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春暮夏初,一直捷报频传的征西大军却遭遇到了重创:征西先锋杜仁威将军所部中了西突厥暗中勾结龟兹的骑兵偷袭。当时,杜仁威将军孤军深入,正扎营在龟兹城外,半夜三更,敌军两万骑兵突然到来,而杜仁威所部不到五千人。双方激战,刀剑如雨,杜仁威下令突围,可长途奔袭兵困马乏,抵抗不住,杜仁威力竭战死。裴行知接到救援的急报,派王博桢与几位年轻的将军领兵疾驰而来,四面夹击,才将敌军打得大败。那领头的突厥首领那利单骑逃走,第二日,裴行知就开拔大军,陈兵龟兹。消息传回长安,一时众所纷纭,谣言四起。
次日早朝,吏部侍郎郭崇义突然出列,手持奏折,高升道:“皇上,臣有本要奏,征西大元帅裴行知拥兵自重,与兵部侍郎程忠义私下勾结,图谋不轨。”
朝堂上一片哗然,程忠义气的怒目圆睁:“郭崇义,你怎敢凭空捏造,血口喷人,诬陷大臣?”郭崇义却不慌不忙的从衣袖中拿出几份裴行知与程忠义往来的信件,呈给皇上道:“臣并非妄言,有此书信为证。”
程忠义跪地叩首道:“此乃伪造,皇上明查,臣一片忠心天地可鉴,却平白遭遇郭崇义的诬陷,且那裴行知元帅正在阵前为国效力,皇上切不可轻信谗言。”
李恪之翻阅着郭崇义呈上的证据,笔迹相近,内容也并无多紧要,他眸中闪过寒光,沉吟片刻道:“郭爱卿,若单以此物为凭,未免有杯弓蛇影之嫌。程忠义与裴行知书信往来,乃是朕的授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已授予裴行知便宜行事之权,他的行军部署不必日日上报,而程忠义做为兵部侍郎,与他书信来往频繁些也无非议。且你所呈证物,并不能说明他二人有勾结谋逆嫌疑。”
郭崇义道:“皇上,恕臣直言,若那裴行知拥兵自重,朝中该如何节制?听说窦仁威将军战死阵前,就是裴行知遗误战机,见死不救所导致的,若真是如此?那其人心思叵测,皇上不能不早下决断!”
程忠义忙出言道:“皇上,裴行知忠君爱国,治军严谨,众人皆知,此次事发突然,任谁也鞭长莫及。且那裴行知反应迅捷,虽杜仁威不幸阵亡,但还是反败为胜。一举歼灭了西突厥主力,只余首领那利逃跑,想来不日也会被擒获。若单凭郭崇义一面之词,就临阵换帅,实乃兵家大忌,万不可为,请皇上三思!”
丞相宇文泰出列禀报道:“皇上,裴行知的功过是非,等他班师回朝后再细察也不迟。如今,当务之急是西突厥已灭,请皇上下旨,让裴行知立刻撤军回銮,以绝谣言。昨日刚刚收到急报,吐蕃松赞干布去世,因他的嫡子早亡,立了孙子为赞普,赞普年幼懦弱,政事都由国相禄东赞决定。那禄东赞能力超群,带兵有法,已威服氐,羌等族。长此以往,恐他一人独大,土番大权都落入他的手中,恐生变故。和亲的建宁郡主,还在路上,请皇上示下,可否需调大军前往以示天朝恩威?”
李恪之道:“谣言止于智者,语文丞相,你作为朝中重臣,怎可听信谣言?征西一事乃朕一意所为,裴行知也是恪守君令,并未有任何不轨之心,如今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候,怎可责令返回?自古都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杜仁威将军为国尽忠,马革裹尸,朕已另有厚赏。“兵者,诡道也”,岂能因一将之生死而猜忌一军主帅?那以后谁还敢领兵出征?”他扫了扫朝堂上面色各异的朝臣一眼,把目光投向宇文泰道:“宇文丞相,班师一事休要再提,朕己给了裴行知便以行事之权,他挥军龟兹自有他的道理。在出征之时,朕与他交代过,此战务必一举扫平负隅顽抗之邦,使西域商贸之路畅通无阻,此等军国大事,岂可视之如儿戏?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京中大臣却偏信谣言,是何居心?”
他面若冰霜,威严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这位年轻的君王一贯和颜悦色,今日却面有薄怒之色。只吓得众人噤若寒蝉,宇文泰更是冷汗淋漓,深悔自己鼠目寸光,那裴行知敢凯旋而不归,有恃无恐,定然是皇上的旨意。皇上此次征西不只是征服西突厥一国,恐怕会有更长远的打算。他忙跪下道:“皇上恕罪,臣有失察之罪,军机之事,变幻莫测,臣乃一介书生,实在是班门弄斧。但全对裴行知并无偏见,只是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
“文臣治国安邦,武将开疆拓土,实乃是职责不同,只有将相和睦,才能使我天朝威震四海,更加繁荣昌盛。”护国公李绩跪下奏道:“武将征战在外,常年餐风露宿,每日都在刀光剑影中厮杀,寸土必争,马革裹尸,实在是不该受到猜疑。吏部侍郎和宇文丞相所言,叫将士们寒心,幸亏皇上英明,以臣愚见,裴元帅此次定会为我天朝立下不世的功勋。”
李恪之道:“护国公请起,郭爱卿和宇文丞相也只是道听途说了别人的一面之词,关心则乱,罚俸三个月以示惩戒。这也是朕此前并未向众位说明,此次征西不仅是征纣西突厥,更是要把西域商贸之路掌控在天朝自己手中,方可一劳永逸。程忠义,你只管保障大军所需要的军备粮饷就好。”
“臣遵旨,谢恩!”程忠义与李绩起身归列,
“宇文丞相,吐蕃之事,两国交好多年,派兵恐是不妥,不如派一使臣前往。”李恪之沉声道。
“皇上所言极是,先有文成公主下嫁,如今建宁郡主也以前往。臣认为,我朝只需派一得力之人出使土番,以敲打其国相不得僭越,待赞普大婚之后,需要还政与赞普,以免有别的差池。”宇文泰偷偷的抹了一把额上的汗珠道。
“那就依丞相所言,”李恪之沉吟道:“此次出使土番,就派礼部侍郎王远山亲自前往,他素来机智多谋,又精通当地语言,实在是最合适不过。”
吴远山忙出列跪下道:“臣,吴远山接旨谢恩,出使土番,定当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