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阳光带着清冷的质感,透过初中部的玻璃窗,在 “青春小卫士” 活动室的地板上投下菱形光斑。林小羽跪在储物柜前,小心翼翼地把印着向日葵 logo 的科普手册装进纸箱,每本手册的扉页都夹着一张手写便签:“成长路上,我们都不是孤单的”。发间的向日葵发卡蹭过柜门上的贴纸,那是陈雨欣画的四朵向日葵手拉手,分别标着她、雨欣、诗涵和王浩的名字,旁边新添了个扎着马尾的小向日葵,写着 “晓冉”。
“小羽你看!城郊中学的回信!” 李诗涵举着信封冲进活动室,紫色发带在风里扬起好看的弧度,信封边缘沾着干涸的泥点,邮票是城郊特有的麦田图案。陈雨欣正趴在桌上修改活动策划案,听到声音立刻直起身,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手指飞快地划过信纸:“他们说下周六可以举办联合活动,还特意留出了大礼堂!不过……” 她顿了顿,眉头微微皱起,“信里说那边的同学比较内向,可能不太敢主动提问。”
王浩抱着一摞 “情绪温度计” 走进来,塑料板制作的温度计上标着从 “焦虑” 到 “平静” 的刻度,每个刻度旁都画着对应的表情图案。“我查了城郊中学的情况,” 他把温度计整齐地码在纸箱里,“那边是寄宿制学校,很多同学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能很少有人跟他们聊青春期的事。” 孟晓冉抱着笔记本站在窗边,轻声念着上面的记录:“上周走访时看到,他们的生理课课本很多页都被撕掉了,宣传栏里没有任何相关内容。”
小羽接过信纸仔细看着,信末的署名是 “城郊中学学生会”,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诚。她想起两周前在教育局的青少年教育会议上,城郊中学的老师提到 “孩子们对身体变化充满困惑,却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当时她就和伙伴们约定,要把 “青春小卫士” 的温暖送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得准备得更充分些,” 她在策划案上圈出 “互动环节”,“多设计些匿名参与的游戏,让大家不用害怕被注意到。”
接下来的一周,活动室变成了忙碌的工坊。陈雨欣熬夜画出 “身体变化漫画册”,把复杂的生理知识变成连载故事:《小葵的成长日记》,主角是个戴着向日葵发卡的女孩,从第一次来月经的慌张,到接纳胸部发育的坦然,每一页都配着温柔的文字注解。李诗涵则制作了 “悄悄话信箱” 的升级版 —— 木质的信箱被漆成麦田的颜色,侧面刻着 “风会带走秘密,阳光会带来答案”,还在底部装了录音模块,能自动播放鼓励的话语。
王浩和孟晓冉负责整理 “留守儿童专属问答集”,收集了诸如 “爷爷奶奶不懂这些怎么办”“想妈妈时胸口会疼正常吗” 等问题,每个答案都标注着 “可以求助的渠道”:校医室电话、心理老师微信、“青春小卫士” 的线上信箱。小羽则在苏晴老师的帮助下,联系到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邀请他们远程提供专业支持,还特意准备了五十份 “成长急救包”,里面装着卫生巾、温和的洁面乳、情绪记录本和向日葵贴纸。
出发前一天,城郊中学突然打来电话,语气带着犹豫:“有家长听说你们要讲‘那些事’,不太放心,说会不会教坏孩子……” 电话那头的声音越来越小,“有几个女生本来报名了,现在又说不想来了。” 活动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李诗涵气得把手里的贴纸摔在桌上:“什么叫教坏孩子?难道让他们一直不懂装懂才好吗?” 孟晓冉低下头,手指紧紧攥着笔记本,上面记着她自己曾经的困惑,那些无人可说的日子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小羽深吸一口气,握着电话轻声说:“老师我们理解,不如这样 —— 我们把活动分成两部分,上午是公开的科普讲座,下午设封闭的悄悄化环节,不想参加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我们还准备了家长版手册,现场发放给有疑虑的家长。” 挂掉电话后,她看着伙伴们沮丧的表情,从书包里拿出苏晴老师送的《青少年教育心理学》,翻到折角的那页:“苏老师说过,改变观念需要耐心,就像种子破土总要经历黑暗。” 她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向日葵,花盘里写着 “相信光总会照进来”。
周六清晨,面包车在薄雾中驶向城郊,车后座堆满了纸箱,里面的手册和道具随着车身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李诗涵把脸贴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景象从高楼变成平房,最后变成连绵的麦田,突然指着远处喊道:“看!他们的校服是绿色的!” 城郊中学的校门确实像信里说的那样朴素,铁门柱上缠着干枯的藤蔓,门楣上的 “向阳而生” 四个字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但旁边新挂的欢迎横幅却格外鲜艳:“热烈欢迎‘青春小卫士’来访”。
迎接她们的是学生会主席赵磊,个高瘦的男生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紧紧攥着笔记本:“我是留守儿童,跟着奶奶生活,”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上次在教育局听到你们的分享,就特别想让我们学校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些。” 他带着大家参观校园,指着操场边的梧桐树下:“女生们总爱在那里偷偷讨论,有次我听到有人说‘胸疼是不是得了绝症’,却没人敢去问老师。”
礼堂里已经坐了不少同学,绿色的校服像麦田一样铺展开来,但前排的座位大多空着,后排的男生们交头接耳,时不时朝她们投来好奇或戏谑的目光。小羽注意到角落里坐着几个女生,她们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其中一个女生的校服领口别着歪歪扭扭的向日葵胸针,像是用硬纸板做的。赵磊悄悄告诉她们:“那几个是留守儿童互助小组的,鼓起很大勇气才来的。”
讲座开始时,小羽故意先讲了个轻松的故事:“我五年级时以为月经是生病,躲在厕所里哭,后来才知道这是成长的礼物。”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紧绷的气氛缓和了些。她打开投影仪,展示陈雨欣画的《小葵的成长日记》,当讲到 “胸部发育是为了未来成为妈妈做准备” 时,后排突然有人喊道:“女生就是麻烦!” 几个男生跟着哄笑起来,角落里的女生们把头埋得更低了。
王浩突然站起来,走到讲台中央,手里拿着 “变声期保护指南”:“其实男生也有烦恼,我变声期时声音像破锣,被同学叫‘公鸭嗓’,每天都害怕早读。” 他的声音比平时低沉,带着真诚的坦然,“但这是正常现象,就像麦田要经历风雨才能成熟。” 台下的男生们安静下来,那个带头起哄的高个子男生挠了挠头,嘴角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孟晓冉鼓起勇气走上台,翻开笔记本念着自己的日记:“去年我来月经,以为自己得了绝症,把卫生巾藏在床板下,直到发霉都不敢说……” 她的声音带着颤抖,却没有停下,“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这是正常的,我就不会害怕那么久。” 礼堂里鸦雀无声,有个穿绿校服的女生悄悄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校服口袋,里面大概也藏着类似的秘密。
下午的悄悄话环节设在一间空置的教室,小羽她们用布帘隔出几个小空间,每个空间都放着录音娃娃和彩色笔。第一个进来的是那个别着纸向日葵的女生,她叫李晓梅,声音小得像蚊子哼:“我奶奶说月经是脏东西,不让我用卫生巾,只能用旧棉花……” 她的校服袖口磨破了边,手指关节冻得通红,“我每次来月经都不敢告诉她,疼得打滚也只能忍着。”
小羽拿出 “成长急救包”,把卫生巾和暖宝宝递给她,又翻开家长手册的 “隔代教育沟通页”:“你看这里写着,棉花不卫生容易生病,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跟奶奶解释。” 她还教晓梅用手机查妇幼保健院的科普视频,“你看医生也说这是正常现象,不是脏东西。” 晓梅抱着急救包,眼泪掉在包上的向日葵贴纸上,却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原来我不是怪物。”
陈雨欣在绘画角教女生们画 “身体自画像”,让她们用喜欢的颜色画出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个女生把胸部画成两朵花苞,说 “这样就不可怕了”;李诗涵则在游戏区组织 “情绪盲盒” 活动,让大家抽取写着烦恼的纸条,一起想解决办法;王浩和赵磊在教室外设立男生咨询点,有个男生红着脸问 “为什么梦到女生会害羞”,王浩拿出准备好的 “男生青春期手册”,用足球比喻:“就像踢球会心跳加速,这也是身体正常的反应。”
傍晚整理场地时,小羽发现布帘后藏着个笔记本,封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向日葵。翻开一看,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问题,最后一页写着:“今天知道了很多事,原来大家都一样。谢谢你们带来的阳光。” 没有署名,但字迹和晓梅很像。孟晓冉抱着收集到的悄悄话纸条,眼眶红红的:“你看这条写‘想妈妈时会肚子疼’,跟我以前一模一样。” 她把纸条小心地放进密封袋,“我们得建立长期联系,不能让他们又回到孤单的状态。”
返程时,夕阳把麦田染成金色,面包车的后备箱多了几个新的笔记本,是城郊的同学们送的,里面画满了向日葵和感谢的花。赵磊站在校门口挥手,手里举着她们留下的 “青春小卫士” 徽章,绿色校服在晚风中轻轻飘动。小羽突然想起早上那个起哄的男生,临走前他悄悄塞来一张纸条:“对不起,我以前不该笑女生,其实我也害怕变声被嘲笑。”
回到市区时,夜色已经笼罩街道,面包车驶过社区便利店,老板娘举着手机冲她们喊:“小羽快看朋友圈!城郊的老师发了你们的活动照片!” 照片里,绿色校服和蓝色校服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科普手册,脸上带着拘谨却真诚的笑容,背景里的黑板上写着 “我们都在长大”。评论区有很多家长留言,有人说 “谢谢你们让孩子不再孤单”,有人说 “下次活动能不能通知我们”。
周一的晨会,校长在全校面前表扬了 “青春小卫士” 的跨校活动,还宣布要和城郊中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广播里播放了晓梅她们录制的感谢音频:“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长大是件美好的事。” 小羽站在队伍里,摸着发间的向日葵发卡,突然发现孟晓冉的头发上也别了个小小的向日葵,是用彩色纸折的,和她的那个很像。
放学后,活动室里格外热闹,新加入的成员们围着孟晓冉问城郊的事,陈雨欣在画板上更新 “小卫士版图”,在市区和城郊之间画了条金色的线,线上缀满向日葵。李诗涵在整理收到的邮件,有封来自城郊的邮件标题是 “我们的秘密信箱”,发件人是 “麦田里的向日葵”,内容写着:“今天有女生问我月经的事,我照着手册跟她讲了,感觉自己也成了小卫士。”
小羽翻开笔记本,写下跨校活动的总结:“共发放手册 120 本,收集悄悄话 56 条,建立长期联系 32 人…… 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希望在传递,就像向日葵的种子被风吹到更远的地方。” 她画了两个手拉手的向日葵,一个标着 “市区”,一个标着 “城郊”,根须在地下紧紧相连。
苏晴老师突然走进来,手里拿着个包裹:“这是城郊中学寄来的,指名给‘青春小卫士’。” 打开一看,里面是满满一箱晒干的向日葵花籽,还有封信:“谢谢你们带来阳光,这些花籽种在土里,明年会开出更多的向日葵。” 小羽拿起一粒花籽,放在手心轻轻摩挲,它小小的、硬硬的,却仿佛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就像那些曾经孤单的青春期心事,只要遇到阳光和雨露,就能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窗外的月光透过树叶洒进活动室,照亮了墙上的标语:“青春不止于校园,温暖要传到更远的地方。” 小羽知道,跨校活动只是开始,未来她们还要走进更多的学校,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同学。就像这粒花籽,无论被风吹到哪里,只要心怀阳光,就能扎根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那些曾经的困惑和孤单,终将变成滋养成长的土壤,让每一颗青春的种子,都能在温暖和理解中,勇敢地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