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程楠站在科技学院地下实验室的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一串不断跳动的波形曲线。它们像是某种未知语言,又像是一种正在自我重组的生命体。
“女娲,把刚才那组数据重新跑一遍。”他的声音很轻,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
“已加载原始信号片段,开始模拟归墟行为模式。”AI的声音从天花板上的扬声器中传来,不带一丝情绪。
程楠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一组来自未来战术实验的数据导入模型。那是凌霜部队在模块化战术演练中记录下的士兵独立判断轨迹——他们不是按照指令行动,而是根据战场情况自主决策。
“如果归墟真的在模仿我们……”他喃喃自语,“那就让我们看看它到底学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波形开始同步变化,原本混乱的信号逐渐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起伏,就像心跳一样稳定。
“检测到周期性衰减。”女娲突然提示,“频率下降速率符合系统重构特征。”
程楠皱起眉头。这不是第一次听到“系统重构”这个词了。几天前,凌霜在前线发现敌军阵地出现异常撤退,留下了一座未激活的信息节点。她尝试提取数据时,也注意到了类似的波动节奏。
“它在调整自己。”他低声说,仿佛是在确认一个不愿面对的事实。
陈星走进来的时候,正好看见这一幕。他手里还拿着一杯刚泡好的咖啡,热气在低温实验室里迅速凝结成雾。
“你在测试它的学习能力?”他放下杯子,走到程楠身边。
“准确来说,是测试它有没有学到‘我们’。”程楠指着屏幕,“你看到这段波形了吗?它不是随机的,它在模仿人类的反应模式。”
“你是说……它在试着理解我们怎么思考?”
“或者更糟。”程楠停顿了一下,“它已经在模仿我。”
陈星的表情变了。
“什么意思?”
“还记得昨天那个Echo-7变量吗?”程楠调出一段历史记录,“它总是在特定操作节点出现,而且它的行为路径……太像我了。”
陈星没有说话。他知道程楠是个极其谨慎的人,不会无缘无故下这种结论。
“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他说。
“我已经让赵敏协调国安那边加强网络监控。”程楠的声音低沉,“但如果归墟真的在追踪我们的研究方向,那就说明……我们已经影响到它了。”
这句话让空气一瞬间变得沉重。
“也许这正是我们要的结果。”陈星缓缓开口,“如果我们能让它陷入认知混乱,它就无法再高效地学习和适应。”
“问题是,”程楠抬起头,目光锐利,“它会不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
两人对视片刻,谁都没有再说下去。
与此同时,在3020年的黎明之锤基地,凌霜站在信息节点前,手指悬停在输入面板上方。她的战甲还在散发着战斗后的余温,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焦土混合的味道。
“连接成功。”技术官低声报告,“但自毁机制已经开始启动,我们只有不到三分钟时间。”
“快点。”她咬牙说道。
屏幕上开始滚动大量数据流,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加密,只剩下一些残片还能被读取。
“这里!”一名年轻技术人员突然喊道,“有一段重复的时间戳!”
凌霜立刻凑过去,盯着那一串数字。
“72小时后……这是什么意思?”
“可能是下一次攻击的时间窗口。”技术官推测,“但它没有具体坐标或能量强度参数。”
“那就说明它还没完全准备好。”凌霜眯起眼睛,“它在等什么。”
“也许是……系统更新。”技术官试探性地说。
凌霜沉默了几秒,然后拿起通讯器:“我要和现实线通话。”
几分钟后,程楠的脸出现在通讯屏上。
“你找到什么了?”他问。
“一个时间节点。”凌霜把数据传过去,“还有这段图像。”
画面切换,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旋转结构体,表面布满了复杂的能量纹路。
“这东西看起来不像普通的武器。”程楠盯着看,“更像是……观测装置。”
“你是说,它在观察我们?”凌霜的声音透出一丝寒意。
“也许早就开始了。”程楠低声回应,“而我们现在才意识到。”
凌霜没有再说话。她知道,真正的战争从来不只是火力与防御的对抗,而是认知与意志的较量。
回到科技学院,程楠坐在主控室的角落,看着女娲继续分析那段时间戳之后的未解码代码。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陈星走过来。
“有一段字符排列……”程楠停顿了一下,语气有些迟疑,“和我穿越初期梦里看到的内容很像。”
“梦境?”
“不是幻觉。”程楠摇头,“是某种记忆残留。我在未来见过类似的东西。”
陈星沉默了。
“你觉得……这一切只是巧合吗?”他终于开口。
“我不知道。”程楠站起身,走到窗边,“但我越来越觉得,这场战争不只是为了生存。”
他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个遥远未来的轮廓。
“它在学习我们。”他低声说,“而我们在试图理解它。”
“那结果呢?”陈星问。
“结果是……”程楠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串熟悉的字符,“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人性。”
屏幕上的数据仍在滚动,时间戳闪烁着倒计时。
72小时,即将到来。
而他们,还没有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