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宫之内,阴风刺骨。
乌拉那拉氏蜷缩在破旧的床榻上,身上只着一件旧的素衣。
常年杂居冷宫,早已褪去了昔日的华贵。
她望着窗外的残月,眼中满是怨毒与不甘。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隐约夹杂着“皇后”“册封”的字眼。
她猛地坐起身,抓住路过的一名老太监,厉声问道:“外面在吵什么?谁被册封为皇后?”
老太监被她枯瘦如柴的手抓得生疼,战战兢兢地回答:“回……回主子的话,是贵妃娘娘林佳氏,今日刚行了册封大典……”
“林佳氏?!”乌拉那拉氏瞳孔骤缩,声音尖锐得几乎撕裂,“那个汉女?!她凭什么——”
话音未落,一股腥甜涌上喉头,她“哇”地吐出一口鲜血……
老太监吓得连连后退,
乌拉那拉氏却癫狂大笑,笑声中夹杂着无尽的恨意:“好一个雍正!好一个林佳氏!你们竟羞辱本宫至此!!哈哈哈……”
她猛地抓起桌上的破茶碗砸向墙壁,瓷片四溅。
曾经的皇后,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败在一个毫无家世背景的汉女手中。
当年她毒害年贵妃,打压后宫妃嫔,为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后位,可如今……
“林佳氏!你不过是个妖女!蛊惑君心,祸乱朝纲!”乌拉那拉氏咬牙切齿,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本宫诅咒你……诅咒你不得好死!”
冷宫外,两名侍卫听着里面的疯言疯语,对视一眼,摇了摇头。
其中一人低声道:“疯了也好,省得闹腾。”
---
前朝·乾清宫
册封大典后的朝堂,气氛出奇地平和。
以往各部呈上的奏折,总有人鸡蛋里挑骨头,互相攻讦,可如今,大臣们却默契地宽容了许多。
兵部侍郎递上的一本字迹略显潦草的奏折,若在往日,定会被御史揪着弹劾“敷衍了事”,
可今日,几位满人大臣只是随意翻了翻,便盖了印。
“罢了,些许小错,无伤大雅。”讷亲摆了摆手,语气轻松。
一旁的汉臣张廷玉挑了挑眉,心中暗笑。
这些满人大臣,往日最重规矩,如今却突然变得“大度”,无非是因为皇后出身汉军旗,未来的太子极有可能带着汉人血脉。
既然满汉之别已被皇上亲手打破,谁还愿意在这种小事上得罪同僚?
更让众人心照不宣的是,自从册封诏书颁布后,皇上的心情明显愉悦了许多。
以往严苛的政务批阅,如今竟偶尔会网开一面。
“诸位爱卿,”雍正高坐龙椅,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朕观近日朝政顺畅,诸事和谐,甚慰朕心。”
众臣连忙躬身:“皇上圣明!”
雍正唇角微扬,话锋一转:“不过,朕今日召你们来,还有一事要宣布。”
众人屏息凝神,只听皇上缓缓道:“三月下旬,趁东南季风起时,我朝商船将再度出海。”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皇上英明!”裕亲王第一个站出来,满脸兴奋,“臣府上早已备好货物,就等这一日了!”
其他王公贵族也纷纷附和,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前年的出海贸易让参与之人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机会再来,谁肯错过?
雍正看着众人急切的模样,心中好笑。不过,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此次出海,仍由水师护航。”雍正淡淡道,“各家份额,按功分配。”
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一片争执声。
“皇上!臣府上去年出了三万两银子造船,这次至少得五艘船的份额!”
“五艘?你做梦!我简亲王府可是出了五万两!”
雍正冷眼旁观,任由他们争吵。直到张廷玉轻咳一声,众人才讪讪住口。
“好了。”雍正一摆手,“具体份额由户部核定,三日后呈报朕过目。”
众臣不敢再多言,只得躬身领命。
退朝后,允祥与鄂尔泰并肩而行,低声道:“皇上这一手,真是高明。”
鄂尔泰捋须轻笑:“以海军为筹码,以利为饵,满朝文武,谁敢不服?”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这次出海的舰队规模空前庞大,除了五十艘精锐的护卫舰外,
商船数量也增加了两百艘,每艘商船配备至少二十名水师官兵,持枪值守,确保航行安全。
所有费用由参与的商人承担,朝廷则负责提供船只和水师人员。
这一安排既减轻了国库负担,又让商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利益,
一时间,报名者趋之若鹜。
江南的商人们闻风而动,纷纷备货,准备在太仓港装船,只等主力舰队南下汇合。
京城的勋贵们更是摩拳擦掌,裕亲王和简亲王府的管事们为了争夺更多的商船份额,差点在户部大打出手。皇上对此只是淡淡一笑。
养心殿烛火摇曳,雍正执笔批阅奏折,林芸坐在一旁,为他研墨。
“皇上今日宣布出海之事,朝堂上怕是热闹得很吧?”林芸轻笑。
雍正哼了一声:“可不是,吵得朕头疼。”
林芸柔声道:“利之所在,人心所向。皇上不过是顺势而为。”
雍正放下笔,握住她的手:“芸儿,若非你设计的战舰,朕也无法如此从容。”
林芸摇头:“是皇上圣明,臣妾不过是略尽绵力。”
她能给的只是一些大概的方向,更精密的组装都是工部自己的功劳,其实她真没做什么。
雍正凝视着她,忽然道:“三日后船队出发,朕已命人备好了你的份额。”
林芸一怔:“臣妾的份额?”
雍正笑道:“朕的皇后,总不能白白辛苦。你的那份,朕让人记在昭华名下,算是给她攒的嫁妆。”
林芸眼眶微热,低声道:“皇上……”
雍正将她揽入怀中,轻叹:“这些年,委屈你了。”
芸儿从不跟他要什么,只一味的帮他解决难题,赚到的钱也大多给他扩充了军费,
他又怎么忍心委屈了她?皇后之位是她该得的。
--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中,林芸却为另一件事暗自忧心——黛玉的婚事。
一转眼,黛玉已十四岁,在现代不过是初中学子的年纪,
但在大清,这个年龄大多人早已定下婚约。
黛玉如今贵为县主,又是皇后的义女,身份尊贵,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可林芸深知黛玉性子清高,若随意指婚,只怕会误了她的终身。
这一日,林芸在坤宁宫召见了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