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村长的全力支持,事情办起来顺当多了。
苏青家又拿出不少米面分给帮忙的乡亲,大家伙儿劲头更足了,哪怕天寒地冻,一群半大的孩子也乐意跟着村里的青壮年绕着村子巡逻,嘴里呼着白气,脚步声踩在雪地上咯吱作响,倒是也开心的不行。
大年三十晚上,整个村子被鞭炮声裹得热热闹闹。
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红灯笼,昏黄的光映着积雪,暖融融的。
苏家院子里更是热闹,老爷子揣着个布包,给每个孩子都发了压岁钱,铜板不多,也就一两文,却让孩子们攥在手里,笑得露出豁牙。
一家子围坐在炕桌旁,桌上摆着炖肉、炸丸子、腌菜,还有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
刘老大的媳妇孩子也被接了过来,一大家子挤在一起和苏家一起过年。
大家说说笑笑,连空气里都飘着团圆的甜味。
亏得当初盖房子时多盖了几间,不然还真不够住。
就在这万家团圆的夜里,齐三少顶着漫天风雪来了,身后跟着几个怯生生的孩子,最大的是个十六岁的姑娘,眉眼间带着股倔强,小的才四五岁。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打量着陌生的环境。
苏青赶紧迎上去,接过齐三少手里的包裹,又给孩子们裹紧了衣裳:“快进屋暖和暖和,饺子刚出锅呢。”
她转头喊来苏天福几个,“带着弟弟妹妹们去玩会儿,看看院里的灯笼。”
起初孩子们还有些拘谨,被苏天福他们拉着看了会儿烟花,又分到了几块糖,渐渐就放开了,院子里很快响起孩子们的笑声。
村里人见苏家突然多了几个孩子,虽心里好奇,却都默契地没多问。
苏青现在不一样,她做事自有她的道理。
倒是村西头的徐家,自徐大宝被拉回去后,大门就一直紧闭着,院里没挂灯笼,也没放鞭炮,静悄悄的,与村里的热闹格格不入,透着股说不出的沉闷。
苏青站在院门口望着那边,眉头微蹙,总觉得这平静之下,怕是藏着什么事。
转头叮嘱六子:“多盯着徐家那边,夜里勤着点巡逻,别让他们暗地里搞什么小动作。”
六子重重点头应下,眼里带着几分警惕。
这些日子徐家太过安静,反倒让人心里不踏实。
大年初一下了场雪,不大,落地没多久就化了。
往后几日都是响晴的天,日头暖暖地照着,屋檐上的冰棱滴答滴答化成水,地里的残雪也渐渐消融。
村里的老人们却皱起了眉,聚在墙根下晒太阳时总念叨:“这天气不对劲啊,冬天下雪才好,能冻死地里的虫。如今雪少得可怜,来年怕是要闹虫害。”
这话像块石头压在众人心里,连平日里的笑谈都少了几分。
苏青听着,没多说什么,只找村长批了块靠近后山的空地,张罗着继续盖房子。
然后还会有孩子再送过来,得再添几间屋才够用。
正忙着和泥垒墙,县里衙门派人捎了话来,让她抽空去一趟。
苏青心里大致有了数,安顿好家里的事,第二天一早就往县城赶。
她没直接去县衙,反倒先绕到了大牢附近,找到上次打过交道的牢头,笑着邀他:“张叔,今儿有空不?我做东,请您外头吃顿好的。”
牢头见是苏青,脸上立刻堆起笑,眼睛瞟着远处的酒楼,咽了口唾沫:“这不好吧?”
“有啥不好的,就吃顿饭也没啥。”
苏青引着他进了家像样的饭馆,拣靠窗的桌子坐下,点了酱肘子、红烧鱼,又叫了壶上好的白酒。
菜一上桌,牢头的眼睛瞬间亮了,搓着手道:“姑娘这可太破费了!”
“张叔帮了我不少忙,这点算什么。”苏青给他满上酒,“我听说……徐家那事,有眉目了?”
牢头夹了块肘子塞进嘴里,含糊着道:“可不是!你上次走后没几日,徐家就扛不住了,把150亩地抵押了,又凑了100个现大洋送过来,县太爷这才松了口,把案子结了。”
他喝了口酒,压低声音,“现在县太爷正打算处理那150亩地呢,我一听到风声,立马就来报信了。虽以说你们那个地方远一点,但是那都是好地呀,这地要是落到旁人手里,可就没你的份了。”
苏青心里一喜,连忙又给牢头倒满酒:“哎哟,那可太谢张叔了!这地我是志在必得,要是真能拿下来,回头必有重谢!”
牢头笑得眼睛眯成条缝:“好说好说,姑娘是个痛快人,这事包在我身上,等会儿我领你去见县太爷,保准能说上话!”
牢头说着,又往苏青这边凑了凑,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得意道:“跟你透个实底,我跟县太爷那是本家沾亲,论起来得他还得叫我一声表叔呢。你这事啊,我保准能说上话,不光能把地拿到手,还能给你讨个实在价,保准比旁人便宜!”
“哎哟,没想到张叔还有这层关系,真是太靠得住了!”
苏青眼睛一亮,连忙端起酒杯,“这杯酒必须敬您,您可是帮了我天大的忙!等这事成了,我再在这儿订一桌,专门给您备份厚礼,好好谢谢您!”
牢头被哄得眉开眼笑,酒喝得更畅快了,菜也吃得多,一张脸涨得通红。
饭罢,他拍着胸脯说:“走,我现在就领你去见县太爷,保管顺利!”
两人往县衙去,牢头熟门熟路地领着苏青进了后堂。
县太爷见是牢头带来的人,又听他在一旁说项了几句,看苏青的眼神也温和了不少。
谈及那150亩地,县太爷果然松了口,笑着说:“既是本家举荐,又是为了乡里乡亲谋生计,我便给你个实在价,9个大洋一亩,怎么样?”
这可比之前说的10个大洋还便宜了一成,苏青心里欢喜,面上却恭敬道:“多谢县太爷体恤!只是小女子还有个不情之请,这地契还请尽快办妥。”
“好说。”县太爷点头应下。
苏青也不含糊,等衙役拟好地契,她当场点了1350个大洋交清了地款,又悄悄包了100个大洋塞给县太爷身边的随从,算是谢礼。
捧着那张薄薄的地契,指尖抚过上面鲜红的官印,苏青心里像揣了团火,暖烘烘的,有了这150亩地,之前的计划就稳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