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门口,手里拿着一沓打印出来的流程图。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漏进来,在地上画出几条金线,像是某种无声的提醒。
他低头看了眼表,九点零七分。比昨天早到了三分钟,这让他有点得意——毕竟不是每个五十七岁的老普工还能像小学生一样准时打卡。
“刘哥,您真打算把流程图贴满会议室?”小林从电脑后面探出头,一边啃着包子一边说话。
“不贴墙上,怎么让大家看清楚自己绕了多少弯路。”刘好仃把纸张摊开,“你看看这个审批流程,从车间到财务,中间要盖六个章,比我老家过年祭祖还复杂。”
阿芳笑出了声:“刘哥,您这比喻真是……接地气。”
“我就是个接地气的人。”刘好仃耸肩,“咱们现在技术还没完全引进,流程倒是先把人给卡住了。”
小林擦了擦嘴,认真起来:“其实这些流程以前也不是没改过,但每次都是‘上面说先保留’,最后就不了了之。”
“这次不一样。”刘好仃指着其中一页,“我们要做的不是改流程,是理清楚流程到底在干嘛。一个动作要是不能带来结果,那它就是在浪费时间。”
阿芳点点头:“我今天早上刚收到一份销售部的操作手册,足足二十页,光是报销单就要填三次同样的信息。”
“这不是操作手册,这是行为艺术。”小林摇头,“他们是不是怕我们记性太好,故意让我们练记忆力?”
众人笑了起来,气氛轻松了不少。
“这样吧。”刘好仃拍了拍手,“今天大家先把这些流程图都看一遍,然后标出三个问题:重复、冗余、没人负责。”
“听起来像医生查房。”阿芳调侃。
“差不多。”刘好仃点头,“我们得先知道哪里堵了,才能想办法疏通。”
中午饭后,会议室里已经摆满了各种流程图。有彩色打印的,也有手写的,甚至还有用便利贴拼凑出来的。
“这是我整理的采购流程。”老陈指着一张密密麻麻的图表,“你们看这儿,同一个审批节点,居然出现在四个不同的系统里。”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四次确认同一个事?”小林皱眉。
“对。”老陈叹气,“而且每次都要重新上传附件,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错。”
“这就是典型的‘流程肥胖症’。”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重复、冗余、低效。”
“我觉得最严重的是责任不清。”阿芳插话,“比如这个质检报告归档,三个部门都说不是自己负责,结果文件就一直卡在系统里。”
“所以啊,”刘好仃环视一圈,“我们不是要优化流程,是要让流程变得清晰、可控、可追踪。”
“听起来像教小孩走路。”小林笑道。
“没错。”刘好仃点头,“刚开始可能走得慢,但只要方向对,就不会走偏。”
正说着,老陈忽然“咦”了一声。
“怎么了?”刘好仃问。
“我在It资料库里翻到一张旧流程图,还是十年前的。”老陈指着图上几个红圈,“这几个环节标注的是‘已废弃’,但现在还在用。”
“这就怪了。”阿芳凑过去看,“为什么明明废除了,还要继续执行?”
“可能是没人管了,大家就这么习惯性地做下去。”老陈耸肩,“就像有些规矩,一开始是为了防错,后来成了仪式。”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低声说:“流程不该是负担,而是帮手。如果它变成了绊脚石,那就得动刀子。”
下午两点,流程协调小组正式成立。
刘好仃让阿芳牵头,小林和老陈协助,每周汇总一次各部门的反馈。
“我们第一步,先从改动最小、影响最大的流程开始试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箭头,“先打通几个关键节点,让大家看到变化。”
“刘哥,有个问题。”小林举手,“有些流程背后其实是人事关系决定的,我们现在动它,会不会有人不高兴?”
“当然会。”刘好仃笑了笑,“但我们要做的是对企业有利的事,不是让人人都舒服。”
“说得对。”阿芳点头,“流程优化不是为了讨好人,是为了提高效率。”
“不过也不能硬碰硬。”老陈补充,“我们可以先从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地方下手,让大家先尝到甜头。”
“聪明。”刘好仃竖起大拇指,“改革嘛,就得讲究策略。先易后难,先轻后重,稳扎稳打。”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走出会议室,外面的风有点凉,但他心里却暖洋洋的。
他知道,流程优化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再难的事,也总得有人去推一把。
几天后,程序员们开始搭建简易版的流程看板。
刘好仃特意叮嘱:“不要搞得太花哨,能显示流程状态就行。”
“刘哥,我们打算做个颜色标记系统。”一个年轻程序员汇报,“绿色代表正常推进,黄色代表即将超时,红色代表停滞。”
“不错。”刘好仃点头,“让大家都看得懂。”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刘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程序员挠头,“有些流程根本没法嵌入系统,因为它们本身就不存在逻辑。”
“什么意思?”刘好仃皱眉。
“比如说这个审批流程。”程序员调出数据,“理论上应该由A发起,b审核,c批准。但实际上,有时候是c直接跳过b,有时候又是d临时加了一个步骤。”
“这不是流程,是即兴表演。”小林在一旁嘀咕。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优化流程。”刘好仃沉声道,“是重建流程。”
“那开发周期可能会拉长。”程序员担忧。
“没关系。”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慢慢来,但别停下。”
深夜,机房里还亮着灯。
程序员调试完最后一段代码,准备关机下班。
突然,屏幕上跳出一行日志记录。
“咦?这个流程怎么从来没有完成过?”他叫住旁边的同事。
“哪条?”
“这条,审批流程F-032。系统显示,三年来一共触发了四十七次,但没有一次真正走到终点。”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这条流程,它只是存在,但从没被用过。”
两人对视一眼,心里升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原来,有些流程,早就名存实亡了。
而他们,正在一点点揭开这些隐藏已久的真相。
“刘哥,你看这个。”第二天早上,程序员递来一份截图。
刘好仃接过,仔细看了看,眉头越皱越紧。
“这条流程……是我们之前以为已经优化过的。”他说,“但它实际上根本没有运转。”
“说明什么?”小林问。
“说明我们面对的不只是流程问题。”刘好仃缓缓道,“还有更深层的习惯和制度。”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
厂区里,机器轰鸣如常,玻璃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他知道,这场数字化管理流程优化,才刚刚开始。
而真正的挑战,也在一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