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朝中兵部尚书张鹤鸣慌了神,因为是他推荐了王化贞,而且还一直压制熊廷弼。
为了逃避责任,逃避惩罚,张鹤鸣主动请缨前往辽东。
明熹宗给了他一次机会,批准他的请求,张鹤鸣长长舒了一口气,骑马带着随从去辽东上任。
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到了辽东没多久,就不幸染上了疫病,还没来得及戴罪立功就含恨离世了。
“什么,这老小子咋这么倒霉呢?”明熹宗感到不可思议,无奈只好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各位爱卿,谁能出任辽东经略一职呢?”明熹宗说完看着大家。
大厅很安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默不作声。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的能力能超过熊廷弼;
另一方面,大家都清楚辽东就是个“绞肉机”,去了就是送死,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从李承梁到熊廷弼,在辽东为国捐躯的总兵以下将领就多达十四人,这惨烈的现实让众人望而却步。
明熹宗看着大家都装聋作哑,心里十分生气,怒道:“既然没人主动站出来,那我就点名吧。”
他让兵部侍郎解经邦担任辽东经略前去上任,可解经邦还想多活几天,再三推辞,
一会儿说自己不懂军事,一会儿又说无法承担如此重任,其实就是害怕去了辽东丢了性命。
明熹宗好言相劝,解经邦却怎么也不答应。
这下可惹恼了皇上:“行,你既然不愿意去,那干脆什么官也别做了,回家去看孩子吧!”随即将解经邦革职为民。
接着,明熹宗点名让王在晋担任辽东经略。
王在晋是江苏太仓人,通过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一开始,王在晋也想推辞,可又不敢像解经邦那样强硬拒绝,生怕也被皇上革职,最后只能无奈上任。
在朝廷里,多数官员都对前往辽东任职避之不及。
可有一个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明知前方危险重重,却偏要迎难而上,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当熊廷弼和王化贞戴罪入京时,袁崇焕刚刚升任兵部职方主事,
这只是一个六品小官,主要负责为军队提供各类服务,比如绘制地图,标注山川险要之地,参与军队编制,协调各方后勤补给等。
说白了就是为军队正常运转提供支持的文官。
朝堂上,袁崇焕向皇上请示,“微臣愿往辽东实地勘察一番,兵书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微臣要实践一下。”
明熹宗一愣,心说还有主动请缨上辽东的,对袁崇焕另眼相看。
“朕恩准,要不要带随从?”
“皇上,我单人匹马就可以。”群臣对袁崇焕投去赞许的目。
长话短说,袁崇焕在辽东考察了一个星期,回来后向朝廷请示说:“只要给我足够的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能守住辽东!”
“卧靠!有史以来第一个人敢这么说话。”这不就是豪言壮语吗?震惊了皇上和一众大臣。
明熹宗心想:光说大话可不行,得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行。
这时,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问袁崇焕:“小袁啊,你有什么办法能守住辽东呢?”
“孙大人,我打算构建关宁锦防线,以防守为首要任务,稳固之后再伺机反攻。”
袁崇焕解释道:“关宁锦这条防线,从山海关开始,途经广宁,延伸到锦州,以此抵御努尔哈赤的南下侵犯,稳定辽西,之后再慢慢收复失地。”
孙承宗不住点头,这个办法与熊廷弼之前的策略不谋而合。明熹宗虽然专注做木匠活,对于辽东地形还是略知一二的。
孙承宗转头对皇上躬身施礼道:“皇上,小袁是个人才,希望皇上委其重任,让年轻人发光发热吧。”
“大学士,慧眼识英才,我觉得小袁说的靠谱,听你的。”明熹宗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小袁,表示赞同。
“拿笔墨纸砚过来。”随后,皇上提笔任命袁崇焕为兵部佥事,前往关外监军。
兵部佥事主要协助兵部尚书和侍郎处理兵部的各项事务,是正五品官职,
也就是说,袁崇焕升了一级,前去辽东协助王在晋开展工作。
就这样,袁崇焕成了王在晋的下属。
过了些日子,皇上还是放心不下辽东的局势,便派兵部尚书孙承宗前往辽东考察。
孙承宗来到辽东,询问王在晋有什么办法抵御努尔哈赤的进攻。
其实这就是考考王再晋。
王在晋坚持在锦州附近修建一座城池,用来保护山海关,这座新建的城被称为“重城”。
他的想法是,既然山海关本身是个关口,相当重要,那就再建一座城来加固防御不就行了。
孙承宗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暗道:这方案一旦实施,就相当于直接放弃了辽东大片土地,
莫非王在晋打算蜷缩在山海关内,不敢与努尔哈赤正面交锋?”孙承宗忧心忡忡。
在后续的工作中,王在晋和袁崇焕因为抵抗努尔哈赤的策略不同,产生了矛盾。
袁崇焕始终坚持构建关宁锦防线,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孙承宗十分认可袁崇焕的战术,回朝后,他向朝廷请示,免去王在晋的辽东经略之职,改由自己兼任。
明熹宗应允,他相信孙承宗的眼光。
孙承宗走马上任,王再晋被调回朝廷。
守国土将帅一定要团结一致,孙承宗深知宁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胆启用袁崇焕守卫宁远,并协助他全力构筑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以山海关为坚实后盾,宁远为核心中坚,锦州为前沿先锋,沿线还分布着众多堡垒和据点,
彼此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坚固无比的防御体系,成为明朝抵御后金进攻的重要屏障。
辽东事务终于安排妥当了。然而,朝堂之上的争斗却风云再起。
当时,明朝党争激烈,以东林党和阉党为首的两派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明争暗斗,不择手段。
对于熊廷弼和王化贞的处理,两派更是各怀鬼胎。
阉党首领魏忠贤一心想要保住王化贞,他企图借此机会打击东林党。
当初推荐熊廷弼的是东林党的御史,这回让魏忠贤抓住了把柄,他将广宁失陷的责任全都推到熊廷弼身上,甚至还诬陷熊廷弼贪污了百万军饷,
明熹宗不明就里,感到震惊,于是派人去抄老熊的家,结果却发现熊廷弼家中没有超出薪水的迹象。
可即便如此,魏忠贤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发动阉党污蔑熊廷弼胆小怕死,
可怜熊廷弼,一心只为报效国家,却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他虽然竭力为自己辩解,却根本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被朝廷推向了刑场。
行刑那天,熊廷弼怀里紧紧揣着一本《李斯传》,刽子手问他为何看李斯传,
熊廷弼反问道,“难道我不像当初的李斯那样冤吗?”
刽子手默然无语,斩首后,熊廷弼的头颅传世九边以示警醒。
王化贞在魏忠贤力保下苟活了下来,不过日子却并不好过,最终在崇祯五年被斩首,
从广宁失陷到王化贞被处决,这期间他多活了九年。
熊廷弼作为镇辽三杰之一,他的死讯传来,让努尔哈赤兴奋不已,庆祝大明替自己除掉了心头大患。
与此同时,由于广宁的丢失,毛文龙不得不退守皮岛。
皮岛,又称东江,位于鸭绿江口以东,与朝鲜本土仅一水之隔,面积大约130平方公里。
这里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进可出兵骚扰后金后方,切断其补给线;
退可凭借海岛的天然险峻地势据守。
毛文龙在此安营扎寨,收拢辽东的难民,组建起了一支军队,成为后金背后的一根尖锐的刺,
在日后的辽东战局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