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文池的温润滋养渐入尾声。当陆守拙体内肆虐的反噬之力被磅礴文气强行锁住,道星裂痕初步弥合,虽光芒黯淡如蒙尘,但根基已稳时,守藏史的身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池畔。
“道基初固,可离蕴文。”守藏史的声音依旧平淡,“然学宫有学宫之规。你身份特殊,然亦需明学宫经纬。随我来,院长要见你。”
院长?稷下学宫的最高执掌者?陆守拙心中一凛。他迅速换上那身青色学子服,跟随守藏史离开了蕴文池。
守藏史并未使用空间挪移,而是带着陆守拙步行穿过学宫。竹林幽径,殿宇巍峨,演武坪的呼喝,灵植圃的清香,百工坊的喧嚣……沿途景致在陆守拙眼前掠过,但他心中所想,却是即将面对的那位学宫之主。
最终,他们来到一片被高大古松环绕的静谧院落。院门古朴,上书“明德院”三字,笔力雄浑,隐有浩然之气。此地并无奢华,却透着一种沉淀千年的厚重与威严。
守藏史在院门前停下:“进去吧,院长在‘静思堂’等你。”说罢,身影便融入松影消失不见。
陆守拙深吸一口气,推开虚掩的院门。院内青石铺地,干净整洁,几丛修竹,一口古井,别无他物。正对着的,是一间敞开着门的厅堂,门楣上悬着“静思堂”的匾额。
他迈步而入。堂内陈设极为简朴,一桌,一椅,一榻,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种典籍。一位身着朴素灰色麻布长袍的老者,正背对着门口,负手而立,仰头看着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巨大星图。星图并非静态,其中星辰缓缓流转,轨迹玄奥,赫然是缩小版的稷下学宫监控星图,西北那片微弱的净化区域清晰可见。
老者身形清癯,头发花白,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着。他并未转身,却仿佛已知晓来人。
“学生陆守拙,见过院长。”陆守拙躬身行礼,声音平静。
老者缓缓转过身。他的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同刀刻,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温和,如同包容万物的古井,深邃而平静。他便是稷下学宫当代院长——孟千秋。
“不必多礼,坐。”孟院长的声音温和醇厚,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指了指堂内唯一的一张椅子,自己则随意地坐在了旁边的榻上,姿态闲适,毫无架子。
陆守拙依言坐下,腰背挺直。
孟院长的目光温和地落在陆守拙身上,仿佛能穿透表象,看到他识海中那枚黯淡却坚韧的道星,看到他手中那柄沉寂的“道陨”,更看到他灵魂深处背负的血火与沉重。
“守藏史已将西北之事,与你之经历,告知于我。”孟院长开门见山,语气平和,“邪秽肆虐,星枢蒙尘,你能于绝境中点燃星火,引动‘道陨’锋芒,斩断邪神一击,此乃大勇,亦是大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墙壁上的星图,西北那点微光显得格外珍贵:“稷下学宫,非避世桃源。文脉源流,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邪秽之祸,乃学宫之责,亦是你之宿缘。守藏史带你归来,非仅为疗伤,更为薪火传承。”
“学宫授业,包罗万象,然根基在于‘明理’、‘持正’、‘善养’、‘能守’。”孟院长缓缓道来,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在阐述天地至理,“你之混沌道星,融此四真,乃异数,亦是天赐。然根基尚浅,尤缺系统梳理与沉淀。强催‘道陨’之锋,已伤及本源,此非长久之计。”
“故,学宫予你安排如下。”孟院长语气转为郑重: “你为学宫正式弟子,居清竹苑丙字区甲三号学舍。学宫规训需守,份例等同内门弟子。”
“守藏史司掌学宫底蕴,非授业之师。特为你安排两位引路之师:
文脉根基与经义梳理: 由‘文华院’首席教习苏文正负责。苏教习精研文脉源流,尤擅‘理’、‘正’二道,其学养深厚,性情端方,可助你夯实根基,明悟大道之源。”
道星蕴养与本源修复: 由‘蕴灵院’(主修蕴养、生机、疗愈之道)长老木青禾负责。木长老精于生机蕴养之术,擅抚平道伤,温养本源,可助你修复‘断灭’反噬,稳固道星。”
“藏经阁一层,基础经义区,乃你每日必至之所。 从蒙学、奠基典籍读起,溯本清源,填补空白。苏教习会定期考校点拨。”
“每日午后,至蕴灵院‘百草堂’寻木长老。 以学宫秘传‘青木蕴灵诀’为主,辅以药浴、针灸,修复经脉暗伤,温养道星本源。此乃当务之急。”
“暂不安排具体院系归属,亦不强制参与其他院系课程。 待根基稍固,本源初愈,再依你自身感悟与兴趣,择‘百战’、‘百工’、‘丹鼎’等方向深入。”
‘道陨’之诫: “神兵有灵,锋芒绝世,然其重非你此刻道基可久持。非生死关头,不得再强行催动其极致真意。日常可随身温养,以心神沟通,加深契合即可。”
孟院长的安排清晰而务实,既考虑了他的特殊性和伤势,又为他指明了最迫切的成长路径——补根基,养本源。
“学宫之内,虽有院系之分,然大道同源。诸院教习、同门,皆可为师为友。”孟院长最后温和地看着陆守拙,“你之过往,学宫高层已知。然于寻常弟子间,守藏史之意,暂不必宣扬,以免徒增烦扰,亦可让你有一段清净沉淀之期。你只需记住,你先是稷下学子陆守拙,其次方是那持剑之人。”
“学生明白,谢院长教诲。”陆守拙起身,深深一揖。孟院长的一席话,如同拨云见日,让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稷下学宫的起点和方向。这份安排,充满了智慧与关怀。
“去吧。陈执事会带你熟悉学舍,并引你拜见苏、木二位师长。”孟院长挥了挥手,目光重新投向那幅流转的星图,仿佛已神游天外。
离开明德院,陆守拙心中沉甸甸的责任感之外,更多了一份踏实。学宫的经纬已在院长口中清晰勾勒。他不再是漂泊的薪火,而是有了身份、导师、课业和目标的稷下学子。
在陈执事的引导下,陆守拙再次来到清竹苑丙字区甲三号学舍。这一次,心态已然不同。这方小小的天地,成了他在学宫的第一个锚点。
陈执事交代了些生活细节后,压低声音道:“陆师弟,你隔壁甲二号住的是‘文华院’的林风眠林师弟,性情温和,学识渊博,在丙字区人缘极好。对面乙一号是‘百战院’的石磊石师弟,性子…咳,颇为直爽豪迈。院长既言不必宣扬,你便以普通新弟子身份相处即可。若生活上有何不便,可随时寻我。”
林风眠?石磊?陆守拙想起食为天那短暂的相遇。原来他们便是近邻。院长“大道同源,皆可为师为友”的教诲在耳边回响。
安顿下来后,陆守拙推开窗户,天井中的翠竹在晚风中沙沙作响。隔壁隐约传来清朗的读书声,抑扬顿挫,正是林风眠。而对面的院落,则响起中气十足的呼喝和拳脚破风声,显然是石磊在练功。
稷下学宫的生活画卷,随着院长的安排和邻居的声音,真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明日,他将首先踏入藏经阁,开始补全根基的第一步;午后,则将去蕴灵院,开启道星本源的修复之旅。而他的两位引路之师——端方严谨的苏文正,温和蕴养的木青禾,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他学宫生涯中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