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清澜见他答应得爽快,心中也微微松了口气。她最怕的就是这位新晋世子优柔寡断,或者对边贸之事心存疑虑。
“殿下既有决断,小女自当尽力。”尤清澜恢复了商人的精明干练,条理清晰地说道,“要与蒙古人做买卖,尤其是要换取战马和牛羊,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和他们急需的货物。初步估算,第一批货物,我们需要……”
她略一沉吟,伸出手指:“铁锅,至少五百口。殿下那种‘神锅’自然最好,若无,寻常铁锅也可,但质量须得上乘。”
朱明夷心里默默查看系统商店:五百口锅,系统里一口一积分,也就是五百积分。小意思!
“盐,至少一千六百斤。须是精盐,草原上最缺这个,也最认这个。”
朱明夷再次查看:盐,一积分五十斤,一千六百斤就是……三十二积分。洒洒水啦!
“粮食……”尤清澜说到这里,微微蹙眉,“粮食我们自己也缺。但要让蒙古人看到我们的实力,吸引他们拿出最好的牛马,粮食必不可少。至少……四千石。”
四千石?!朱明夷吓了一跳。一石米按一百五十斤算,四千石就是六十万斤!这可不是小数目。就算他现在有一万多积分,系统里的粮食兑换价格也不便宜,这么搞下去,积分怕是要清零。
他下意识地想到了系统提供的盒饭。
“粮食……这个有点难办。”朱明夷面露“难色”,“你也知道,榆林刚经历兵乱,存粮不多。不过……”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种神秘的笑容,“我倒是有个替代之法。清澜姑娘觉得,比起生米,那些蒙古人会不会更喜欢……开盖即食、香飘十里、顿顿不重样的‘天赐粮秣’?”
“天赐粮秣?”尤清澜一愣,随即想起了城中士兵每日领取的那些神奇盒饭,以及里面散发出的诱人香气。她自己也曾好奇地尝过一次,味道确实远胜寻常军粮。
“殿下的意思是……用那种熟食去换?”尤清澜眼睛亮了起来,“若真是那种吃食,别说四千石生米,恐怕两千石……不,一千石的分量,就能让那些部落头人抢破头!草原上,没什么比方便美味的热食更能打动人心了,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
“那就好办了!”朱明夷一拍手,“粮食的问题,就用‘天赐粮秣’来解决!你告诉蒙古人,给我干活,盒饭管够!”
尤清澜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这话说得……真是简单粗暴,却又该死的诱人。”
他心中暗爽,脸上却不动声色,只道:“这些东西,我即刻就能备齐。只是清澜姑娘此去草原,路途遥远,风险不小,安全必须保证。你打算带多少人手?由谁护送?”
尤清澜沉吟道:“小女常年行走商路,身边有几个得力的老伙计,熟悉边外情况。但此行事关重大,为策万全,还需殿下调拨一支精锐护卫。最好是既忠诚可靠,又对草原地形、部落习俗有所了解的。”
朱明夷点点头:“这样,我让常葳拨给你二十名秦王府亲卫,他们忠诚毋庸置疑。再让你伯父尤世威挑选三十名熟悉边塞情况的老兵,一同护送。五十人的队伍,携带利器,寻常毛贼不敢招惹。至于向导和翻译,就由你那几位老伙计担当。”
“殿下思虑周全。”尤清澜微微颔首,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安全第一。”朱明夷又强调了一句,看着尤清澜清丽而坚毅的脸庞,不知怎地,心里竟真有几分替她担忧。这姑娘年纪轻轻,就要去和那些粗犷甚至可能翻脸不认人的蒙古部落打交道,不容易。
尤清澜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殿下放心,小女与那些部落打了多年交道,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只要货物到位,此行必不辱命。”
“好!”朱明夷不再多言,转而扬声道:“来人,传常葳!”
很快,一身甲胄、面容刚毅的常葳便大步走了进来,单膝跪地:“殿下有何吩咐?”
朱明夷站起身,面色变得严肃起来:“常葳,有两件要事交给你去办,十万火急,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常葳头也不抬,声音沉稳。
“第一件,立刻挑选五十名精锐,二十名王府亲卫,三十名尤将军麾下熟悉边情的老兵,配备最好的武器和马匹,护送尤清澜姑娘出边墙,与蒙古部落进行互市。一切听从尤姑娘调遣,务必确保她的安全以及货物的万无一失。”
“末将明白!”
“第二件,”朱明夷语气加重,“立刻挑选最精干可靠的信使,备足快马,分三路出发。第一路,昼夜兼程,直奔京师,将西安城破、父王与大哥罹难、本世子侥幸逃脱并在榆林稳定局势、招募新军以抗流寇的详细情况,呈报朝廷,请皇上圣断!记住,要将榆林的危急、本王的忠勇以及急需朝廷认可名分以号令军民的意思,都巧妙地表达清楚!”
他顿了顿,补充道:“第二路,往山西;第三路,往河南。将同样的消息通报给当地督抚、总兵大员,请求他们协助奏报,并暗示榆林需要支援,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应该懂。”
朱明夷看着常葳,眼神锐利:“这三路信使,关乎本王的名分,关乎榆林的未来,甚至关乎大明的国运!必须挑选九死一生也能完成任务的死士!告诉他们,只要把信送到,无论生死,他们的家人,本王养了!”
为了增加效果,他还不忘加点“料”:“对了,去京师的那一路,派的人……嗯,最好看上去惨一点,风尘仆仆,九死一生的那种,但眼神里还得带着点见到救星的希望……你懂吧?戏要做足,但不能太假。”
常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重重点头:“末将明白!定会挑选最合适的人选,保证将殿下的意思精准传达!” 他心里对这位世子的手段又多了几分敬畏,连送信都考虑得如此“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