汉递馒头,春杏则给大家递热毛巾,小馆门口渐渐围满了人,却一点都不杂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暖意。有街坊看到,也主动过来帮忙 —— 绸缎铺的张老板让伙计搬来几张凳子,茶叶铺的刘老板送来了热茶,连隔壁卖水果的王婶,都抱来一筐橘子,分给大家。
“软桃姑娘,你这主意真好,咱们朱雀街就该这样,互相帮衬着过冬天。” 张老板笑着说,手里还帮着递粥碗。
苏软桃点点头,又想起朱雀街的孤寡老人 —— 王阿婆腿脚不便,李爷爷眼睛不好,肯定没法来领暖膳。她跟萧璟渊商量:“阿渊,咱们能不能送些暖膳去老人家家里?他们一个人在家,肯定更冷。”
“好,我陪你去。” 萧璟渊让侍卫把粥和馒头分装在食盒里,两人提着食盒,挨家挨户去送。
到王阿婆家时,老人正坐在炕头织毛衣,屋里冷冰冰的。苏软桃赶紧把粥倒进碗里,递到老人手里:“阿婆,快喝口热粥,暖暖心。”
王阿婆喝着粥,拉着软桃的手说:“姑娘,你真是个好心人,比我亲闺女还贴心。”
萧璟渊则帮老人把窗户缝糊好,还把王府带来的暖手炉留给她:“阿婆,这个您用着,别冻着了。”
两人跑了一下午,把朱雀街的孤寡老人都送到了暖膳,回到桃记时,天已经黑了。软桃的脸冻得通红,手却还是暖的 —— 心里装着事,就不觉得冷了。
没想到第二天,太后就听说了 “暖膳点” 的事,派李嬷嬷送来一块 “慈善药膳” 的匾额,还送了一批棉衣,让分给有需要的人。“太后说,苏姑娘以膳传善,是王府的福气,也是京城的福气。” 李嬷嬷笑着说,还带来了太后的口谕,准许桃记以后从宫廷采买处优先领取食材,减少成本。
消息传开后,京城不少商户都效仿桃记,设起了 “暖膳点”,连皇帝都在朝堂上称赞 “苏王妃以小善暖市井,值得嘉奖”。
晚上收摊后,苏软桃靠在萧璟渊怀里,看着门口的匾额,轻声说:“其实我只是想给大家送口热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支持。”
“因为你用了真心,” 萧璟渊揉了揉她的头发,“药膳不仅能暖身,还能暖人心,这就是你娘想看到的,也是我想陪你一直做下去的事。”
寒风还在窗外刮着,桃记里却暖融融的,生姜粥的香气飘满了街巷,也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苏软桃知道,这个冬天,因为这份暖,朱雀街会格外热闹,而她和萧璟渊的爱情,也会在这份温情里,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