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洛阳的秋意渐浓,洛水边的宅院厨房,却依旧热闹得像个战场。八十有六的龙天策,系着他那件标志性的蓝布围裙,正对着案板上一堆切得歪歪扭扭的黄瓜片,唉声叹气。
“还是不行……” 他拿起一片黄瓜,厚的厚,薄的薄,更别提“片片相连”了,与安澜切的“蝉翼黄瓜”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几个月,他算是跟安氏姐妹的厨艺杠上了。从“蝉翼黄瓜”到“银丝面”,从“水晶虾饺”到“酱爆茄子”,他一样样学,一样样试,厨房的铁锅换了三口,面粉浪费了好几袋,手上添了好几道细小的伤口,却始终不得要领。
“那刀工,看着简单,手腕的力道、转动的角度,差一点都不行。” 龙天策放下菜刀,有些无奈地对玉倾城说,“还有那调味,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全凭感觉,这感觉,太难抓了。”
玉倾城看着他鬓角的汗珠和案板上的“成果”,忍不住笑了:“我说殿下,您这是何苦呢?想吃,咱们去‘一品街’不就行了?何必自己折腾。”
“不一样。” 龙天策摇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执拗,“我想学会,不仅是为了吃,更是觉得……这手艺,太精妙了,失传了可惜。” 他顿了顿,忽然眼睛一亮,“有了!”
王府献艺:刀光勺影见真章
三日后,安澜和安雅,被请到了龙天策暂居的洛水宅院。
姐妹俩穿着素雅的布裙,带着一套常用的刀具和调料,站在王府宽敞明亮的厨房里,难免有些拘谨。
“安姑娘,雅姑娘,今日请你们来,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亲眼看看,你们这手艺,到底有什么诀窍。” 龙天策换上了一身舒适的便服,像个虚心求教的学生,“我学了许久,都不得要领,还请姑娘们不吝赐教。”
安澜看了看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老人,又看了看旁边含笑的玉倾城,点了点头:“老爷子客气了,谈不上赐教,我们就献丑了。”
安澜先展示的,还是那手“蝉翼黄瓜”。
她从筐里选了一根顶花带刺的嫩黄瓜,洗净擦干,放在案板上。只见她深吸一口气,眼神专注,手腕轻转,那把乌黑的厨刀,便如臂使指般,在她手中跳起了舞。
“唰唰唰——” 刀光闪烁,快得几乎连成一片残影。她的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多余,每一刀下去,都精准无比。黄瓜片像雪花般落在案板上,层层叠叠,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连接。
不过片刻,一根黄瓜切完。安澜轻轻一提,整串黄瓜片便如绿色的珠帘般垂落,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在阳光下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人影。
“妙哉!” 玉倾城忍不住赞叹,“这刀工,简直是艺术!”
龙天策看得目瞪口呆,他终于明白,自己差的不仅仅是练习,更是那种对食材的极致理解和对技艺的纯粹专注。
接着,安雅展示了“水晶虾饺”的做法。
她和面、擀皮、调馅、包制,动作麻利而精准。澄粉和淀粉的比例,烫面的水温,揉面的力道,都恰到好处。包虾饺时,她的手指翻飞,捏出的褶子均匀美观,不多不少正好十二道,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菊。
安澜则做了一道“银丝面”。她将面团反复揉搓,擀成薄薄的面皮,然后用刀切成细如发丝的面条,下水煮熟,捞起沥干,浇上提前熬好的鸡汤,撒上少许葱花,一碗香气扑鼻、汤色清亮的银丝面便成了。
“这面条,要的是‘韧’和‘滑’,揉面要‘三醒三揉’,切面要‘稳准快’,汤底要用老鸡老鸭慢炖四个时辰……” 安澜一边做,一边讲解,声音清冷,却条理清晰。
龙天策站在一旁,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眼中的欣赏之色,越来越浓。他不仅看到了精湛的技艺,更看到了她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这让他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为了胜利而精益求精的将士。
投资渤海:一品香飘新故土
品尝过安氏姐妹亲手做的饭菜,龙天策做出了一个决定。
“安姑娘,雅姑娘,” 他放下筷子,认真地说,“你们的手艺,是难得的宝贝。神都的‘一品街’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想请你们,跟我回渤海,在那里也开一家‘一品街’,让渤海的百姓,也能尝尝你们的手艺。”
安澜和安雅对视一眼,有些惊讶。
“老爷子,我们……” 安澜犹豫道,“我们在神都已经习惯了,而且去渤海,路途遥远,我们姐妹俩……”
“你们不用担心。” 龙天策笑着说,“开店的本钱,我来出;店面,我来安排;人手不够,我来帮你们找。你们只需要带着你们的手艺和秘方,去渤海,把‘一品街’开起来就行。”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渤海是我的故乡,那里民风淳朴,只是饮食相对单调。我相信,你们的‘一品街’,一定能在那里扎根,让更多人感受到美食的魅力。”
玉倾城也笑着劝道:“是啊,姑娘们,渤海虽不如神都繁华,却也安宁富足。跟着我们回去,有殿下照拂,不会亏待你们的。”
安氏姐妹沉默了片刻。她们想起了父亲的遗愿,希望她们能把手艺发扬光大;也想到了在神都虽好,却终究是异乡客。去渤海,有这位老爷子的支持,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们愿意。” 最终,安澜点了点头,“多谢老爷子厚爱。”
安雅也跟着点头,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能把‘一品街’开到渤海,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相伴渤海:膳食之间有温情
长宁二十二年冬,龙天策带着玉倾城等家眷,启程返回渤海。安澜和安雅,也收拾好行囊,跟着一同前往。
一路北上,风雪兼程。龙天策年事已高,经不起长途颠簸,时常会觉得疲惫。安澜和安雅便精心照料他的饮食,根据他的口味和身体状况,每日变换菜式,或清淡爽口,或温润滋补,总能让他胃口大开,精神也好了许多。
玉倾城看在眼里,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她私下找安澜和安雅谈了一次。
“姑娘们,” 玉倾城温和地说,“你们也看到了,殿下很喜欢你们的手艺,也很欣赏你们的品性。你们姐妹俩年纪轻轻,跟着我们回渤海,举目无亲,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她顿了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殿下虽已年迈,却也是重情义之人。若你们愿意,便留下来,做殿下的妾室,也好有个名分,有个依靠。你们依旧可以打理‘一品街’,同时也能更好地照料殿下的饮食,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安澜和安雅愣住了。她们从未想过这样的可能。
但仔细想想,玉倾城说得有道理。她们孤苦无依,能得到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庇护,确实是安稳之计。而且,这段时间相处下来,她们也看出龙天策并非刻薄之人,反而温和宽厚,对她们的手艺是真心欣赏。
“我们……愿意。” 安澜犹豫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安雅也跟着点头,她向来听姐姐的。
回到渤海后,龙天策便将安澜和安雅纳为妾室。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王府内部的一场小宴,算是昭告了家人。
从此,安氏姐妹便在渤海王府住了下来。
她们没有放弃“一品街”,在龙天策的帮助下,渤海的“一品街”很快就开了起来,生意火爆,丝毫不逊于神都的老店。
而在王府里,她们最主要的职责,便是照料龙天策的膳食。
每日清晨,她们便早早起身,去挑选最新鲜的食材,根据季节变化和龙天策的身体状况,精心制定菜单。
春天,她们做“翡翠菜卷”“春笋焖鸡”,清爽开胃;夏天,她们做“荷叶莲子粥”“凉拌秋葵”,解暑降温;秋天,她们做“板栗烧鸡”“山药排骨汤”,滋补养身;冬天,她们做“羊肉萝卜汤”“红烧肘子”,暖身御寒。
龙天策对她们的手艺,赞不绝口,几乎到了“非她们做的饭不香”的地步。他常常会去厨房,看她们忙碌,有时会指点几句(虽然他自己做不好),有时只是静静地看着,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他对她们“恩宠有加”,并非仅仅因为吃食,更是因为欣赏她们的聪慧、勤劳和那份难得的沉稳。他会赏赐她们精致的布料、稀有的香料,允许她们自由打理“一品街”的生意,甚至在家人面前,也时常称赞她们的能干。
安澜和安雅,也尽心尽力地侍奉着。她们不仅在饮食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也在生活上对龙天策关怀备至。安澜沉静,会在龙天策看书时,为他泡上一壶清茶;安雅活泼,会在龙天策烦闷时,讲些神都或渤海的趣事,逗他开心。
新篇暖语:烟火人间度余生
渤海王府的日子,因为有了安氏姐妹,多了许多烟火气和温馨。
龙天策的“新篇章”,在刀光勺影和饭菜的香气中,继续铺展。他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家国天下的老王爷,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享受着美食与天伦之乐的老人。
玉倾城和其他妻妾,也喜欢这对聪慧能干的妹妹。她们之间,没有争风吃醋,反而相处融洽,时常一起讨论厨艺,分享家常。
“你看殿下,自从安澜和安雅来了,胃口好了,精神头也足了。” 玉倾城看着饭桌上,龙天策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笑着对罗嘉儿说。
“是啊,这就是‘美食’的力量吧。” 罗嘉儿打趣道,“比咱们劝他多吃点,管用多了。”
安澜和安雅听到,只是腼腆地笑了笑,又给龙天策夹了一块他爱吃的“水晶虾饺”。
龙天策放下筷子,看着眼前的景象:妻妾和睦,佳肴在桌,窗外阳光正好,渤海湾的风,带着淡淡的咸湿气息,吹进庭院。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晚年,平静而富足,是他征战一生,从未奢望过的幸福。
他的“续写新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有着这样细水长流的温情。而安氏姐妹的“新篇章”,也在渤海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仅延续了她们的手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稳与归宿。
一品街的香气,从神都飘到了渤海;而一段因美食结缘的缘分,也在渤海王府,谱写出了最平淡也最动人的晚年乐章。龙天策知道,属于他的时光或许不多了,但有这样的日子,有这样的人相伴,便已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