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御书房】
“到了那边,需要什么支持,直接和李靖沟通,朕会让他配合你的。江淮地区能否顺利收复,就得看你能掌握多少有价值的情报了,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朕失望的!”杨勇殷切地嘱咐道。
“得陛下如此信重,臣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隆恩!”
李密想起杨勇临走时面授机宜的场面,深感杨勇对他的期望,同时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李密是不甘寂寞的人,他喜欢被人重视的感觉。
会议结束后,李密回到情报司驻地召集属下,便开始着手布置任务。
李靖独自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深邃,手指无意识地划过长江天险。
江淮之局,如同一盘错综复杂的棋。
他有强大的国力和犀利的武器作为后手,但要想赢得漂亮,赢得高效,还需要无比的耐心、智慧和一点点运气。
他知道,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对武力的考验,更是对政治智慧、人心把握的极致挑战。
而远在洛阳的皇帝,正期待着他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江淮地区的格局即将因这场郓城会议而彻底改变。
无数的生命、家族的命运、区域的未来,都将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雨中重新洗牌。
【洛阳,紫微宫暖阁】
几日后,来自山东郓城的加急军报呈送到了杨勇的案头。
他仔细阅读着李靖那份详尽周密、兼顾伐谋与伐兵的江淮攻略计划,眼中不时闪过赞许的光芒。
“好一个李药师!果然深谙朕心!”
杨勇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计划书中关于分化瓦解、剿抚并用、优先打击左才相以震慑诸雄的核心策略,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
“不逞匹夫之勇,不拘泥于形式,着眼于大局,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此乃真正的大将之才!将江淮战事交由他,朕可无忧矣!”
他不再犹豫,提起朱笔,在那份计划书的末尾,郑重地批下了一个“可”字,并加盖了随身玉玺。
“立刻传旨!”
杨勇声音清朗,对侍立一旁的近侍道:“批准兵部尚书李靖所呈江淮方略,许其临机专断之权!令户、工二部,全力保障大军所需之一应粮草、军械、被服、药材,不得有任何延误或缺漏!告诉虞世南和宇文恺,前线将士所需,便是当前第一要务!若有差池,朕唯他们是问!”
“遵旨!”近侍恭敬地接过批阅好的奏章和口谕,快步退下传令。
…………
【翌日,朝会,太极殿】
朝会之上,关于全力保障山东前线物资的旨意一经宣布,户部尚书虞世南立刻出列领旨。
但这位以干练务实着称的老臣,眉宇间却带着一丝化不开的忧虑。
他手持玉笏,躬身奏道:“陛下圣明,全力支应大军,臣等义不容辞,户部即刻调拨粮秣四十万石、草料百万束、饷银八十万贯,不日即可起运山东。”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陛下,臣有一事,不得不奏明现实之难。如今仅是供应山东一路大军,从洛阳仓廪调集物资,走黄河水道尚可以运送。但若是没有河道之处,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损耗。譬如当年隋帝杨广征伐高句丽,曾组织大量民夫车马,沿途转运,即便一路畅通无阻,送至战场,亦需两、三月时间,若遇雨雪天气或道路不畅,则需更久。”
虞世南抬起头,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声音也提高了几分:“陛下,如今我大隋疆域日益辽阔,北至幽燕,东临大海,西接潼关,南望江淮!未来若陛下天兵南指、西进,战线绵延数千里,粮草转运之难度、之耗时、之耗力,必将成倍增长!长此以往,恐十成粮秣,耗于路途者恐将过半!非但空耗国力,更恐贻误战机,拖累陛下之大业啊!此乃臣心头之大虑,恳请陛下圣裁!”
虞世南的话语,在殿内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许多大臣,尤其是负责具体政务的官员,纷纷暗自点头,面露深以为然之色。
物资转运的巨大成本和低下的效率,这确实是制约帝国扩张的一大瓶颈。
龙椅上,杨勇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扶手。
虞世南所说的问题,他早已深思熟虑过。
自己也曾参与和负责过物资转运之事。
在这个完全依赖人力和畜力进行陆地运输的时代,漫长的补给线简直就是吞噬资源和无底洞,并且效率极其低下。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运河?隋炀帝的大运河固然伟大,但主要沟通南北,且维护成本高昂,难以覆盖所有战略方向。驰道?秦朝的驰道系统也曾高效一时,但依旧依赖马车……
或许是时候把轨道交通提上日程了。
虽然以现在的工业水平,大规模铺设钢铁轨道犹如天方夜谭,但……为什么不试试呢?
哪怕先建造一段实验性的、或用硬木包裹铁皮甚至直接使用硬化木材的轨道呢?
用骡马或者……将来改进后的蒸汽机来牵引?
这念头一旦生出,便迅速生根发芽,变得无比强烈。
杨勇的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他并没有立刻在朝堂上将这个过于超前的想法和盘托出。
这需要论证,需要试验,需要让最顶尖的工匠去摸索。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安抚着殿内略显焦虑的气氛:“虞爱卿所虑,实乃老成谋国之言,亦是朕日夜思虑之要务。粮草转运,确乃国之命脉,关乎战略全局。此事,朕已有考量。”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工部尚书宇文恺身上:“宇文爱卿。”
“臣在。”宇文恺立刻出列。
“会后,你留下。朕有些关于提高转运效率的新想法,需与你及将作监的大匠们详细探讨。”
杨勇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臣遵旨!”宇文恺虽然心中疑惑,不知陛下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但基于对皇帝层出不穷的妙策的信任,他立刻躬身应下。
虞世南见陛下似乎已有打算,心中稍安,便退回了班列之中。
朝会又商议了几件其他事宜后,便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