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把南瓜子装进玻璃罐时,手机忽然亮了。屏幕上跳出朵朵的笑脸,小丫头举着个红布包:“太奶奶,你看我做的布袋!”红布是媳妇的旧头巾改的,针脚歪歪扭扭,却系着朵晒干的野菊花——是朵朵在老家后山摘的,说要和太奶奶的茉莉花配成一对。
“太奶奶,我种的苋菜发芽了!”朵朵把手机对准窗台,几个酸奶盒里冒出嫩绿的芽,“奶奶说等长出叶子,就寄给太奶奶,让它在城里的花坛里长。”阿婆笑着点头,指给她看阳台的新变化:“你看,太奶奶在花坛边种了向日葵,等开花了,就像小太阳照着你的苋菜。”
挂了视频,阿婆去阳台翻出那只蓝布袋子。上次朵朵留下的野核桃还在,她往里面添了把向日葵种子——小丫头说过,想看看城里的向日葵会不会比山里的高。风从纱窗钻进来,带着点薄荷香,阿婆忽然想起儿子小时候,也是这样盼着远方的包裹,总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邮差,手里攥着颗糖,说要分给带包裹来的人。
小杨送菜上来时,见阿婆在给向日葵浇水,塑料桶上贴着张画,是朵朵画的太阳,圆圈里涂满了金黄的蜡笔。“阿婆,小丫头又寄东西了?”他把一捆嫩丝瓜放在地上,“俺娘说这丝瓜适合做汤,给小丫头留着,下次她来就能喝上。”阿婆往他兜里塞了块南瓜子酥:“你娘也尝尝,这是用新收的南瓜子做的。”
姑娘傍晚来教阿婆用手机发语音消息。“阿婆,按住这个键就能说话,朵朵能听见您的声音。”姑娘帮她录了段:“朵朵,太奶奶给你留了向日葵种子,等你来了一起种。”阿婆看着手机屏幕,忽然说:“能不能录段炒菜的声音?朵朵说想听听太奶奶做饭的动静。”姑娘笑着点头,录下了切菜声、倒油声,还有阿婆念叨“少放点辣椒”的声音。
三楼的媳妇抱着娃娃来借筛子,说要给孩子做南瓜泥。娃娃指着阿婆的布袋子,咿咿呀呀地要抓。“他也想给朵朵寄东西呢。”媳妇笑着说,“昨天拿着块饼干非要塞进快递盒,说给妹妹吃。”阿婆往娃娃手里塞了块米糕,说:“等他会走路了,让他亲手给朵朵寄块自己做的饼干。”
入秋时,小区的向日葵开了,金灿灿的花盘朝着太阳。阿婆剪了朵最大的,夹在给朵朵的信里,说:“这花盘里的籽,明年能种出更多向日葵。”信里还塞了片晒干的紫苏叶——小杨娘寄来的,说炖肉时放一片,香得很。
朵朵的回信很快就到了,信封上贴着片红梗苋菜叶,干了还带着点红。“太奶奶,我把您的声音存在小音箱里,吃饭时就打开,像太奶奶在身边一样。”小丫头歪歪扭扭地写,“奶奶用您寄的紫苏叶炖了鸡汤,爸爸说比饭店的好吃。”阿婆把信读了三遍,连三楼的媳妇都听熟了,说:“朵朵这字,跟您缝布袋的针脚一样,越来越齐整了。”
重阳节那天,小区的百家宴办得格外热闹。阿婆做了南瓜子酥和紫苏炖肉,小杨的红烧鱼里放了大别山的辣椒,姑娘用茉莉花瓣做了茶点,三楼的媳妇蒸了南瓜糕。大家围坐在一起,有人说阿婆的炖肉有老家的味道,有人夸姑娘的茶点带着花香,阿婆忽然觉得,这满桌的菜,都像是从她的布袋子里倒出来的,装着各地的牵挂,混着城市的烟火,香得让人心里踏实。
视频里,朵朵举着块南瓜糕给阿婆看:“太奶奶,这是我和奶奶一起做的,放了您寄的南瓜子!”小丫头背后的墙上,贴满了阿婆寄去的花片,茉莉、向日葵、紫苏叶,像片小小的花园。“太奶奶,冬天快来了,您的布袋子里要放暖和的东西呀。”朵朵认真地说,“我给您寄了双我织的手套,虽然有点歪。”
阿婆的眼眶热了,赶紧打开布袋子给她看:“太奶奶给你备了新晒的红薯干,还有小杨娘寄的芝麻糖,都是暖乎乎的。”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点桂花的甜香,阿婆忽然明白,所谓岁月,就是这样一袋袋的牵挂,从春到秋,从城到乡,装着寻常日子里的声响、味道、颜色,慢慢酿成醇厚的甜。
夜里,阿婆把朵朵织的手套放在床头。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手套都暖和。她想起三十年前,儿子第一次给她织围巾,把毛线缠得像团乱麻,她却宝贝似的围了整个冬天。原来有些笨拙的心意,从来都不会变,就像田埂上的风,吹过城市的阳台,吹过山里的灶台,最终都落在彼此的心里,长成最温柔的模样。
手机又亮了,是朵朵发来的语音,带着点喘:“太奶奶,我把您寄的向日葵籽种在院子里了,奶奶说春天会发芽的!”阿婆按住语音键,轻声说:“是啊,就像朵朵一样,慢慢长,慢慢甜,长成太奶奶心里最疼的模样。”
风往南吹,带着满室的甜香,往大别山的方向去。布袋子静静地躺在阳台上,里面装着向日葵籽的脆,红薯干的软,芝麻糖的甜,还有阿婆没说出口的话——不管岁月走多远,这布袋里的日月,永远等着那个小丫头,等着她带着山里的风,带着新的牵挂,回到这城市的阳台,一起种下更多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