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1795 年),此时85 岁的乾隆,忆起了登基之初许下的诺言。
彼时,他祈求上天眷顾,若在位能满 60 年,绝不超越祖父康熙在位 61 年的时长,届时便会禅让退位,将皇位传予太子。
而这一年,恰好是乾隆在位的第 60 个年头。
乾隆一生对祖父康熙敬重有加,在他心中,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祖父在位时长看齐或超越。
如此,禅位的念头在乾隆心中悄然萌生。
和珅就是乾隆肚里的蛔虫,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切,内心不禁焦虑万分。
他深知,一旦老皇帝退位,新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极有可能失去宠信而陷入困境。
思索之下,和珅决定进谏,试图劝说乾隆收回成命。
“……”
养心殿内,鹤型檀香器皿中清香袅袅,乾隆半倚在龙榻之上,戴着老花镜专注地批阅着奏折。
和珅脚步轻盈,缓缓来到皇上身边,垂手立于案侧,紧张地用指尖摩挲着翡翠扳指。
“和爱卿,今日太阳可是从西边出来了?上朝怎这般早?”乾隆察觉到和珅的到来,略带调侃地说道。
和珅深吸一口气,声音微微颤抖,目光中充满恳切:“万岁爷,奴才听闻您欲举行禅让大典,将江山社稷托付给十五阿哥?
奴才斗胆认为,此事实在不妥啊!”
乾隆搁下手中的笔,微微眯起眼睛,上下打量着和珅:“和爱卿,朕已践诺在位六十年,禅位乃顺应天命,你为何会这般说?”
和珅急忙向前跨出半步,额头已然沁出细密的汗珠:
“奴才斗胆直言!现今局势与往昔不同,西南苗乱乍起,白莲教匪患更是祸及三省。
十五阿哥年轻仁厚,恐怕难以驾驭这错综复杂的朝局。”
他稍稍压低声音,继续说道,“况且……奴才听闻京中传言,十五阿哥曾与刘墉等人密谈整顿吏治之事……”
乾隆面色瞬间一沉,龙目之中闪过一道寒光:“你是在质疑朕选错了储君?”
和珅“扑通”一声跪地,重重地叩首:“奴才万死不敢!只是奴才念及万岁爷一生殚精竭虑,创下这盛世基业,
倘若因仓促禅让,致使奸佞之徒趁机而入,他日史书若记载‘乾隆盛世毁于交接’……”
和珅说着,竟哽咽起来,“奴才实在是于心不忍呐!”他偷偷抬眼观察乾隆的神情,接着继续煽情:
“奴才追随万岁爷数十载,深知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如今骤然易主,必定人心浮动,这实非社稷之福啊!”
乾隆轻抚胡须,陷入了沉思,半晌之后,长叹一声:“和爱卿的一片忠心,朕又怎会不知?
只是君无戏言,朕若食言,又有何颜面去面对列祖列宗?”
和珅膝行半步:“万岁爷圣明!不妨效仿宋高宗的故事,禅位却不退政!
十五阿哥虽继承大统,但军国大事依旧由您乾纲独断。如此一来,既能保全圣上的声誉,又可确保我大清万年基业!”
和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之光,“奴才定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延续您的千秋伟业!”
乾隆缓缓站起身来,亲手扶起和珅,眼中满是感激。
心中暗自思忖:知我者,和珅也。其实这个办法朕心中已然确定,如今和珅说出来,朕正好顺水推舟——。
“……”
乾隆六十年九月十六日,乾隆昭告天下,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
决定次年正月初一,办一场隆重的禅位大典,乾隆帝将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皇位传给永琰,自己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
届时,永琰正式登基称帝,将次年改元嘉庆。嘉庆称帝时年方 36 岁。
值得一提的是,永琰称帝后,主动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颙琰。从这一改名之举,便能看出永琰的宽厚仁德。
按照惯例,兄弟之中若有一人称帝,其他兄弟为了避讳,都要更改名字。
而永琰为了避免兄弟们改名带来的诸多不便,毅然决定自己改名。
他表示,兄弟们的名字皆是父亲所起,不应轻易更改。乾隆听闻后,深受感动。
【那么,乾隆为何会选择嘉庆作为接班人呢?】
乾隆选择接班人,采用的是秘密立储的方式,直至宣布的那一刻,大臣们才知晓谁是太子。
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深知“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为了防止皇子们因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故而选择这种方式。
在众多皇子中,乾隆选择嘉庆,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永琰为人忠厚老实,行事一直极为低调。在乾隆的诸多皇子里,他表现出众。
其二,永琰的生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魏佳氏生前深得乾隆帝的宠爱,在乾隆后宫中地位颇高,这无疑为永琰成为接班人增添了重要砝码。
其三,永琰自幼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在文学、历史、骑射等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因而能够得到乾隆帝的认可。
其四,永琰性格内敛、稳重,言行举止皆遵循皇室规范,在乾隆帝眼中,他是恪守祖训、遵循礼教的皇子,非常适合承担皇位传承的重任。
永琰在皇子中始终保持相对中立,并未明显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使得乾隆帝认为他即位后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稳定朝政。
从另外角度来看,乾隆帝的其他皇子或早早夭折,或因种种缘由失去了乾隆帝的欢心,这也是永琰能够胜出的原因之一。
比如皇八子永璇,他患有足疾,行动多有不便,而且性格乖戾,行事不够稳重,不符合皇家对继承人的要求,
乾隆帝对他并不看重,很早便排除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皇十一子永瑆,虽才华横溢,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深厚,但为人吝啬刻薄,缺乏帝王应有的胸怀与气度,同样难以担当大任。
皇十二子永璂,因其母继皇后那拉氏行断发大逆不道之举,与乾隆帝关系恶化,受到牵连,失去了乾隆帝的宠爱,基本与皇位无缘。
皇十七子永璘,自幼聪慧,却性格随性,对皇位并无太大兴趣,更钟情于悠闲自在的闲散生活。
皇四子永珹,早已过继给他人,从宗法制度和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再是皇位的直接候选人。
相较之下,皇十五子颙琰没有明显的缺陷,且勤奋好学、品行端正、恪守祖制,
在众多皇子中表现较为突出,自然而然地成为乾隆帝选择接班人时重点考虑的对象,最终被立为太子,继承了皇位。
乾隆晚期,他的后宫依然有众多女人相伴。
清朝的内宫制度自康熙时便已形成定制,后妃共分为 8 个等级,
分别是皇后一人,皇贵妃两人,贵妃两人,妃 4 人,嫔 6 人,而贵人、常在、答应则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
乾隆一生的后妃数量不下 40 位。
史料记载,他先后有三位皇后,原配皇后是富察氏,第二位是继任皇后那拉氏,第三位便是嘉庆的生母魏佳氏。
魏佳氏在儿子嘉庆继位之前便已离世,她是被乾隆追封为皇后的,正所谓“母以子为贵”。
魏佳氏生前备受乾隆宠爱,这也是乾隆选择嘉庆接班的原因之一。
“……”
乾隆晚年,有几位妃子格外受宠。比如颖贵妃巴林氏,在宫中备受礼遇,地位颇高。
惇妃汪氏,因生育十公主,深得乾隆宠爱。
婉贵妃陈氏,资历深厚,陪伴乾隆多年。
此外,还有晋妃、寿贵人等妃嫔,共同构成了乾隆晚期丰富多彩的后宫佳丽图景。
在乾隆的后宫传说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香妃”。
传说中的香妃,天生体有异香,无需熏香沐浴,便能香气袭人。
其倾国倾城的美貌与独特的气质,令乾隆为之倾心。
而历史上的容妃和卓氏,被普遍认为是香妃的原型。
容妃出身于新疆维吾尔族。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她的家族叔父和哥哥,曾协助清军成功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立下赫赫战功。
为此,其叔父和哥哥均先后被乾隆封为辅国公。
后来,容妃随家族进京居住。
乾隆二十七年,她入宫后被封为“和贵人”。
乾隆对她宠爱有加,不仅特许她穿着本民族服饰,还特意为她配备回部厨师,并专门修建回族帐篷,以解她的思乡之情。
在宫中,容妃的地位不断攀升,从贵人一路晋封为容妃。
乾隆还专门为她修建了宝月楼,并在宝月楼墙外建造回子营,又修建回礼堂,供维吾尔族人礼拜。
乾隆曾为她作诗:
“轻舟遮莫岸边维,
衣染荷香坐片时,
叶屿花台云锦错,
广寒乍拟是瑶池。”
此诗描绘了轻舟靠岸、荷香染衣、荷叶荷花交织如锦的美妙景色,仿佛将人带入仙境,实则是宝月楼周边的环境,由此可见修建宝月楼的奢华程度。
容妃曾随乾隆东巡、南巡,祭拜泰山,风光无限。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与世长辞,终年 55 岁,葬于清东陵。
容妃去世后,有关香妃的传说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关于香妃的传说版本众多,有的说香妃不肯留在中原,多次想要返回新疆,甚至企图刺杀乾隆。
后来老太后得知此事,趁乾隆外出,将香妃招来,令其自杀。
尽管这些传说情节曲折离奇,但都缺乏历史事实的佐证。
从种种迹象来看,宫中的容妃与传说中的香妃最为相似。
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为这位来自异域的妃子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成为了乾隆后宫故事中最为引人遐想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