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把新酿的槐花蜜装进罐时,阳光透过玻璃罐,在桌上投下圈金色的光晕,像老周螺丝刀的影子在轻轻转。她忽然觉得这罐蜜就是把特殊的螺丝刀,正顺着时光的纹路,往日子深处拧,要把甜和暖都拧得牢牢的。
王大爷把那把老扳手郑重地交给了“念周”宝宝的爸爸,说:“该让这把‘拧暖的工具’,再拧出几代人的日子。”年轻人接过扳手时,发现柄上多了圈新缠的红绳,是王大爷连夜缠的,“老周说红绳能聚暖,让螺丝拧得更贴心”。他用这把扳手修好了社区的旧长椅,凳脚的螺丝上特意缠了圈槐花绳,“让坐着的人,都能沾点周爷爷的暖”。
“年周”宝宝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用橡皮泥捏了把螺丝刀,刀柄是槐花形状的,说要送给“转不动的小朋友”。老师把这把“甜螺丝刀”摆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说它教会了孩子们:“帮人不用使劲,带点甜更管用。”有个总爱哭鼻子的小朋友,摸着橡皮泥螺丝刀说“不难过了,像有周爷爷在拧我的眼泪”。
卖槐花酱的小夫妻发起了“螺丝刀计划”,组织志愿者去各地修旧物件,每修好一件,就种棵五角星槐树。他们的卡车侧面画着幅巨大的画:老周的螺丝刀上,长出了棵开满花的树,树根是无数只手,托着个旋转的地球。“这是周爷爷的螺丝刀,”男人拍着车帮笑,“要让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拧出点甜。”
博物馆的“齿轮课堂”开到了网上,世界各地的孩子都能看到老周的故事。有个美国孩子用英文留言:“我爸爸是修飞机的,他说周爷爷的螺丝刀,比飞机的引擎还厉害,能让心飞起来。”他寄来张画,画里的飞机翅膀上,绑着颗五角星槐花和把螺丝刀。
暴雨冲毁了“螺丝刀计划”在山区种下的槐树林,志愿者们赶去补种时,发现当地村民早已在树坑旁插好了标记,“每个坑都留着周爷爷的位置”。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木螺丝刀,说要“给树苗当小保镖”,“让它们像周太爷爷的螺丝刀,长得又直又硬”。
除夕夜的长桌上,大家轮流说“今年被螺丝刀拧好的事”。王大爷说自己的老寒腿,被社区医生用“周爷爷的法子”调理好了,“是暖螺丝在起作用”;那位机械师说厂里的新机器,按“周爷爷的齿轮理”做了改进,效率提高了三成;连“念周”宝宝都奶声奶气地说,自己帮同桌拧好了铅笔刀,“像周太爷爷一样厉害”。
林晚秋望着窗外漫天的烟花,看着桌上那罐槐花蜜,忽然觉得老周的螺丝刀从未有过固定的模样——它是王大爷的扳手,是孩子的橡皮泥,是志愿者的卡车,是每个人心里那点“想让日子更好”的劲儿。这些螺丝刀顺着时光的纹路,把韧、甜、暖拧成了股绳,越拧越紧,越拧越暖,像老周说的:“好螺丝,能拧住一辈子的暖。”
风穿过巷口,带着满世界的槐花香,吹得“星星槐圃”的树叶沙沙响,像无数把螺丝刀在轻轻应和。林晚秋咬了口槐花糕,甜味漫到心口时,仿佛看见老周站在烟花下,手里的螺丝刀转得正欢,眼里的光比烟花还亮,像在说:“看,这日子拧得多牢,多甜。”
而那把看不见的螺丝刀,还在继续转,转成蜂蜜,转成树苗,转成孩子们的笑,转成无数颗不服输的心,要把这一辈子的暖,拧成世世代代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