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固本培元,尚有配套之策。”张云鹗接着道,“凡经王府重新分配、或自行买卖之田地,皆需向官府申领‘红契’,加盖王玺与县印,方为凭证。交易之时,需缴纳百分之二契税。”
“同时,颁布‘限田令’。自王府宗亲以下,至地方官绅,每户占有田亩,不得超过五十亩。超额部分,由各地‘公田局’按市价七成收购,用于安置流民、奖励军功。”
五十亩?这对于那些动辄拥有成百上千亩土地的大户来说,无异于割肉!但看看堂上肃立的甲士,再想想“锄奸营”,反对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关中沃野,奈何耕作之法陈旧。”朱明夷语气稍缓,“本王已命工坊仿制改良‘曲辕犁’与‘踏犁’,不日将下发各县,提升耕作之效。另,将在泾阳、三原等地设立‘新稼试验田’,试种海外高产作物,如玉麦、土豆等。若试种功成,当推广于民。”
曲辕犁、踏犁,众人不陌生。但玉麦、土豆是什么?听起来像是粮食?殿下不仅要改革田亩税赋,还要推广农技?这倒是新鲜事。
最后,朱明夷看着堂下神色各异的众人,抛出了最后的“安抚”:“本王知道,诸位之中,或有前明积弊,非一朝能改。故此,本王宣布,自今日起,设‘三年缓冲期’。三年之内,对于过往隐匿田产、拖欠税赋之事,暂不深究。但,所有田亩,必须在一个月内,到县衙登记造册,领取‘红契’。若有逾期不报,或继续隐瞒者,一经查实,按‘隐田’论处,每亩罚银二钱,情节严重者,严惩不贷!”
这相当于给了所有人一个自新和适应的机会。一个月内必须登记,否则后果自负。
“诸位,新法已颁。是顺天应人,共享太平,还是负隅顽抗,自取灭亡,尔等好自为之。”朱明夷站起身,目光如电,“本王言尽于此,退下吧。”
众官绅如蒙大赦,又如背负重枷,躬身行礼,默默退出大堂。走出衙门,沐浴在春日阳光下,不少人却觉得浑身冰冷。关中的天,是真的变了。那年轻的秦王,以雷霆之势夺取西安,又以更雷霆的手段,要将这关中数百年来的格局,彻底打碎重塑!
朱明夷站在堂上,目送众人离去,脸上并无太多表情。他知道,这“新秦法”推行下去,必将遇到重重阻力,甚至引发流血冲突。但为了彻底掌控关中,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这一步,非走不可。
“云鹗,谢先生,”他转向二人,“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推行新法,务必稳妥,但也要坚决。农会要尽快建立,诉苦大会要搞起来,让百姓知道,谁才是真正为他们做主的人。”
“殿下放心,臣等必鞠躬尽瘁!”张云鹗与谢云舟躬身领命。
朱明夷点点头,望向窗外。西安的天空,很蓝。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无地、少地的农民,在拿到属于自己的“红契”时,那欣喜若狂的模样。这,才是他力量的源泉。
“系统,清点积分。”他在心中默念。
【任务【西安攻城战】已完成!】
【任务评价:完美!】
【任务奖励:积分点,已发放。】
【特殊奖励:解锁无限量供应临期物资——食盐!】
【当前积分余额:626,302点。】
西安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内,雄浑的鼓声震彻云霄。“平定关中大捷!”锣声沿着衙门大道传到城门,又从城门传遍大街小巷。临街商铺的店家们纷纷出门张望,脸上既有惊惧,又带着一丝期待。经历了明末年间的苛政,又在大顺的铁蹄下颤抖了数月,如今又是新主。兵乱之世,还能有几分安生?
朱明夷端坐主位,环顾堂下众将,目光温和而坚定。西安一战,歼敌万余,虽田见秀漏网,然关中大局已定。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全靠堂下这群将士拼死厮杀。
“诸位将士,一路南下,连破延安、西安,成就大业,皆赖诸君之力!”朱明夷起身,朗声道,“论功行赏,理所应当。”
侯天禄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粗声道:“殿下,打仗是咱们的本分,何须言赏?给兄弟们多整点吃食,少在乎这些虚名。”
众将闻言大笑。侯天禄这厮,粗中有细,看似不在乎功名,实则替弟兄们争利。
朱明夷微笑摇头:“天禄将军,这可不妥。'赏不薄,则士死节',要想打下江山,先把人心打熨帖了。”
他转向谢云舟:“谢先生,把咱们的优待士卒方略,给诸位说说。”
谢云舟展开一卷竹简,朗声道:“今定新制,马军、神机营,月粮三石,盐分家口有无,予一至二斤。军马豆草,另行配给…”
听闻这新定军饷标准,众将目瞪口呆,竟是朝廷两倍有余!这若传出去,那些饿得皮包骨的流民不都要扛着锄头来投军?
“殿下,这未免…太优厚了!”尤世威犹豫道,“我等苦战,不过全了忠义,岂敢享此厚遇?”
朱明夷负手而立,声音不疾不徐:“尤将军,十万大军,多是你带出来的精锐。他们冲锋陷阵,刀剑无眼,有多少人带着伤在奔波?这些…不过是他们应得的。”
尤世威胸中一热,竟哽咽难言。想当年,朝廷饷银常拖欠,兵士沿街乞讨,闯贼便是这般起家的。今日殿下厚待将士,焉能不得人心?
朱明夷又道:“普通士兵,月粮一石五斗,总旗三石,小旗二石,皆按品级配给盐粮。”
“殿下万福!”众人齐声高呼,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正说间,常葳匆匆入内,附在朱明夷耳边低语数句。朱明夷眉头微皱,随即舒展,命人取了纸笔,挥毫疾书数行,递给常葳。
“诸位稍安,本王处理点紧急军情。”朱明夷回首,目光转向张云鹗,“云鹗,你对西安的官场最熟,来说说民政吏治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