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药膳集》在京城和江南传开后,来桃记拜师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是想借 “王府王妃徒弟” 的名头谋利,有的是觉得药膳赚钱想走捷径,真正懂药膳、愿意沉下心学的,却没几个。
苏软桃早就在心里定下了 “三不收” 的规矩:急功近利者不收,轻视药膳者不收,品性不端者不收。每天来拜师的人,她都会亲自面试,从对药膳的理解,到学药膳的初衷,再到日常的为人处世,一一问得仔细。
这天一早,就来了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江南农家子,叫林小满,皮肤黝黑,手上带着薄茧,说起药膳时眼睛发亮:“我娘身子弱,常年喝药膳调理,我想学好药膳,既能照顾娘,也能帮村里的老人调理身体。”
另一个是京城医家女,叫苏清和,父亲是太医院的医士,她从小就跟着父亲认药材,对药膳的药理颇有研究:“我觉得药膳能把药的功效融在食物里,比吃药更易接受,想跟着您学,把药膳和医术结合起来,帮更多人。”
苏软桃问了他们几个关于食材辨别的问题 —— 比如如何区分新鲜的当归和陈当归,如何判断春笋是否新鲜,两人都答得条理清晰,林小满还能说出 “陈当归的断面会发黑,新鲜当归断面是黄白色” 这样的细节,显然是真的下过功夫。
“你们两个,我收了。” 苏软桃笑着说,“但丑话说在前面,学药膳没有捷径,得从最基础的辨食材、洗药材、控火候学起,要能吃苦,更要用心,不能有半点马虎。”
两人连忙点头,林小满激动得声音都有点颤:“谢谢苏姑娘!我们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的信任!”
苏软桃把他们带到京郊的药膳园,这里不仅种着江南的食材,还有她整理的食材标本 —— 当归、百合、莲子、春笋,每种食材都标注了产地、特性、挑选方法、储存技巧,像个小型的药膳学堂。
“以后你们每天早上来药膳园,先跟着农技师傅学认食材、种食材,知道食材从地里到灶台的过程,才懂怎么把它做得好吃、做得滋补。” 苏软桃指着地里的春笋,“比如这春笋,要知道它什么时候冒芽,什么时候采摘最嫩,怎么挖才不伤根,才能在处理的时候知道怎么去涩、怎么保留鲜味。”
林小满和苏清和听得认真,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遇到不懂的就及时问,一点都不怯生。萧璟渊听说她收了新徒弟,特意从王府赶过来,还带来了他整理的 “药膳与养生” 教学手册 —— 里面补充了太医院的滋补理论,比如 “春宜养肝,可多吃荠菜;夏宜养心,可多吃莲子;秋宜养肺,可多吃百合;冬宜养肾,可多吃羊肉”,把药膳和四季养生结合起来,让教学更系统。
“这手册你们拿着,有空多看看。” 萧璟渊把手册递给两人,语气温和却不失严谨,“学药膳不仅要会做,还要懂为什么这么做,知道每种食材的功效,才能根据不同人的体质调整方子,这才是药膳的根本。”
两人接过手册,连声道谢。苏清和翻了几页,忍不住说:“王爷整理得真详细,比我父亲的医书还易懂,有了这个,我们学起来就更有方向了。”
接下来的日子,两个徒弟每天都准时到药膳园。林小满力气大,帮着农技师傅浇水、施肥、挖春笋,很快就摸清了各种食材的生长习性;苏清和则擅长总结,把每天学到的食材知识整理成表格,还标注了常见的误区,比如 “莲子去芯要彻底,不然会苦;当归用量要根据体质调整,体热者少放”。
苏软桃偶尔会来药膳园考察,看到林小满能准确分辨出不同产地的当归,看到苏清和能说出每种食材的养生功效,心里很是欣慰。有次她让两人试着煮当归羊肉汤,林小满控制火候很稳,苏清和则根据 “秋冬滋补” 的理论,在汤里加了少量桂圆,让汤的温补效果更好。
“进步很快。” 苏软桃尝了一口汤,笑着说,“但还要注意,桂圆虽好,却不能多放,不然容易上火,下次可以减两颗,再加点生姜中和一下。”
两人赶紧记下来,林小满挠挠头:“谢谢苏姑娘,我们下次一定注意。”
萧璟渊看着他们师徒相处的样子,心里满是骄傲。晚上回到王府,他帮苏软桃揉着发酸的肩膀:“你的徒弟都很用心,以后桃记的传承,就有指望了。”
苏软桃靠在他怀里,轻声说:“我只是想把娘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药膳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用心的守护。有他们在,我觉得娘的心愿,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桌上的《江南药膳集》上,封面的桃花纹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光。萧璟渊握住她的手,心里清楚,这份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温暖的传递 —— 从苏软桃的母亲,到苏软桃,再到这两个年轻的徒弟,这份用心对待食物、对待人的初心,会像药膳园里的食材一样,生生不息,越长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