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数天的时间过去。
已经来到了下周四,这期间,没事沈幼鱼便拉着沈素素跑去山顶练习那两首歌。
虽然并没有曲谱什么的,但是,在沈幼鱼的手把手指导下,沈素素依旧可以唱的像模像样的。
如今唯一需要的便是,等家里人回来,借到他们的诺基亚手机,虽说这个时代的手机录音音质并不是很好。
远远比不上后世,不过这个年代的人,也听惯了粗粮,也就是几兆的mp3,你要是让他们听后世的无损音质,他们也听不出来。
清晨,随着冬日的降临,川渝大地上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一大一小的两个人影,踩在被冻干的土路上,发出一阵清脆的,咔嗒,咔嗒的声音。
穿着棉衣,带着毛绒手套的沈素素,一张小脸冻得通红,将脖子缩在衣服里,跟在沈幼鱼后面。
在路过一个山体拐弯处时,一阵寒风吹来,沈素素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看着前面的人影,不由的关心道:
“幼鱼,你不冷吗?”
沈幼鱼穿着一身单薄的校服,里面只穿了一件毛线衣,听到沈素素的话,沈幼鱼转头看了一眼,缩成个麻球一样的沈素素。
心里也是一阵奇怪,自己确实不是很冷,明明昨天的天气预报提示,今天负一度。
沉思了一会儿,回应道:
“还好吧,反正不是很冷。”
听到沈幼鱼的回应,沈素素眼神一亮,“那我可不可以把手伸到你包包里,暖和一下。”
在经历了昨天的事情后,沈幼鱼觉得要纠正一下沈素素粘人的作风,现在就这么粘人了,沈幼鱼都不敢想象,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随即脸色一冷,严词拒绝:
“不可以!”
伸出白玉般修长的手,摸了摸沈素素的头,看着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三的小萝莉,声音缓和:“乖哦,这样是不对的。”
沈素素抬头看着一副为自己好的沈幼鱼,突然觉得她好讨厌,和那些大人一样,明明和自己都是同样的年龄,为什么说话这么成熟。
不过,想到这是自己唯一的好朋友,看着沈幼鱼的模样,沈素素突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情绪。
她想要这么做,我偏不这样做。
......
随着两人一前一后的进入教室,原本热闹的教室顺利安静下来,所有人在看了一眼后,发现不是老师,便再度聊起天来。
而第一排的林慕婉桌子上,则摆着数张,写满了英语单词的草稿纸,在所有人都在玩耍时,她还在拼命卷。
在路过林慕婉身边时,沈幼鱼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林慕婉,在五点二的视力下,清晰的看出,林慕婉似乎有点黑眼圈,手上拿着的笔,也有些微微颤抖。
这小姑娘,不会是昨晚上背了一晚上单词,今天早上又提前来学校默写吧?
居然这么拼。
前世的记忆中,似乎并没有太多关于林慕婉的记忆,几乎所有人都对林慕婉不熟,她的一生似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就连开家长会,她家里人也一次都没有来。
只是在一次下课后,路过听到她同村的女生们,谈话的时候,才听到说,林慕婉是单亲家庭,永安乡是她妈妈家。
村子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她爸爸,她妈妈天天都在县里打工,没时间来开家长会。
想到这里,沈幼鱼内心微微一叹,这几乎就是所有农村孩子的现状,从小缺爱的环境下,只要突然有人对她好,她就会不顾一切的喜欢上那个人。
这小姑娘和沈素素几乎一模一样,沈素素现在是由她爷爷奶奶带,年龄差距过于巨大,导致沈素素根本不会和老人们产生什么话题,所以自己偶尔和沈素素说两句话,这小姑娘都会开心一整天。
还未等到上课铃响,班主任便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从门外走了进来。
虽然还没到上课时间,但是看到班主任进来了,原本吵闹的教室,一瞬间陷入了寂静之中。
班主任蒋劲松看着下面已经到齐了的学生,轻咳了一声,便开口说道:
“根据县教育局指令,这次期末考试,不再由本校老师监考,由莲花乡的老师来监考永安乡的期末考试,而我们的老师则去了另外的一个乡去监考。”
说到这里,蒋劲松脸上露出了一抹沉思,县里面不会无缘无故做出这种事情,这其中一定是有什么自己不知道原因。
罢了,自己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不想这些了,随即看着自己的学生,再度说道:
“期末考试,要好好考,前一周一些重点知识,各科老师都已经重新给你们复习了一遍,现在便是检验你们这半年来的学习成果了。”
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总之就是一些考个好成绩之类的话,不要粗心大意,要多检查几遍。
沈幼鱼听着这个在学生时代,每一个老师几乎都会说的话,不免有些怀念,也就只有在学校里,老师才会这样反复的说,反复的教。
而出了社会以后,几乎没人会说你,各大公司,他们都是要拿来就直接可以用的,他们已经没有心情去培养新人了。
叮铃铃.....
随着上课的打铃声响起,两名穿着灰色大衣的男老师,抱着一大摞期末考试试卷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名穿着牛仔裤,羽绒服的女老师,
女老师一上来便朗声道:
“这次期末考试,根据县教育局的指令,整个部南县的教师打散,分开监考,保证此次考试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接下来,开始考试。”
沈幼鱼抬头看着分发试卷的几名男子,前世的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会大张旗鼓的搞这么复杂。
后来永安乡小学解散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一切的种子都起因于今天的这场考试。
这次考试是做教育摸底,各级乡镇人口流失严重,有些地方,一个年级都凑不上五个人,甚至直接一个年级,一个人都没有,却还要配备老师。
后来,只有镇上面的学校才得以保存,乡里面直接就没有年轻老师来了,就算来了,一两年也跑光了。
在沈幼鱼前世最后一年的时候,听老爸说,乡里的人几乎都把孩子送到县里去读书了,以前的老学校没有新的生源。
都快倒闭了。
很多年轻一辈的,县里都有一套房子,安排一个人在县里照顾孩子,想回老家,骑个电动车,几十分钟就到了,也方便。
这样也是造成农村缺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