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专项中期考核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检查,更像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大考”。考核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星火无限”能否继续获得国家专项的资金支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与资本对公司的信心。整个公司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气氛。
考核专家组一行七人,在专项办公室负责人的陪同下,准时抵达“星火”研发中心。领队的是国内半导体领域的泰斗、年过七旬的程院士,他神情严肃,不怒自威。其余成员也皆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目光锐利,不苟言笑。
考核流程严格而紧凑。上午是现场考察与资料审阅。专家们深入实验室,仔细查看了“昆仑”芯片的测试平台、设计文档和仿真数据。他们的问题极其专业和细致,从架构设计的权衡考量,到物理实现的时序收敛,再到软件工具链的成熟度,几乎涵盖了芯片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陈深和赵青带领技术团队沉着应对,坦诚地展示了项目的进展、遇到的挑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案,既不夸大成绩,也不回避问题。
下午是集中汇报与答辩。林渊作为公司负责人,亲自上台进行主汇报。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结合详实的数据和图表,清晰地阐述了“星火”的战略思考、技术路径选择、已取得的里程碑成果以及下一步的计划。
他重点突出了三点:
1. 技术独创性:详细解释了“昆仑”芯片面向稀疏计算和能效优化的架构创新,展示了其在特定负载下相比传统架构的显着优势。
2. 战略聚焦:坦诚说明了项目进度有所延迟的原因,并阐述了调整后的市场策略——聚焦细分市场,以差异化优势寻求突破,而非盲目追求通用性能对标。
3. 国家使命:强调了“星火”作为承担国家专项的企业,在推动AI算力自主可控、探索前沿技术路线方面的责任与决心。
汇报结束,进入专家质询环节。气氛瞬间变得更为紧张。
“林总,”程院士率先发问,声音沉稳却带着巨大的压迫感,“你提到架构创新和细分市场,这听起来像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国家投入重金,是希望你们能在主战场上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你们现在的选择,是否意味着放弃了最初的雄心?”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异常尖锐。会议室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林渊深吸一口气,迎向程院士的目光,语气坚定而诚恳:“程院士,我们从未放弃雄心。但我们理解的‘主战场’,不仅仅是性能参数的比拼,更是技术路线和产业生态的竞争。当前国际巨头的生态壁垒极高,正面强攻代价巨大且胜算渺茫。我们选择在细分领域深耕,用架构创新打造‘杀手锏’,目标是先在局部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积累技术和生态资本,为未来向更广阔市场拓展奠定基础。这并非退缩,而是战略性迂回,是为了更可持续、更有把握的进攻。”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坚信,稀疏化和能效优化是AI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为未来的主流战场进行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和生态探索。这,或许才是国家专项更长远的意义所在。”
林渊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有战略高度,又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几位专家微微颔首。
随后,其他专家又就技术风险、产业化前景、知识产权布局等进行了深入质询。林渊和技术团队一一作答,既有数据支撑,也有理性分析。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气氛始终紧张而严肃。
当程院士最后宣布“质询环节到此结束”时,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虚脱般的疲惫。专家组没有当场给出任何评价,只是表示将进行闭门评议。
送走专家组后,公司里一片寂静。没有人欢呼,也没有人沮丧,大家都在默默等待着最终的“判决”。这种等待,比紧张的答辩过程更加煎熬。
林渊回到办公室,关上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已经尽了全力,将“星火”最真实、也最有潜力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剩下的,只能交给专家们的专业判断和国家战略的考量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渐渐沉入暮色的城市。这一次考核,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是对战略定力和企业韧性的考验。他回想起重生以来的点点滴滴,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站在国家级的考场上,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也每一步都无比坚实。
几天后,专项办公室的正式反馈文件,通过加密渠道送达了林渊的办公桌。
他深吸一口气,拆开了信封。快速浏览完文件内容后,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文件的核心意见是:“项目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阶段性成果符合预期,应对挑战的措施务实有效。同意通过中期考核,后续资金按计划拨付。希望承接单位继续聚焦核心优势,加快产业化步伐,为保障国家AI算力基础设施安全可控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了!
消息迅速传开,公司上下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不仅意味着宝贵的资金得以延续,更是国家对“星火”技术路线和团队能力的权威认可!巨大的压力瞬间释放,转化为更强的信心和动力。
林渊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外面兴奋的员工们,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考核的通过,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更艰巨的产业化挑战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但此刻,他坚信,“星火”已经赢得了继续攀登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