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带来的后患很多。
城市建设并不完善的此刻,水电设备不少都出现了问题。
寒冷的冬日没有热源,在东北真的不行,会死人。
好在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力量也不是一般的大,这一代人吃最多的就是身体上的苦难,寒冷,饥饿,劳动,战斗他们都不怕。
此时此刻,大雪第三天,以每个街道为单位,组织住户自救为先。
水管或暖气爆裂的街道,街道组织住户集中居住,各家各户拿出能燃烧取暖的物品,先第一波自救。
每个集中点先安顿好老弱妇孺,其他人则是拿起工具继续除雪。
水管和暖气都完好的街道,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承担帮助周围街道的重任。
煮姜汤,汤药,热汤,馒头饼子等主食,都被每一户分担过去。
食材则是所有居民一起凑的,你家出一点,我家出一点,总之在上面政策下来前,街道的工作人员跑来跑去,慢慢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波自救基本完成。
上学和上工全部停下,苏梨带着于小慧,李美兰还有怀孕的张明月在家里煮姜汤,外面的大铁锅都用起来了,还有几家的小锅也没闲着。
男人,还有能干动活的大牛,二丫都出去除雪了。
大丫则是跟着街道的人跑来跑去,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牛也没有闲着,他身体不行但脑子实在太过好用,去帮着街道的记录各种数据,哪家出了柴火,哪家给了几斤煤块,谁家拿出了粮食,总是每一项数据都要落在纸上。
一群人围着他东一句西一句,但三牛却能精准记录每个人说的每个数据。
二牛则是被街道找去拍照了,民众很有信心,困难一定会过去,后续的新闻也得跟上。
苏梨第一次经历这样全民参与的事件。
以前的她会捐款,但从来没有真正去参与任何一项灾难的救援。
心里对灾难的感受不深,但现在,亲身经历的这一刻,感受全然不同。
有悲伤但更有希望。
全身细胞都在叫嚣我可以,我还能干活,我还能出一份力。
居民自救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每个工厂的工会也不落后。
现在的工会组织非常正规,甚至权利很大,他们抽调人手,能出人出人,能出物资出物资。
在所有人都努力的时候,上层领导自然不可能干看着,一道道抢修,保障居民安的命令下达。
雪依旧在下。
赵钢名下几辆汽车全部被征调,在省城的主干道上一趟一趟的运送着积雪。
苏梨带着三丫,于小慧也出去两回送姜汤或者食物。
本以为会看见一张张灰败的脸庞,可实际上并没有。
哪怕是所谓的老弱妇孺,也全部在积极的帮忙,她们把临时安置所布置的更加暖和,并从各家各户拿来了锅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一夜,省城三分之二的地方都是黑暗的,但每一处黑暗之处又都燃起希望的火苗,越烧越烈。
苏梨的家里迎来了几位住客,她们是刚刚生完孩子,正在做月子的三位母亲,带着新生的宝宝。
她们所在的小区暖气管爆裂,街道主动寻找能安置三位孕妇的地方,苏梨争取过来的。
暖和干净的房间,让三位孕妇连连道谢。
苏梨笑着说:“我这也是为我闺女积福,我闺女也怀孕了,有你们带来的福气,她这一胎肯定稳稳当当。”
苏梨的话让三位孕妇心里压力小了不少,似乎她们真的可以带来一点好运。
于小慧和李美兰的家里也带回来了人,是几个小孩子,正好和三牛二牛一个学校。
孩子的大人没有跟着过来,只是怕孩子在临时聚集地寒冷,所以让孩子跟着过来住了。
这一夜,所有的救援抢修都没有停。
第二天,换人不歇岗的继续干。
所有人都在努力,只有老天在做对,雪不停。
多少人每天不是骂老天爷不开眼,就是在求老天爷差不多得了。
迷信和科学轮番上演,哪个赢了信哪个。
大雪又下了三天,雪的厚度已经高达一米三到一米五,温度更是骤降十几度,零下三十几度,甚至零下四十几度的天气,让人们的心里一天比一天的凉。
这个时候,很多城里的家庭已经没有存粮了。
城里不像村里,大部分还是职工家庭,都是买几天的口粮,吃没了就去买。
不是没有储存粮食的意识,而是每家每户都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粮食也是算计着吃的。
加上现在的粮食好买很多,不像以前需要哄抢,所以存量不多。
白菜倒是很多,但也不能天天吃冷白菜吧。
天气本就寒冷,若是吃不饱,人哪里来的力气干活和抵御寒冷。
苏梨家的存粮倒是不少,主要是因为苏梨不愿意一次去买十斤二十斤的,觉得麻烦。
当然也是因为财大气粗。
在苏梨家里住的几个孩子和孕妇,受到了苏梨热情的照顾,每个都吃的小脸红扑扑的。
街道那边传来缺粮的消息,苏梨想着她这边能拿出两袋子五十斤的大米,其实杯水车薪。
这个问题还没等发酵,上面就直接解决了。
粮仓放粮了。
伴随这个好消息的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解放军来了。
在华夏,这五个字代表一切困难都不在是困难。
部队战士整齐的扛着铁锹来的,来了就干活,除雪。
更有专门的队伍去帮着抢修城市的水电。
本来已经干了三天的老白姓筋疲力尽,但在看见解放军来了的那一刻,力气又有了。
随着解放军的到来,雪变小了。
解放军来的第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除雪,主干道已经初见模样。
解放军来的第二天,一条主干道已经清理完毕。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七天后,省城电力全部恢复,供暖逐步恢复,政府下放的救灾金送到每个受灾的群众手中。
军民一心,团结协作,苏梨在这个时代体亲身经历了,记住了,并深刻记忆。
在解放军离开的那一天,苏梨放飞自我了。
她就像后世很多视频中的热情百姓一样,把一摞子做好的大饼,不顾战士的拒绝,拼尽全力的扔进了解放车内。
“孩子,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