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张廷玉狡猾之处,他这时悄悄退了一步。他不想与史贻直直接撕破脸,萌生推荐一人协助之策,毕竟张广泗是鄂尔泰一伙的的人。
张廷玉推荐的讷亲文武全才,他出身满洲镶黄旗的钮祜禄氏家族,其曾祖父额亦都,是开国五大议政大臣之一,恩封一等公。
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辅政大臣;父亲尹德曾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姑母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
雍正十一年(1733年),讷亲因才能成为军机大臣,开始参与军务。
乾隆帝即位后,讷亲协力总理事务,晋封为一等公。
乾隆二年(1737年)任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
乾隆十年(1745年),授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鄂尔泰病故后,讷亲接任,位极人臣。
此时,乾隆也很想培养自己人,于是采纳了张廷玉的建议,任命讷亲为经略大臣,前往金川协助张广泗指挥作战。
“……”
由于战事不利,张广泗夜里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两只眼睛黝黑像熊猫眼,讷亲前来金川协助主持战事,多日阴沉的脸上终于浮出了笑容。
讷亲抵达后,张广泗前去迎接,“听说讷大人前来指导工作,在下兴奋的一宿未睡。”
“张大人过奖了,咱们联手制敌当为道理。”二人寒暄了一番。
接下来张广泗在讷亲的建议下,双方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由于性格的原因,矛盾渐渐显露出来。
讷亲骄傲自负,不把张广泗放在眼中,这让张广泗心情郁闷。
清军营帐之中,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讷亲紧蹙着眉头,死死盯着面前摊开的军事地图,嘴里嘟囔着:“怎么会这样,大金川的土司牵着我们鼻子走!”
站在一旁的张广泗,脸上虽恭敬,眼中却隐隐透着不屑。
张广泗知道讷亲是外戚,惹不起躲得起。
“张将军,依本经略看,明日便集结重兵,直捣贼巢,你意下如何?”
讷亲抬起头,目光直直地看向张广泗,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大人,此地山川复杂,贼寇碉楼林立,强攻怕是正中他们下怀,
损兵折将不说,还难以取胜。依卑职之见,还是稳扎稳打,先断其粮道,再徐徐图之。”
讷亲一听,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张广泗,本经略久经朝堂,难道还不如你知晓战事?
本就是小小贼寇,何须如此畏畏缩缩!明日出兵,不得有误!”
张广泗心中恼怒,却又不好发作,只好拱手领命。
望着转身离去的张广泗,讷亲真想一支飞箭射他一个透心凉,他怀疑张广泗故意不配合。
此后,二人之间的嫌隙进一步加大,军中将士们也察觉到了,士气愈发低迷。
两人意见不合,使得战事指挥陷入混乱。
讷亲决心一战,张广泗却迟迟不动。
平心而论,讷亲虽具备政治才能,却缺乏实际军事指挥经验,在战场上难免调度失当,在他的指挥下,战事更加糟糕。
张广泗忍无可忍,把情况上奏给了乾隆,二人在折子中相互攻击,乾隆一下子能想到他们之间的矛盾,不由攥紧拳头捶着龙案,“将帅不和,何谈打胜仗。”
乾隆抄起狼毫朱笔,沙沙点点拟好折子,一道圣旨下达,张广泗被革职召回京城,讷亲孤掌难鸣,随后也被召回,当时被革职,一年后二人都被赐死了。
前线战事正酣,总不能没有总指挥。
此时,乾隆大胆起用年轻将领,任命傅恒为经略大学士,前往金川前线指挥作战。
傅恒究竟是何许人也?
傅恒出身满洲镶黄旗人,显宦世家子弟。
两位伯父马齐、马武是康、雍两朝重臣,父亲李荣保袭一等男爵,胞姐是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
乾隆五年(1740年),傅恒初授蓝翎侍卫,此后因办事勤恳、严于律己,不断得到擢升。
历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傅恒妻子与乾隆帝的传说,称乾隆帝曾临幸傅恒之妻,生下福康安,不过这些说法并无确凿的历史依据。
傅恒,这位年仅 27 岁的年轻人,在接到圣旨时,心中虽有压力,但更多的是自信,欣然前往大金川指挥作战。
傅恒抵达前线后,立即对战局展开详细分析。他敏锐地发现,清军之所以屡屡受挫,症结就在于那些碉堡。
于是,他决定改变战术,舍弃攻打战碉,转而直捣贼巢。谁能想到,张广泗这么优秀的将领居然钻了牛角尖,过不去还不会绕道走吗?
张广泗和讷亲,你俩死的不冤,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就在你们脑海里消失了。
说实话,傅恒的想法十分大胆,即绕过那些坚固的碉堡,直接进攻莎罗奔的老巢。
军中谋士纷纷谏言:“主帅,这一计划虽出其不意,但充满了风险,一旦被土司发觉,来一个反包围,清军就危险了!”
将领们说的不无道理,但傅恒认为值得冒险一试,他说任何计划都不是十拿九稳的,要有试错的勇气。
傅恒没有退缩,坚信唯有如此,才能一举击溃莎罗奔。
不过,此时他需要一个与他合作的将领,“岳钟琪,对,就是岳钟琪。”
此时的岳钟琪尚未完全恢复自由身,乾隆收到傅恒的上奏请援折子后,马上任命岳钟琪为总兵,命傅尔丹暂行护理川陕总督印务,会同岳钟琪相机调度进讨事宜。
乾隆为了小舅子前途,真够意思,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辅佐傅恒,乾隆想借此树立傅恒的威信。
乾隆帝为万无一失,又命尚书班第赴军营,与傅尔丹、岳钟琪同办军务。
岳钟琪和傅尔丹满怀信心来到了大金川,岳钟琪一心想要通过这场战役,来洗刷自己身上被罚银的耻辱。
原来,岳钟琪主理大西北时,当时张广泗是其助手,张广泗为了取代岳钟琪,
与鄂尔泰相互勾结,他们抓住岳钟琪的军事失误,趁机弹劾,称其“调兵不当,统帅无方”“玩忽职守,军务废弛”等,对岳钟琪进行打压。
不明就里的乾隆,将岳钟琪撤职,张广泗就此取代了岳钟琪的职位——
岳钟琪一心想要一雪前耻,他明白傅恒的计划存在一定风险,于是提出建议:
“傅大人,在进攻莎罗奔老巢的同时,可派遣一支精兵佯攻碉堡,以此吸引莎罗奔的注意力。”
“岳将军果然深谋远虑,在下佩服之至。”傅恒采纳了岳钟琪的建议。
“……”
乾隆十四年,秋风送爽,清军将领可没领略到爽快滋味,他们加紧了攻势。
傅恒兵分两路,一路直取莎罗奔的老巢,另一路佯攻碉堡。
莎罗奔虽狡猾多端,但面对清军的两路进攻,也不禁阵脚大乱。
“杀啊冲啊,”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莎罗奔的老巢。
莎罗奔见大势不妙,老巢丢了,军械粮食将无法运输到碉堡,与其被困束手就擒,不如主动投降,到时还能宽大处理,
无奈之下,莎罗奔派使者前去求和。
“现在投降,晚了!”傅恒严词拒绝,他要斩尽杀绝,以绝后患。
傅恒将自己的想法上奏给了乾隆。
乾隆看到奏报后,思虑再三,他想到金川之地山高皇帝远,土司势力盘根错节,如果斩尽杀绝,恐怕逼反民众,不如采取以番治番的策略,这样朝廷少一分负担。
想到此,乾隆马上回复道:“切不可如此,咱们这场仗打得很艰难,不如见好就收,
如今能迫使莎罗奔投降便是最好的结果,没必要再逼他们鱼死网破!”
乾隆给傅恒说出了心里话,大小金川本身经济效益有限,倒贴了如此多的军费,实在得不偿失,只想赶紧放下这个烫手山芋。
此时傅恒拒绝投降的话已出口,他暗示岳钟琪可以招降莎罗奔,岳钟琪心领神会。
几天后,莎罗奔带着侄子郎卡,亲自来到岳钟琪的军营。二人跪在岳钟琪面前,痛哭流涕,请求饶命。
岳钟琪借坡下驴,赦免了莎罗奔的死罪,并告诫他好自为之,大金川战役至此宣告结束。
这场战事,持续了两年多,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最终以莎罗奔被迫投降告终,
这个结果对清朝来说并不理想,实在未能充分展现出清军的威风,这也为后来的第二次金川之战埋下了隐患。
莎罗奔和郎卡被带回京城,乾隆皇帝念在他们主动投降的份上,饶了他们性命。
而傅恒和岳钟琪,也因这场战事的胜利,被封为一等公。
大金川之战,乾隆“十全武功”战役之一,实在不值得乾隆拿出来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