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爹娘预支了半年的月例!”齐昭扬起下巴,带着点小得意,眼神却认真无比,“这可是我翻遍了京城十几家玉器铺子才找到这个纹样!
像不像院里这棵老桂树开的香花?它可是看着咱们长大的。”
她指了指窗外那枝繁叶茂的老桂:“带着它去考试,就像把这院墙和桂香都揣进袖子里了。蟾宫折桂,非你莫属!”
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夹杂着滚烫的悸动,瞬间涌上魏清澜的心头,直冲至耳根,脸颊也染上薄红。
他握着这支带着齐昭体温与心意的玉簪,指尖反复摩挲那桂花精细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两人十数载青梅竹马、墙头树下相望相伴的流金岁月。
这不是同窗间寻常的勉励信物,它承载的是独属于他们二人的默契与承诺,一种甜蜜而隐秘的情愫在悄然发酵,比桂花酒还要醉人。
“阿昭……”他开口,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随即又扬起一抹自信笃定的笑容,眼中的光芒如星辰般熠熠生辉,“放心。我会带着它,夺得魁首之位,定不负此簪,‘桂冠’在此,舍我其谁!”
贡院朱门开启的那一刻,人头攒动,喧哗盈天。或喜或悲、或麻木或激昂的考生如潮水般涌出。
魏清澜身姿挺拔,步履从容地走在其中,青衫磊落,俊逸的脸庞虽略显疲惫,那双沉静的眼眸却清澈明亮,仿佛刚涤荡过尘埃的明珠。
“清澜!”一道清越的声音穿透嘈杂,精准地落在耳边。
他循声望去,齐昭果然立在人群最醒目处。她今日特意换了身更显英气的银灰色箭袖劲装,身姿笔挺如松,在诸多华服子弟或仆从围绕的等候人群中鹤立鸡群,英姿飒爽。
她朝他用力挥手,笑容里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期待。
“考得如何?”待他走近,眼神灼灼的盯着他,迫不及待的问道。
魏清澜对上她亮如星子的双眸,胸中快意激荡,只回以四个字,却掷地有声:“不负所期。”
齐昭拍着他肩膀,爽朗一笑:“好!我就知道!走走走,‘留仙阁’的‘折桂宴’我已订好,为你洗尘兼贺喜!”
留仙阁雅间内,齐昭点了满满一桌精致菜肴,还要了壶上好的桂花酿。窗外河水波光粼粼,雅乐隐约,气氛惬意而温馨。
两人谈笑着,说起儿时爬树、翻墙、打架的趣事,魏清澜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彻底放松下来。
酒酣耳热之际,齐昭望着他簪在发间的桂花玉簪,眼神温柔,低声道:“这下好了,魏府不用搬了。”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戏谑:“不然,堂堂前尚书府若被收回去……清澜弟弟岂不是要流落街头?我虽在军营尚无府邸,收留个落第书生也勉强还行?不过,要叫姐姐才行!”
她促狭地眨眨眼,就是想看他脸红。
果然,魏清澜耳根微热,他岂会不知齐昭的小心思?从前翻墙来看他时,就是最爱看他因她而失措的样子。
“阿昭又取笑我,” 他无奈地摇头,语气温柔却坚定,“父亲大人安心归老,便是信我。魏家……绝不会没落。” 这承诺,是对家门的担当,亦是对眼前人的回应。
父亲魏行远虽已告老还乡,归隐祖地颐养天年,恩旨所赐的工部尚书府邸仍在,他若无功名,家中兄长官位不显,这煊赫的府邸自然是要收归朝廷的。
但此刻,看着对面神采飞扬的齐昭,那点悬在心头的重石早已被巨大的信心与暖意融化:“再者,有阿昭吉言,又有此簪庇佑,我岂敢让家宅有失?”
他轻笑,语气中是少年郎的意气风发。
齐昭闻言,嘴角的笑意更深,带着无条件的信任。
夕阳熔金时,齐昭亲自将微醺的魏清澜送回了魏府那依旧显赫威严的朱门高墙之下。
望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后,她相信,这道门,会一直为魏家敞开,为她的清澜敞开。
放榜之日,状元榜首赫然便是魏清澜。一鸣惊人,名动京城。
三日后殿试于昭文殿举行。萧彻高坐龙椅,威严深重,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数十名新科进士。魏清澜位列最前,跪拜行礼,起身奏对。
当萧彻的目光落在魏清澜身上时,极短暂地凝滞了一瞬。
彼时阳光正透过殿顶琉璃,为魏清澜周身镀上一层柔和光晕。
这位新科状元郎,不仅文采风流卓绝,那一身雅致如月下清竹的气质,清冷俊美的面容,尤其是他专注答问时微微蹙眉、眼睫低垂的侧影轮廓,竟透出几分难以言喻的……熟悉与缱绻,模糊地勾连着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已久、染血的温柔剪影——“长安”。
萧彻眼中那一闪而逝的、绝不该属于君王的怔忡与异样情绪,被极快的深沉与审视取代,快得连侍立一旁的贴身老太监都未能捕捉。
殿内只余年轻学子清晰平稳的答奏声。
魏清澜对答如流,论及国策,引经据典,条理分明,见解更是鞭辟入里,锐气与沉稳并存,不仅解决了萧彻抛出的难题,更提出了几点极富远见的策略建议。
他没有寻常新科进士的青涩畏缩,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与年龄不符的从容淡定和雍然气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大梁承平二十载,四海虽靖,然北狄狼顾,西戎盘踞,南疆土司亦渐生骄矜之心。臣以为,兴武德重强军以慑外,更需固本开源,兴农重工,通商惠贾,强富民之心实为强兵富国之根基。内强筋骨,外锋其刃,方可……”
魏清澜的声音清越铿锵,在肃穆的大殿中回荡,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龙椅上,萧彻紧抿的唇线渐渐松缓,最终化为一声赞赏的叹息:“善!状元郎魏清澜,当得起‘国之俊彦’四字!策论通达,见识卓绝,朕心甚慰!即授翰林院修撰!”
翰林清贵,乃储相之地,一步登天。
魏清澜伏首谢恩,心中是实打实的感念:“谢陛下恩典!”
皇帝的知遇之恩,对于一个满腔抱负的年轻人而言,是巨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