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中,和珅作为臭名昭着的大贪官,其所作所为可谓人尽皆知。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乾隆皇帝素来精明,难道真的看不穿和珅的真面目?
实则不然,乾隆对和珅的贪腐行为洞若观火。
只不过,乾隆晚年滋生了及时行乐的念头,渴望这种享乐能长长久久,
而和珅这类善于奉承圣意之人,恰恰能满足他的需求。
比如乾隆花费了不必要的开支,朝廷财政不报销,和珅有办法,他有小金库,乾隆不用为报销而发愁。
有人可能会问,天下是人家皇帝的,乾隆有必要向财政官员报销吗?
其实大家有个误解,认为乾隆花费可以无底线。
不是这样的,官员有制约皇上的权力。
乾隆六下江南时,许多花费都是江南织造曹寅,动用织造厂的资金为乾隆买单的,
多年后,朝廷财政官员查账,发现账目不符,曹寅补不上窟窿,最后曹家遭到了抄家罢官的惩治。
你以为乾隆宠信和珅是无条件的吗?和珅就是乾隆的私人小金库,乾隆花钱方便。
所以说乾隆在朝堂用人上,可谓独具“匠心”。他一边重用阿桂、福康安等能征善战的武将,进行保家卫国、稳固江山;
另一边又对和珅、吴省兰等奸臣委以重任,因为唯有这些奸臣,能让他在晚年尽享安逸与尊崇。
嘉庆虽深知父亲的心思,却也只能将不满暗藏心底。
他暗自思忖:老爷子年事已高,能享乐的时日不多,暂且由他去吧,
待老爷子龙御归天,再收拾这些贪污腐败之徒也为时不晚。
“……”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皇帝驾崩。
嘉庆帝在老师朱珪的辅佐下,不动声色地对和珅展开了布局。
“皇上,是时候动手了!”朱珪悄声道。
“老师,会不会一击不中引起动乱,毕竟和珅党羽遍布朝堂内外?”嘉庆忧心忡忡望着老师。
“附耳过来,如此……”嘉庆听罢大喜。
乾隆驾崩当天,嘉庆便以守灵之名,巧妙地将和珅“请”到乾隆灵前。
此计正是朱珪出的主意。
此计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瞬间斩断了和珅与党羽之间的联系,
让这位昔日权倾朝野的权臣,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孤立无援。
待乾隆葬礼结束,嘉庆帝果断出手,发布诏令,一举剥夺了和珅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等军政大权。
紧接着,他不动声色地暗示臣子们搜罗和珅的罪证。
敏锐的臣子们立刻察觉到风向转变,纷纷落井下石。
一时间,和珅诸多罪证迅速被收集起来,很快便罗列了 20 条足以致命的大罪,以下便是其中部分主要罪证:
1.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册封颙琰为皇太子,而和珅竟在初二就向颙琰呈递如意,公然泄露机密。
2. 和珅胆大妄为,竟敢在圆明园内骑马,径直闯入左门,途经正大光明殿,直至寿山口。
3. 僭越礼制,他乘暖轿进入大内,直入神武门。
4. 和珅无视宫中规矩,娶出宫女子为次妻。
5. 川、楚剿匪滋事期间,各路军营的文书报告,皆被他延搁不办。
6. 乾隆帝病重时,他毫无忧戚之色,逢人依旧谈笑自若。
7. 乾隆帝去世后,他竟在乾隆帝梓宫前陈设古玩、金银等物,全无悲哀之意。
8. 家中所藏珍珠手串多达 200 余串,数量比宫中多出数倍,且大珠比御用冠顶的还要硕大。
9. 宝石顶子本非他应佩戴之物,却私藏数十余颗,此外整块大宝石更是不计其数,其珍贵程度胜于宫廷。
10. 家中银两及衣服等物件,价值数逾千万。
11. 夹墙内藏金
余两,私库藏金 6000 余两,地窖内更是埋银 300 余万两。
12. 开设当铺、钱店,资本多达十余万,与民争利。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尽管如此,桩桩件件都能要和珅的命。
随即,和珅被逮捕入狱。
彼时,和珅如木鸡一样呆呆立在了那里,他想不到报复来的这么快,先皇尸骨未寒,自己就成了阶下囚。
“……”
说起嘉庆对和珅的恨意,那可谓是积怨已久。
乾隆晚年,年事已高的太上皇,头脑不再敏锐,言语也变得含糊不清。
臣子们面对乾隆口中发出的圣旨,常常如坠云雾,难以理解圣意。
而和珅凭借着对乾隆帝的了解,以及善于揣摩圣意的本领,成为了乾隆的“代言人”。
别的臣子听不清乾隆所言,和珅只需看一眼乾隆的嘴型,便能知晓其心意,
经他传达的旨意,乾隆频频点头。
虽号称是乾隆本意,但实际上,他已悄然掌控了旨意的解释权,故而有了“二皇帝”的称谓。
这无疑将嘉庆帝架空,使得嘉庆空有皇帝之名,却难以施展拳脚,这般憋屈,嘉庆又怎能轻易忘却?
让嘉庆不爽的是,他这个儿子在父亲面前十分拘谨。而和珅在太上皇面前如鱼得水。
另外,和珅与嘉庆的老师朱珪之间,亦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过节。
嘉庆刚继位时,朱珪写了一首诗以表庆贺之意。
和珅却居心叵测,将此诗呈给乾隆,并添油加醋地暗示嘉庆急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乾隆闻之大怒,原本打算提拔朱珪的念头瞬间打消,最后在和珅的怂恿下,将朱珪远调至安徽任巡抚,从总督之位降为巡抚。
稍后,和珅把自己的党羽吴省兰安排在嘉庆身边,表面是协助嘉庆把乾隆的诗作进行收集整理。实则行监督嘉庆之任务。
和珅将嘉庆的老师朱珪排挤出了朝廷,致使嘉庆与老师天各一方。
彼时,乾隆帝已步入晚期,立储之事成为朝廷上下关注的焦点。
嘉庆凭借自身的谨慎、勤勉,以及乾隆对其生母魏佳氏的深厚情谊,逐渐成为储君的热门人选。
和珅作为深受乾隆宠信的权臣,自然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
他心思活络,深知一旦嘉庆登基,自己的权势可能面临变数。
为提前布局,在乾隆尚未正式公布储君人选时,和珅费尽心思寻觅到一柄精美绝伦的玉如意。
在嘉庆被秘密立为太子但尚未昭告天下之际,和珅瞅准时机,将这柄玉如意献给嘉庆。
和珅此举意图明显,一方面向嘉庆示好,期望新帝登基后自己仍能权势稳固。
另一方面,也想在嘉庆心中埋下人情的种子,以便日后行事更为便利。
然而,嘉庆对和珅的为人早有洞察,对他的防备与厌恶也因此更深一层。
让和珅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一举动,日后成了嘉庆指控他泄露机密的证据。
后来,乾隆正式宣布嘉庆为太子,和珅又在乾隆面前提及提前献玉如意之事,企图让乾隆觉得嘉庆与自己早有私下往来,从而引发乾隆对嘉庆的猜忌。
后来,乾隆对嘉庆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嘉庆察觉到变化后,对和珅的恨意愈发浓烈,认为和珅有意挑唆他们父子关系。
直到乾隆去世后,朱珪这才回了朝,经过密谋,嘉庆帝果断下令逮捕了和珅,紧接着全力清查和珅的家产。
这一查,众人皆惊,和珅的财富堪称天文数字。
他的土地,遍布大江南北,良田万顷,富可敌国。
店铺更是涉足各行各业,从繁华都市的绸缎庄,到遍布街巷的钱庄,当铺,妓院。
经估算,和珅贪污的白银竟高达八亿两之巨,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嘉庆帝对和珅的处置可谓雷厉风行,罪证确凿后,当即赐和珅自尽。
和珅在狱中,不甘与绝望交织,愤然写下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是后身。
网友们解读此诗,隐晦地暗示和珅将来会转世成为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继续祸害大清。
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神秘而诡异的色彩。
和珅一生纵情声色,妻妾成群。
正妻冯霁雯,出身名门,乃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
她端庄温婉,与和珅育有两子,长子是丰绅殷德。次子是和珅40多岁时生的,不过生下不久便夭折了。
原配去世后,妾室吴卿怜在和珅心中地位举足轻重。
这位江南才女,能诗善画,原是王亶望的妾室,王亶望因贪污获罪被杀后,辗转成为和珅的枕边人。
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黑玫瑰,本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宫中的女子,不知和珅用了何种手段,将其收入囊中。
然而,和珅一朝失势,往日围绕在他身边阿谀奉承之人,瞬间作鸟兽散。
他死后,竟无人愿意为他料理后事。
唯有妾室豆蔻,对他一往情深。
听闻和珅自尽的噩耗,豆蔻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上吊自杀,追随和珅而去。
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纵使和珅一生作恶多端,却也有如此深情女子为他殉情,实在令人唏嘘。
和珅死后,传闻吴卿怜变卖自己名下房产,用所得银子救济和珅的其他女人,尽显风尘女子中少有的忠贞。
嘉庆在处置和珅时,朝中官员人人自危。毕竟,几乎没有官员没向和珅送过礼。
和珅得势时,和府前门庭若市,官员们纷纷站队拜见;和珅伏法后,和府则门可罗雀。
朝中官员生怕被和珅牵连,一时间,朝中内外形势如暴风雨前的宁静,山雨欲来风满楼。
嘉庆的老师面对如此形势,从容不迫地对嘉庆说:“圣上,和珅已经自裁,请圣上即刻宣布和珅之事就此终结。”
朱珪的意思让嘉庆切不可扩大打击面,以免牵扯更多官员。嘉庆点头称是,依计而行。
和珅贪污数额巨大,按律当诛九族。但嘉庆听从老师的建议,除和珅外,其他人既往不咎。
就连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也未被牵涉其中。
当然,嘉庆念及丰绅殷德是驸马,是自己的妹夫,若杀了他,妹妹便要守寡一生,丰绅殷德这才逃过一劫。
民间传言,乾隆有意给儿子嘉庆留下巨额财产,和珅便是乾隆送给儿子的一份“大礼包”。
因此,民间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甚至有网友戏谑称,乾隆和嘉庆父子俩唱了一出双簧,将和珅养成肥猪,然后“杀猪过年”,和珅俨然成了乾隆留给儿子的“钱袋子”。
这正是: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