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正如所知,国家依旧大力推行农业学大寨,着重于农业生产、粮食建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生产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赵悦家的养殖规模本就不大,十几只鸡,一两头猪,且还按规定将一头猪作为任务猪交给了外贸。此后,每年赵悦便安排家里只养一头猪,留到过年宰杀自家食用。
赵悦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深知政策走向,预见到未来或许会允许做生意,便想着让奶奶手头能攒下些钱财。所以,家里养着鸡、鸭、鹅,一来改善自家生活,解决温饱问题,二来也是为了维系与姥姥家的关系。姥姥姥爷不时地贴补妈妈,赵悦希望妈妈能在姥爷家更有底气,因此每有新收成,像新面、新米、新花生下来,他都让奶奶大方地送一袋子给姥姥家。不仅如此,一年之中除了清明节,端午节、八月十五、除夕这三大节气,都会让爸爸骑自行车,将家里养的鸡、鸭、鹅送去给在县城郊外五七干校的姥姥姥爷。如此一来,姥姥姥爷在一同下放的干部面前也颇为有面子。
日子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着,直到有一天,姥姥家里来了个院里的旧相识。此人告知赵大山,他在县城罐头厂当厂长的亲戚那里有个工作机会,问大伯家的孩子要不要去县城上班就职。这个消息瞬间在赵家激起了千层浪。赵悦第一个想到的是小姑,毕竟小姑是女孩子,日后要找对象结婚,去县城工作能有个更好的未来。然而,大哥也对这个机会心动不已,他同样渴望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哥一脸急切地说道:“我也想去县城,在农村干活又苦又累,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啊。”赵悦看着大哥,耐心劝说道:“大哥年纪不大,你听我说,小姑到了该找对象年龄了,在农村,将来找对象范围有限,去县城工作能有更好的发展。而且我向你保证,将来你一定能走出这个农村,有更好的出路。”但大哥心里还是有些犹豫和不甘,他觉得这个机会近在眼前,错过实在可惜。
大伯娘听闻此事,也坐不住了,她扯着嗓子说道:“凭什么让小姑去,我们家老大为这个家也出了不少力,这个机会就该他去。”这一番话,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更加剑拔弩张。奶奶在一旁唉声叹气,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一边是亲孙子,一边是亲女儿。爸爸则眉头紧皱,默默抽着烟,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这场矛盾。
赵悦深知此事不能再拖延,他思索片刻后,说道:“大伯母,大哥,小姑去县城工作,将来也能帮衬家里。而且大哥你放心,我已经有了些想法,接下来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更好的机会,绝对不会让你一直窝在农村。咱们都是一家人,不能因为这个机会伤了和气。”大伯母听了,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大哥则看着赵悦,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信任和期待,缓缓点了点头。
然而,此事虽然暂时平息,但在家庭中还是留下了一丝微妙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