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暖阳洒在乡村公路上,林小羽扒着中巴车窗户,看着窗外掠过的油菜花田。车后座堆满了 “青春小卫士” 的公益物资:陈雨欣画的乡村版科普漫画、李诗涵整理的 “成长锦囊”(里面装着卫生巾和暖手宝)、王浩准备的男生生理知识手册,还有孟晓冉特意画的 “身体变化绘本”—— 封面是个扎羊角辫的女孩站在向日葵丛中,背景是连绵的青山。她的校服外套上别着 “公益行动” 徽章,发间的向日葵发卡随着车辆颠簸轻轻晃动,像在和路边的野花打招呼。
“还有半小时就到青山乡中心小学啦!” 李诗涵举着手机地图,屏幕上的路线像条蜿蜒的小溪,“校长说会派老师在路口接我们,他们特意给学生放了半天假参加活动呢!” 她身边的孟晓冉正给科普手册贴贴纸,手指在 “月经初潮应对” 那页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知道这里的女生会不会像我以前那样害怕……” 王浩从背包里掏出志愿者培训手册,上面标注着重点:“乡村孩子可能更害羞,提问环节要多鼓励,避免用太专业的术语。”
这次公益活动是 “青春小卫士跨校联盟” 成立后的首个项目,她们联合公益组织募集了物资,培训了 20 名跨校志愿者,还邀请了小羽妈妈张芳作为医护顾问同行。筹备期间最大的挑战是改编科普材料 —— 考虑到乡村孩子的认知特点,她们把生理知识转化为 “种子生长” 的比喻:卵巢是 “种子仓库”,月经是 “土壤换新”;把变声期比作 “小树长粗”,喉结是 “树干的年轮”。陈雨欣熬夜画出的《山野成长记》漫画,主角都是乡村常见的动植物,用 “向日葵开花” 对应女孩发育,“松树长高” 对应男孩变声。
中巴车在尘土飞扬的村口停下,青山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早已等候在那里。这是一所只有两栋教学楼的乡村学校,操场是泥土场地,篮球架锈迹斑斑,但教学楼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成长”。十几个乡村孩子扒着教室窗户好奇地张望,他们的校服洗得发白,眼神里却充满期待。校长握着小羽的手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长在外打工,没人教他们这些知识,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
活动在学校礼堂举行,说是礼堂,其实是改建的仓库,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奖状。志愿者们迅速布置场地:前排是 “女生成长角”,摆着陈雨欣画的漫画展板和小羽妈妈准备的生理卫生包;后排是 “男生加油站”,王浩正张贴 “变声期保护指南”,旁边放着他们带来的喉糖;中间的 “亲子互动区” 摆着矮桌,上面放着简易的 “身体变化转盘”—— 用硬纸板和竹签制作,比城市版更朴素却同样实用。
第一个环节是 “成长故事会”,小羽站在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没有用 ppt,而是捧着孟晓冉画的绘本:“今天我要讲一个向日葵的故事,有个女孩像种子一样慢慢长大,她发现自己的身体在变化……” 她故意用简单的语言,讲到月经初潮时,看到台下几个女生低下头,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小羽话锋一转,说起自己五年级的经历:“当时我以为自己生病了,后来才知道,这是身体在告诉我们:你在健康长大呀!”
李诗涵接着做 “互动游戏”,她举起写着 “胸部胀痛”“声音嘶哑”“长青春痘” 的卡片,让孩子们把卡片贴到对应的 “身体地图” 上。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犹豫很久,把 “胸部胀痛” 卡片贴到了 “肚子” 为置,引来一阵小声的笑。李诗涵没有纠正,反而蹲下来问:“能告诉姐姐为什么贴在这里吗?” 女孩小声说:“我妈妈说女孩子不能说胸部,要说肚子……” 这句话让礼堂瞬间安静,李诗涵温柔地说:“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名字,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不用害羞。”
男生区的活动同样温暖。王浩带着男生们做 “变声期小实验”,让大家轮流朗读课文,感受声音的变化。一个瘦高个男生读完后红着脸说:“我最近说话总破音,同学都笑我是‘公鸭嗓’,我都不敢说话了。” 王浩拍着他的肩膀说:“这说明你在长个子呀!就像松树长高时树皮会裂开,你的声带也在变强壮,以后会变成很有磁性的声音。” 他还教男生们简单的护嗓方法:“每天早上喝杯温水,不要大喊大叫,就像爱护新玩具一样爱护自己的声音。”
最感人的事 “悄悄话信箱” 环节。孩子们把写着烦恼的纸条塞进用鞋盒做的信箱,志愿者们轮流朗读并解答。有个女生写:“奶奶说月经是脏东西,让我来月经时不能进厨房,这是真的吗?” 小羽妈妈张芳轻声解释:“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像树叶秋天会掉落,春天会发芽,没有脏不脏的说法,更不会影响做饭呀。” 她还现场演示了卫生巾的正确使用方法,用布偶和卫生巾模型讲解,避免了直接演示的尴尬。
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小羽发现几个女生躲在角落吃馒头,她们面前的餐盘里只有咸菜。校长叹气说:“这些孩子家里条件不好,有的连卫生巾都用不起,只能用旧棉花。” 小羽心里一酸,和伙伴们商量后,决定把带来的生理卫生包分发给女生们,每个包里有卫生巾、护垫、温和的肥皂,还有一张手写的使用说明。孟晓冉在每个包上画了向日葵,小声说:“希望她们看到画,就知道有人关心她们。”
下午的 “家长课堂” 来了十几个留守家长,大多是爷爷奶奶。一开始气氛有些尴尬,一位老奶奶直摆手:“这些都是女孩子的私事,哪能拿到台面上说!” 小羽没有急着反驳,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 —— 里面是城市社区讲座的片段,有位农村出身的妈妈说:“我小时候没人教这些,来月经时以为自己快死了,躲在柴房哭了一天。” 视频结束后,小羽拿出准备好的 “祖孙沟通手册”,上面用漫画画着:“奶奶可以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这样’”“爷爷可以说‘有困难告诉爷爷’”。
王浩的爷爷恰好是乡村医生,他特意带来爷爷的行医笔记,里面记录着过去乡村女孩因缺乏生理知识导致的健康问题。“我爷爷说,以前有女孩来月经时用脏布条,结果得了炎症,” 王浩的声音有些沉重,“如果我们早点普及知识,就能避免这些痛苦。” 一位老爷爷听完后红着眼眶说:“我孙女上次来月经躲在被子里哭,我还骂她娇气,原来是我不懂啊!”
活动最后,志愿者们和乡村孩子一起在操场种向日葵。每个孩子都拿到一包花种,小羽教他们把花种放进土里时默念一个成长愿望。孟晓冉教孩子们在花盆上画画,一个女孩画了三个手拉手的向日葵:“这是我、妈妈和姐姐,希望妈妈打工回来能看到我的花。” 李诗涵给每个花盆系上紫色发带:“这是我们的约定,等花开了就拍照片发给我们!” 陈雨欣则在学校的围墙上画了一幅巨大的向日葵壁画,上面写着:“山野里的成长也会向阳而生”。
离开乡村学校时,夕阳把教学楼染成金色。校长捧着一篮子土鸡蛋非要塞给他们:“这是孩子们的一点心意,你们让他们知道,成长不是孤单的事。” 几个女生追出来,把自己画的画送给小羽她们,其中一幅画着城市女孩和乡村女孩手拉手站在向日葵花田,背面写着:“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不奇怪”。王浩的背包里多了一本乡村孩子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我长大也要做‘青春小卫士’,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
回程的中巴车上,大家都累得睡着了,只有小羽还醒着,看着窗外掠过的油菜花田。她翻开公益活动手册,上面记录着今天的成果:发放生理卫生包 56 个,举办科普讲座 3 场,培训乡村志愿者 12 名,收集成长愿望 78 条。最让她感动的是家长反馈表上的一句话:“以前觉得这些事丢人,现在知道是对孩子的爱护。” 她在手册最后画了一朵向日葵,旁边写着:“教育没有城乡之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回到城市后,“青春小卫士” 立刻发起 “山野成长计划”:定期给乡村学校寄科普材料,培训当地老师成为 “乡村小卫士”,还和公益组织合作设立 “生理卫生包资助项目”。孟晓冉每周给乡村女孩写回信,解答她们的疑问;陈雨欣每月画一幅乡村版科普漫画,通过快递寄过去;李诗涵发动城市学生捐赠闲置的少女内衣和卫生巾,王浩则负责联系物流。
三周后,小羽收到乡村校长发来的照片:孩子们种的向日葵发芽了,围墙上的壁画被雨水冲刷后,孩子们又重新涂画了一遍;更让她惊喜的是,乡村学校成立了自己的 “小卫士小队”,队长就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她正拿着陈雨欣画的漫画给同学讲解。照片背后写着:“你们播下的不只是花种,更是希望的种子。”
睡前,小羽把照片贴在日记本里,旁边写下:“以前总觉得乡村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知道,成长的烦恼是相通的。城市孩子担心的是被嘲笑,乡村孩子担心的是没人教,但我们都需要一样的理解和知识。” 她摸了摸发间的向日葵发卡,想起苏晴老师说的:“善意不分城乡,就像向日葵不管长在城市还是山野,都会朝着阳光生长。”
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小羽仿佛看到山野间的向日葵正在悄悄生长,它们的根须在泥土里蔓延,就像 “青春小卫士” 的善意在城乡之间传递。她知道,这次乡村公益只是开始,未来她们还要去更多地方,让每个角落的青春期孩子都知道:无论你身在何处,成长都值得骄傲,困惑都可以分享,总有像向日葵一样的温暖,在为你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