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释】公孙两个穴位,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通于冲脉;内关两个穴位,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阴维脉。这四条经脉会合循行的部位,在胃、心、胸部之间,所以主治胃、心、胸部的疾病。
临泣两个穴位,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两个穴位,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阳维脉。这四条经脉会合连络的部位,在眼外角、耳后、面颊、颈部、肩部之间,所以主治眼外角、耳后、面颊、颈部、肩部的疾病。
后溪两个穴位,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通于督脉;申脉两个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阳跷脉。这四条经脉会合别络的部位,在眼内角、颈部、项部、耳朵、肩部、肩臂、小肠、膀胱之间,所以主治眼内角、颈部、项部、耳朵、肩部、肩臂、小肠、膀胱的疾病。
列缺两个穴位,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通于任脉;照海两个穴位,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阴跷脉。这四条经脉会合系络的部位,在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所以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释】九种心疼包括:饮心痛、食心痛、风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悸心痛、虫心痛、注心痛、去来痛。结胸,是指胸部胀满坚硬而疼痛。翻胃,是指早晨吃的食物到傍晚吐出,食物难以在胃中停留。
对于伤酒、伤食引起的积滞,肠胃鸣响,水食不化导致的气机不畅之疾,胸膈与脐腹之间疼痛,两胁发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带血),以及妇女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蒙蔽心神等病症,都适宜针刺公孙穴,往往能立刻见效。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释】中满心胸痞胀,是说腹部胀满、胸部痞塞胀闷而不舒畅。肠鸣泄泻,指的是突然腹泻并伴有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者,是说呕吐、食物难以咽下入膈,有的是因为饮酒所伤。对于积块坚硬、横逆冲犯胁部,妇女心胁疼痛、腹部里急胀痛,伤寒导致的结胸而坚硬疼痛,疟疾、里实证等病症,都针刺内关穴,没有不痊愈的。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释】中风后手足举动困难,是说手足活动不灵活。如果伴有疼痛、麻木、拘挛,同时发热,是风热所致。对于头风引起的眩晕,以及疼痛肿胀牵连腮部、颈项、眼睛、牙齿、双耳、咽喉都出现红肿疼痛,游走性风邪导致的皮肤瘙痒,筋脉牵引不适,腰部、胁部、四肢及肋骨疼痛等病症,都适宜针刺临泣穴,立刻会有奇特的功效。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对于四肢骨节肿胀疼痛,两膝痹阻发冷,手足活动不利,或偏或正的头风病,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骨等部位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以及破伤风伴游走性风邪,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证自汗、身体烘烘发热等病症,都适宜针刺外关穴,针刺后病症可立刻缓解。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腮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释】手足拘挛,是指手脚屈伸困难。
战掉,是指手足颤抖摇晃,无法握物。眩,就是头晕。若是中风突然昏倒、不能说话,癫痫发作不省人事、抽搐痉挛,头痛以及突然发作的火眼、热泪常流,行痹(游走性关节疼痛),腿、膝、背、腰、周身关节疼痛,颈项僵硬,伤寒、感冒、无汗难解,上下牙齿、腮部、牙龈、咽喉肿痛,手足麻木没有知觉,破伤风受风,睡中出汗等病症,先针刺后溪穴疏通经脉,没有不痊愈的。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鼻衄血,癫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释】腰背脊部僵硬,是指不能弯腰抬头。
足内踝红肿,称为绕踝风。足外踝红肿,称为穿踝风。对于怕风自汗以及雷头风痛(头痛如雷鸣,伴头面红肿),突然发作的火眼,眉棱骨疼痛,手足麻木拘挛,手臂发冷,以及妇女吹乳(乳房红肿,未生产的称为内吹,已生产的称为外吹),耳聋鼻出血,癫痫抽搐,肢节烦热疼痛,全身肿满,头部汗流不止等病症,这些都是风热痰饮流注攻冲所致的疾病,都适宜先针刺申脉穴,立刻会有功效。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释】对于内痔、肛门肿痛,痢疾伴有赤白脓血,咳嗽咳痰、咳血、尿血,以及牙龈和咽喉肿痛,小便红赤涩痛、排出困难,心胸腹部疼痛,吞咽梗阻不畅,产后败血上冲扰乱心神导致身体强直、不能说话;或是瘀血阻滞引起的腰痛,脐腹间寒冷,胎儿死于腹中,胞衣不下、上冲阻塞胸膈等病症,都针刺列缺穴,这些病症必定能痊愈。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释】对于上焦火盛导致的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引起的膀胱气痛、小便淋沥涩痛,胸中肿痛;或是食积、酒积内蓄损伤脾胃而出现的发黄,脐腹疼痛;或是呕吐腹泻、胃反吐食、乳痈、大便燥结,以及妇女生产困难、瘀血块疼痛、昏迷,肠风下血不止;或是胸膈间气机不畅,像梅核气那样阻塞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等病症,紧急针刺照海穴,这些病症自然会消散。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阳足胆手焦当。
【注释】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分别与十二经脉相联系,分属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脉。其中,手太阴经属肺,手少阴经属心,手厥阴经属心包络,这三者是手三阴经;手太阳经属小肠,手阳明经属大肠,手少阳经属三焦,这三者是手三阳经;足太阳经属膀胱,足阳明经属胃,足少阳经属胆,这三者是足三阳经;足太阴经属脾,足少阴经属肾,足厥阴经属肝,这三者是足三阴经。
天干十二经所属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语】过去说:“三焦也寄属于壬,心包络同属于癸。” 三焦作为负责疏通水道的器官,说它属壬还勉强可以,而心包络依附于心脏,怎么能说它属癸呢?况且三焦与心包络这两个脏腑及其表里关系,都属于相火,所以对旧说进行了改正。
【注释】甲、丙、戊、庚、壬是阳干,乙、丁、己、辛、癸是阴干。阳干属表、属腑,阴干属里、属脏,所以说:脏腑通过表里关系与阴阳相配属。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申属膀胱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释】人体有十二条经脉,一天昼夜有十二个时辰,每一条经脉主管一个时辰。经脉流注先从寅时进入肺经开始,卯时进入大肠经,辰时进入胃经,巳时进入脾经,午时进入心经,未时进入小肠经,申时进入膀胱经,酉时进入肾经,戌时进入心包络经,亥时进入三焦经,子时进入胆经,丑时进入肝经,到了寅时,又从肺经开始循环,这就是十二条经脉与十二个时辰相互循环运行的规律。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释】人体的正经有十二条,每当清晨寅时,营气从中间的焦腑开始,向上注入手太阴肺经,从胸部出于中府穴,一直到少商穴,依次运行到手阳明大肠经等十二条经脉,最后在足厥阴肝经结束,而后又重新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运行。一般来说,手的三条阴经,从内脏走向手部;手的三条阳经,从手部走向头部;足的三条阴经,从足部走向腹部;足的三条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这些经脉)周流不止,循环没有尽头。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髎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译文】肺经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大肠经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胃经起于承泣穴,终于厉兑穴;脾经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心经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膀胱经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肾经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三焦经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肝经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旁,丝竹更贯瞳髎穴,瞳髎下入窍阴方,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译文】中府穴是经脉流注的起点,接着流注到少商穴;少商穴通过别络连接,流注到商阳穴;商阳穴又向迎香穴运行;迎香穴连接头维穴,一直到库房穴;从头维穴向下运行,趋向厉兑穴;厉兑穴传至隐白穴,再到胸乡穴;隐白穴向上运行到达大包穴;大包穴继续连接极泉穴所在之处;极泉穴贯穿少冲穴,这是心经的井穴;少泽穴相连的便是小肠经;少泽穴与听宫穴相会,再分支到睛明穴;睛明穴向下延伸到至阴穴,气势强劲;至阴穴斜向出于涌泉穴底部;涌泉穴最终归藏于俞府穴;俞府穴与天池穴横向联络相接;天池穴发出中冲穴,这是心包经的主宰之处;中冲穴与关冲穴相合;关冲穴婉转运行至丝竹空穴旁边;丝竹空穴又贯穿瞳髎穴;瞳髎穴向下进入窍阴穴所在的方位;窍阴穴横向连接大敦穴这一井穴;大敦穴上行到期门穴,这里是肝经的所在;期门穴遍历一周后,又回到中府穴,经络就这样周流不息,需仔细详尽地体察。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释】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这两条经脉是多气多血的经脉;三焦经、胆经、肾经、心经、脾经、肺经,这六条经脉是多气少血的经脉;心包络经、膀胱经、小肠经、肝经,这四条经脉是多血少气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