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阿哥从大西北回京城看望老爷子,实际内情是打听老爷子立遗嘱的事,
结果遭到康熙帝的呵斥:“孽子,这是…你这个皇子…该打听的事吗?”
一阵剧烈的咳嗽,康熙帝病情加重。
此时,远在大西北的年羹尧发来情报,“抚远大将军,局势紧张,速回!”
年羹尧催促老十四赶紧回青海。
十四阿哥无奈返回了西北部队。
书中暗表,年羹尧接到了四阿哥的密信,让他谎称前线突发紧急情况,目的就是把十四阿哥调离京城。
原来四阿哥听御医说,皇上的身体撑不过两天了。
四阿哥胤禛要在老爷子病逝前,完成登基典礼。打其他皇子一个措手不及。
老四胤禛为何有这么大的信心认定自己是接班人呢?
这都是源于四皇子十几年来的精心布局和韬光养晦的结果。
……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十年前的光景,在康熙朝激烈的夺嫡风云中,四皇子胤禛始终稳如泰山,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步步为营。
咱们来看看四皇子的表现。
当太子两度废立,众皇子为皇位展开激烈角逐之时,胤禛却在谋士指导和自己智慧双重作用下,在步步杀机局势中,走出一条深藏不露的夺嫡之路。
“四皇子,有句话叫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按照军功来说,您不如你弟弟老十四,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说这话的是胤禛的谋士戴铎。
啊,对了,忘了介绍,四皇子有几位贴心谋士,比如戴铎、田文镜、隆科多。
这三人各展所长,以过人谋略与坚定支持,成为胤禛夺取皇位的关键助力。
先说戴铎,他出身平凡,却深谙政治权谋,站对队,跟对人,!对一个臣子来说相当重要。
老戴经过观察和分析判断,他认定四皇子非池中之物,总有一天会飞龙在天的,于是他选择投身胤禛阵营。
此时戴铎对四皇子说:“四阿哥,在夺嫡旋涡中,锋芒毕露只会招致皇帝的猜忌与兄弟的嫉恨,一点作用都没有。”
“戴先生,我该如何做呢?”胤禛急切问道。
“四皇子,在下不才,有三句话还请四皇子谨记。”
于是戴铎他向胤禛进言三句话:“孝以事君,诚以事兄,和以交友”。
意思是他建议胤禛在康熙皇帝面前,以极致的孝心博取好感,比如戴铎说康熙皇帝喜好书法,要让胤禛日夜临摹康熙的字体,要求四皇子一笔一划力求神似,
在戴铎指导下,胤禛最终临摹作品竟能以假乱真,引得康熙频频嘉许。
每当康熙木兰秋狝时,不善骑射的胤禛便以诗颂父,用文字赞颂康熙围猎之英勇,借文学作品凸显父亲的文治武功,不用问,这也是戴铎的计策。
在兄弟关系上,戴铎提醒胤禛放下争斗姿态,当胤禩等兄弟犯事,胤禛恳切地向康熙求情,看似为兄弟奔走,实则塑造自己宽仁大度的形象,巧妙隐藏夺嫡的野心。
这样做有两样好处,父皇称他宽厚大度,兄弟们钦佩他没有私心。
胤禛对戴铎的计策言听计从,通过韬光养晦之法,以“天下第一闲人”的假象示人,避开康熙对皇子结党的警惕,暗中却在稳步布局。
再说胤禛的另一位重要谋士田文镜。
田文镜,字抑光,九子夺嫡时,官至内阁侍读学士。他敏锐感觉胤禛将登大位,于是向四爷党靠拢。
老田曾建议胤禛在康熙病重时好好表现自己,胤禛采纳。随后胤禛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御前,亲自照料,端茶送药、衣不解带,无微不至伺候父皇。
这份细致入微的孝心,与其他皇子忙于争权而忽视康熙身体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让康熙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慰藉。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把胤禛的名字悄悄写进了遗诏中,遗诏就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康熙授权自己死后由隆科多宣布皇位继承人。
在处理政务方面,胤禛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比如江南发生水灾,急需赈灾之时,胤禛主动请缨,康熙恩准。
他抵达灾区后,深入民间,实地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有条不紊地筹集救灾物资,妥善安置灾民。
同时,他严惩了一批趁机贪污救灾物资的官员,确保赈灾工作顺利进行。
胤禛凭借出色的办事能力,不仅解决了民生难题,还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誉,康熙称赞四皇子有乃父之风。意思是看到了当年自己的模样。
然而,他并未因夸奖而飘飘然,而是保持谦逊低调,只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康熙看到他的务实与担当,
胤禛有两位关键的左膀右臂,可以这样说,是这两个人把胤禛顺利推上了皇位,此二人就是年羹尧与隆科多。
年羹尧出任四川巡抚,手握兵权,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收复西藏的时候,他是四皇子安插在老十四身边的“特务”,用来监督制约老十四的行动。
年羹尧是胤禛妃子的哥哥。
隆科多在九子夺嫡时,出任步军统领,他手握京城卫戍大权,掌控着九门提督一职,负责京城防务,手中兵力可随时影响局势走向。
隆科多与胤禛早有往来,他认定胤禛有治国之才与帝王之姿,遂决心全力辅佐。
另外胤禛的养母佟佳氏皇后,是隆科多的姐姐,有这层关系,胤禛尊称隆科多为舅舅。
隆科多凭借自身职权,在朝中为胤禛出谋划策、布局人脉,利用职务之便收集各方情报,
为胤禛掌握局势动态,同时拉拢朝中大臣,壮大胤禛势力,其功劳无人可比。
在康熙驾崩的关键时刻,隆科多的作用更是决定性的。
他一方面严密控制京城,防止其他皇子趁机生乱,确保局势朝着自己这边倾斜。
胤禛喜欢礼佛,谋士戴铎灵机一动,建议胤禛利用“佛道”思想,塑造出一副超脱淡然的形象。
此后臣子们经常看到雍王府上,胤禛与文人、僧人频繁交往,常常举办诗词歌赋交流会。
胤禛曾做了一首词,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首词名《园居》,其中有“懒问沉浮事,间娱花柳朝”一句,
生动地展现出胤禛仿佛对皇位毫无野心,只愿安于现状、享受生活的“闲人”姿态。
这种刻意营造的形象,成功地降低了其他皇子与康熙对他的警惕,使他得以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胤禛以深藏不露的智慧,在夺嫡之争中看似不争不抢,实则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关键节点上。
他用孝心赢得康熙的信任,以能力获得朝廷的认可,借人脉巩固自身的实力,凭伪装隐藏自己的锋芒。
这样的人不成功,上天都不同意。
朝内大臣,父皇身边,兄弟之间,胤禛安排的妥妥当当。
面对夺嫡关键时候手握重兵、远在西北的强劲对手老十四胤禵,胤禛与谋士们精心布局。
他派大舅哥年羹尧前往西北,表面协助胤禵处理军务,实则暗中监视其一举一动。
年羹尧凭借在西北的势力,牢牢卡住大军粮草命脉,使胤禵即便有异动之心,也因粮草受制而难以调动军队。
同时,在康熙病重期间,通过巧妙安排,成功支走胤禵,使其远离权力核心,无法对皇位继承产生干扰。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崩逝于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康熙皇帝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8岁上即位,14岁时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八年(1669年),16岁的康熙智擒权臣鳌拜,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
康熙十二年(1673年),20岁的康熙历经八年,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30岁的康熙帝,命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台湾府管辖。
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 年),32岁的康熙指挥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
47岁的康熙开始三次亲征噶尔丹,打击了准噶尔的分裂势力,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
康熙50岁时六下江南,重视水利,治理黄河、淮河水患。
晚年组织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文化工程等等,说康熙是文治武功的皇帝一点不为过。
康熙驾崩后,步军统领隆科多向诸皇子宣布了康熙遗诏,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就此,45岁的胤禛即皇帝位,是为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