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厮杀的场面,赵剑陷入了沉思:州牧的官军,单魏的私兵,不明身份的人马,三路伏击刘备,为何?
刘关张虽然悍勇,但大部分士卒被围杀的已经伤亡惨重,三人身边已经不到三百人了。
看得出,三兄弟正在护着士卒们全力突围。
“主公,用不用帮帮刘使君?”高顺问。
“情况不明,我们只有几十人,不易介入。”
赵剑当然是不会帮刘备的,能活下去,那是刘备命大。被杀就是天意了,他能少一个对手。
高顺自然不知道赵剑的心思,看着刘备等人的突围并不轻松,心里捏着一把汗!
在几人的注视中,刘关张带着二百多人总算是杀出了重围。
高顺的心舒坦了,赵剑暗中无奈的叹息一声:刘备真是打不死的小强啊!
赵剑陪高顺一行,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海国即墨县。
即墨之行是赵剑在高顺认主后,最是迫切前往的地方。高顺认主后,带给了赵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陈留高家的这个旁支,被当地人称为“海高氏”,其势力扎根于即墨东部的盐场与胶州湾畔的码头,以海盐产销与近海航运为根基。
这支旁支的先祖是高顺祖父的幼弟,因汉末战乱从陈留迁徙至即墨,凭借陈留高氏的人脉与对商路的敏感,迅速占据了即墨沿海的东滩、西浦、南洼三处盐场,并在大沽河河口修建了专属码头“高家坞”。
经过两代人的经营,“海高氏”已掌控即墨三成的海盐产量,船队常年往返于辽东、徐州沿海,将海盐、渔产转运至北方,换回辽东的皮毛、江东的丝绸,成为即墨乃至北海国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
高顺虽出生于陈留本家,但幼年时因陈留战乱,曾被送往即墨旁支寄养八年。
这段经历让他对“海高氏”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他熟悉盐场的煮盐工序,能分辨不同海域的风浪规律,甚至能叫出船队里半数船工的名字。
成年后,因高顺办事沉稳,常常有惊人之举,化解诸多难题,又武艺高强,训练的私兵实力强悍,族中大事常通过书信向他征询意见。
“海高氏”的现任族长是高顺的堂叔高衡,为人持重但魄力不足。
每当遇到棘手的抉择,比如是否要依附北海相孔融、如何应对海盗袭扰盐场、与辽东公孙氏的贸易份额分配等,高衡都会以“族侄远见过人”为由,将高顺的意见置于首位。
高家坞的护卫队是高顺训练出来的,士卒皆以“高顺亲授”为荣。
高顺在“海高氏”有极高的话语权,并非源于血缘嫡庶,而是乱世中“实力”与“情感”的双重绑定。
“海高氏”需要高顺的能力庇护产业,高顺则将这支旁支视为家族在动荡中的退路。
他曾在书信中嘱咐高衡:“盐者,国之大宝;船者,进退之舟。守此二物,可保家族不倾。”
这种默契,让远在陈留的高顺,始终在这支即墨旁支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海运、码头,这可是赵剑一直在谋划,一直想要得到的。
有了海运,经济可以加速发展。有了码头,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就有了基础。
高顺认主,高顺在“海高氏”又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那,他的梦想还会远吗?
赵剑关于海运和水军的构想,毫不隐瞒的告诉了高顺。
因为他知道,史料记载,高顺是一位兼具精锐部队打造能力、临阵指挥天赋和战略洞察力的将领,若遇明主,其成就不可低估。
高顺对赵剑和自己促膝交谈海运和水军之事,心中很是欣慰。
他之所以认主,是认为赵剑是一雄主,跟着这样的人,他才能在军旅中,展翅高飞。
一直以来,高顺很想去疆场驰骋,可朝廷是什么样的,他清楚。
陈留本地、周围,掌控兵马者,都没有入高顺眼里,本来他打算去雁门投军,只是家族的事让他一直分不出身了。
听闻赵剑主动辞官去做布衣一事时,高顺心里明白,这是赵剑的以退为进。
高顺虽然不太熟悉水军情况,但旁支海运的队伍里,有许多护航部曲。
部曲里最核心的组成,是本族子弟。家族会对族里一些男丁,从小在河水、近海练习划船、水战,既保护家族船运,也承担联络沿岸宗族的任务。
一些护航武夫,是招募的熟悉水性,有武力的流民、渔民、猎户,和一些曾在军队服役的水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