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号”的量产进程,如同在布满暗礁的狭窄航道中航行,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刘峰带领的供应链团队,在与多家封装厂反复磋商后,终于取得了关键突破。一家在车规级封装领域有深厚积累的日资大厂,在详细评估了“星火”的技术文档和长期产品规划后,认可了其发展潜力,同意开放一条专用产线,并启动严格的车规认证流程。同时,作为备选,一家国内新兴的封装企业也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愿意与“星火”共同开发定制化工艺,虽然技术成熟度稍逊,但灵活性和长期战略协同性更高。
“双供应链策略”初步成型,虽然成本压力巨大,但确保了量产进程不会因单一环节的意外而陷入停滞。林渊批准了该方案,强调:“质量和可靠性是生命线,成本可以优化,但底线绝不能突破。”
与此同时,赵青的软件团队在生态构建的“深水区”取得了战术性突破。针对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原型车项目的特定需求,团队对激光雷达点云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深度优化,成功将模型在“启明1号”上的推理延迟降低了40%,功耗降低了25%。这一显着的效果,在联合测试中得到了创新中心及其合作车企的高度评价,成为了“启明1号”首个极具说服力的标杆案例。
“我们必须将这种深度优化的能力产品化、工具化。”林渊在听取汇报后指出,“下一个目标,是针对常见的cNN和transformer模型,开发半自动化的优化工具链,降低对专家经验的依赖,提升支持效率。”
就在“启明”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昆仑”项目的chiplet技术预研遭遇了严峻挑战。陈深团队在尝试将计算芯粒与高速缓存芯粒通过硅中介层进行互连仿真时,遇到了严重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在高速信号传输下,时序难以收敛,串扰噪声超标。
“传统的设计方法和EdA工具,对这种2.5d\/3d封装结构的仿真精度和效率都不够。”陈深面色凝重地汇报,“我们需要更先进的仿真平台,甚至需要与封装厂深度合作,获取其工艺设计套件(pdK)进行协同设计。这在国内产业链中几乎是空白。”
这是一个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林渊果断决策:“两条腿走路。第一,立即与全球领先的EdA公司(如新思科技、楷登电子)洽谈,购买其最先进的2.5d\/3d Ic设计解决方案,并邀请其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不惜代价突破设计工具关。第二,启动‘星火’自研先进封装仿真算法的预研项目,长远来看,必须掌握核心设计能力。”
这个决策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但林渊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在高端芯片领域,工具链的自主可控与技术本身的突破同等重要。
然而,真正的风暴,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许晴的担忧成为了现实。辰光科技与几家关键Ip供应商的排他性协议谈判虽未最终落定,但其造成的寒蝉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当“星火”的团队试图接触另一家在全球高速接口Ip(如pcIe 5.0, cxL)领域领先的公司时,对方的态度变得异常谨慎和拖延,暗示“由于某些商业安排,与贵司的合作需要更复杂的内部审批”。
“他们在上游水源地筑坝。”许晴向林渊汇报时,语气沉重,“即使不成功,这种姿态也会吓退其他Ip供应商,增加我们的合作成本和不确定性。”
林渊站在办公室的巨幅窗前,望着窗外。对手的这一招,极其狠辣,意在从根本上遏制“星火”向更高性能芯片发展的路径。沉默良久,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既然买水这么难,那我们就自己打井!”林渊的声音斩钉截铁,“启动‘源泉计划’!集中最精锐的架构师和电路设计工程师,成立基础Ip自研团队,首要目标:攻克高速Serdes和ddR\/LpddR内存控制器这两大核心Ip!我们要用两到三年时间,打造出属于‘星火’的、不受制于人的Ip核!”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艰难的决定。自研基础Ip,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失败风险高。但这也是打破封锁、实现真正技术独立的唯一途径。
消息传出,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震动。有担忧,但更多的是被激发起的斗志。一批有志于挑战最底层技术的工程师主动请缨,加入“源泉计划”。林渊亲自为项目组授旗,将公司的战略资源向其倾斜。
深水区的突围,没有捷径,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向更深处潜行,去开辟属于自己的航道。“启明”即将浮出水面,“昆仑”在深海中探索,“源泉”则向基石掘进。三线作战,压力空前,但“星火”的航向,从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