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星夜与双胎呢喃
晨光透过蒙古包的纱帘,在地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叶之澜是被腹中的动静唤醒的,不是以往单一的轻踢,而是两侧同时传来的温柔触感,像是两个小生命在互相打招呼。她侧过身,看着身旁熟睡的萧凡,指尖轻轻划过孕肚,低声呢喃:“予安、予宁,醒啦?今天要不要和姐姐哥哥一起听实验呀?”
自从上次发现怀的是双胎,萧凡特意查了古籍,取“平安康宁”之意,给两个宝宝定下了胎名——予安、予宁。叶之澜总说这名字贴心,仿佛能感受到两个小家伙在肚子里安稳生长的气息。
帐篷外传来轻快的脚步声,不用猜也知道是叶澜和萧汀。五岁的姐弟俩穿着同款的蓝色小外套,头发还带着晨起的柔软,手里各拎着一个自制的观测本,轻手轻脚地走进来,生怕吵醒叶之澜。
“妈妈,我们没吵到你和予安、予宁吧?”叶澜踮着脚尖,视线落在妈妈的孕肚上,声音放得软软的。她的观测本上画满了彩色的图表,是昨天整理的月相记录,五岁的孩子竟能精准标注出上弦月的弧度和对应的牧草生长数据。
萧汀也跟着凑过来,小手里攥着一片带着露珠的苜蓿叶:“妈妈,你看!这是今早摘的苜蓿,比三天前高了0.5厘米!我和姐姐猜,是昨晚的满月让它长得更快了。”他说话时条理清晰,眼神里满是探究,完全不像个刚满五岁的孩子。
萧凡早已起身煮好了奶茶,闻言笑着走过来:“我们的小科学家们越来越厉害了,还知道结合月相做分析。不过要验证这个猜想,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撑哦。”他给两个孩子递过温热的奶杯,又给叶之澜端来一碗加了红枣的粥,“今天天气好,你们可以去记录不同时段的日照时长,再对比一下满月和上弦月期间的生长差异,这样结论会更严谨。”
叶澜立刻拿出观测本,飞快地写下“记录日照时长:7:00-19:00,每两小时一次”,字迹工整得不像出自孩童之手。萧汀则补充道:“还要测土壤温度!月光会不会影响土壤温度,进而影响牧草生长?”
姐弟俩一拍即合,吃完早饭就带着工具出了门。他们在实验地块旁边支起了自制的简易日照计——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管,里面装着细沙,通过沙子被晒热的长度来判断日照强度;又用萧凡教的方法,把温度计埋在土壤下5厘米处,每隔两小时就蹲下来记录一次数据。
叶之澜坐在蒙古包门口的遮阳棚下,看着两个孩子忙碌的身影,嘴角忍不住上扬。萧凡坐在她身边,轻轻揽着她的肩膀:“你看他们,一个擅长数据整理和逻辑分析,一个擅长提出假设和创新方法,简直是天生的科研搭档。”
“是啊,”叶之澜抚摸着孕肚,感受着里面轻微的胎动,“昨天晚上汀汀还说,等予安和予宁出生,要带着他们一起做‘双胎对声音反应’的实验,看看两个宝宝是不是对同一频率的声音有相同的反应。”
萧凡失笑:“这孩子,连未出生的弟弟妹妹都不放过。不过也挺好,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予安和予宁肯定也会喜欢探索自然。”
正说着,叶澜拿着观测本跑了回来,小脸蛋红扑扑的:“爸爸,妈妈,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中午11点的时候,黑土地的土壤温度比黄土地高2c,沙质土又比黑土地高1.5c,这会不会和土壤的吸热能力有关?如果是这样,不同土壤的灌溉频率是不是还要根据温度调整?”
萧汀也跟着跑回来,补充道:“还有日照时长!现在是上午9点,玻璃管里的沙子已经热了3厘米,比昨天同一时间多了0.8厘米,今天的日照应该比昨天更强,牧草的光合作用会不会更充分?”
姐弟俩你一言我一语,提出的问题精准又专业,让萧凡都忍不住刮目相看。他耐心地解答:“土壤的吸热能力确实和质地有关,沙质土颗粒大,吸热快,所以温度高,水分蒸发也快,灌溉频率可以适当增加;黑土有机质多,保水保肥能力强,温度相对稳定,灌溉可以少一些。你们能把温度和灌溉联系起来,这个思考很有深度。”
叶之澜立刻拿出笔,在观测本上写下“土壤质地与吸热能力:沙质土>黑土>黄土→灌溉频率:沙质土>黄土>黑土”,还画了一个简单的柱状图来对比。萧汀则蹲在旁边,用小铲子挖开三种土壤的表层,仔细观察颗粒大小,嘴里念念有词:“沙质土颗粒最大,空隙多,所以吸热快;黑土颗粒细,空隙少,吸热慢但保温好……”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忽然想起什么,对萧凡说:“上次我们做的适配表只标注了羊粪施用量和灌溉量,要不要让孩子们补充上土壤温度和日照时长的影响因素?这样牧民们使用起来会更精准。”
“这个提议好!”萧凡点点头,对两个孩子说,“你们愿意把今天的发现补充到适配表里吗?可以用你们喜欢的图标来表示,比如用太阳图标标注日照强度,用温度计图标标注土壤温度,这样牧民大叔们一看就懂。”
姐弟俩齐声答应,立刻跑回实验地块,开始新一轮的测量和记录。叶澜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影在草原上穿梭,忽然感觉到腹中的予安和予宁又动了动,像是在回应外面的热闹。
“他们好像也在为哥哥姐姐加油呢。”叶之澜笑着说,伸手握住萧凡的手。
中午时分,牧民大叔带着几个牧民送来的手把肉和奶豆腐,看到姐弟俩在烈日下忙碌,忍不住赞叹:“这两个孩子真是神了!五岁就能懂这么多道理,比我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还明白。”
大叔指着旁边长势喜人的苜蓿地说:“按照你们给的方法种的苜蓿,现在长得比往年密多了,羊吃了都长膘快。昨天我邻居来一看,非要我把适配表给他抄一份,说也要照着种。”
叶澜笑着说:“大叔,等孩子们把补充的内容整理好,我们再打印几份新的适配表,到时候给您送过去。对了,您种植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比如土壤温度太高的时候,牧草会不会有 wilt 的情况?”
大叔想了想:“还真有!前几天中午太阳大,沙质土上的针茅有点打蔫,我按照适配表上的建议浇了点水,下午就缓过来了。现在知道是沙质土吸热快,以后我就中午多留意着点。”
萧汀刚好跑过来,听到这话立刻说:“大叔,我们正在做‘土壤温度与灌溉时机’的实验,等实验完成,会告诉您不同土壤在不同温度下的最佳灌溉时间,这样针茅就不会打蔫了!”
“那可太好了!”大叔笑得合不拢嘴,“有你们这些小科学家在,我们以后种牧草就更有底气了。”
下午,天空飘来几朵白云,遮挡了部分烈日,草原上凉快了不少。叶之澜在萧凡的陪同下,到实验地块旁边的平缓草地上散步,两个孩子则在旁边继续记录数据。
“妈妈,你看!我们发现蜜蜂更喜欢在上午10点到11点之间访花,这时候的日照强度刚好,苜蓿花的花蜜也最多。”叶澜举着观测本跑过来,上面画着蜜蜂访花的时间分布图,还有不同时段花蜜量的估算。
萧汀则拿着放大镜,观察着苜蓿的叶片:“妈妈,你看叶片上的气孔!中午日照强的时候,气孔是闭合的,下午凉快了又张开了,这是不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叶之澜蹲下来,耐心地给孩子们解释:“没错,植物的气孔就像人的鼻子,中午温度高的时候闭合,可以防止水分流失;下午温度适宜的时候张开,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你们能观察到这个细节,太厉害了。”
她转头对萧凡说:“孩子们的观察力越来越敏锐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尝试做一个‘植物气孔与环境因素’的小实验?用放大镜观察不同时段、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气孔变化,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萧凡表示赞同:“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还不用长途奔波,很适合现在的情况。我可以找几个透明的载玻片,让他们把叶片压在上面,用放大镜观察,再记录下来。”
姐弟俩一听有新的实验可以做,立刻兴奋起来,拉着萧凡回蒙古包找工具。叶之澜坐在草地上,看着他们雀跃的背影,感受着腹中予安和予宁的动静,心里满是安宁。
傍晚时分,夕阳把草原染成了金黄色。姐弟俩的气孔观察实验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他们把不同时段的观察记录整理成表格,还用简笔画出了气孔闭合和张开的状态。
“妈妈,你看!沙质土上的苜蓿气孔闭合时间比黑土上的早半小时,因为沙质土温度升得快,水分蒸发也快,植物要更早地保护自己。”叶澜指着表格给叶之澜看,条理清晰地讲解着。
萧汀补充道:“我们还发现,经过雨水灌溉的苜蓿,气孔闭合时间更晚,因为土壤水分充足,植物不用害怕缺水。这也能证明雨水比自来水更适合牧草生长!”
叶之澜欣慰地点点头:“你们说得都对,这个实验结果可以补充到之前的雨水利用结论里,让牧民们更清楚雨水的好处。”
萧凡把晚餐端到外面的草地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夕阳西下,听着草原上的虫鸣。叶澜和萧汀还在讨论着明天的实验计划,他们打算增加“不同牧草气孔差异”的观察,对比苜蓿、冰草和针茅的气孔大小和闭合规律。
“对了爸爸,我们明天还想记录一下予安和予宁的胎动情况!”叶澜忽然说,“妈妈说他们有时候会在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动,是不是也对实验产生兴趣了?我们可以做一个‘胎动与实验声音’的记录,看看他们是不是更喜欢听我们讨论数据。”
萧汀立刻附和:“好呀好呀!我们可以用手机录下实验时的对话,再记录胎动的次数和强度,看看有没有相关性!”
叶之澜被孩子们的想法逗笑了:“你们这是要把弟弟妹妹也变成实验对象呀?不过妈妈同意,明天我们一起记录。”
萧凡笑着说:“这个实验很有意义,既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留下珍贵的纪念。等予安和予宁出生,告诉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参与过科学实验了。”
夜色渐浓,草原上的星空格外璀璨。萧凡带着叶澜和萧汀架设好天文望远镜,两个孩子轮流观察着月亮和星星,手里的观测本上记录着流星出现的次数、月相的变化,还有气温和降水数据。
“爸爸,今晚的月亮是盈凸月,比昨天更圆了!”叶澜指着月亮说,“我们记录的牧草数据显示,从新月到盈凸月,苜蓿的生长速度一直在加快,等到满月的时候,会不会长得更快?”
萧汀则盯着天文望远镜,忽然喊道:“爸爸,我看到流星了!这是今晚的第七颗流星!我们之前记录的流星出现后,第二天气温会下降,今晚这么多流星,明天会不会更凉快?”
萧凡耐心地解答着孩子们的问题,同时不忘照顾身边的叶之澜:“晚风有点凉,我们再看一会儿就回去休息,别让予安和予宁着凉了。”
叶之澜靠在萧凡怀里,看着两个孩子专注的侧脸,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段草原之旅不仅是孩子们探索科学的旅程,也是他们一家迎接予安和予宁到来的温馨时光。
回到蒙古包后,叶澜和萧汀还在整理今天的实验数据,他们把土壤温度、日照时长、气孔观察、蜜蜂访花等所有数据整合在一起,打算明天补充到种植适配表和实验手册里。萧凡则在旁边帮忙排版,把孩子们的简笔画和数据图表搭配得更清晰直观。
叶之澜躺在床上,抚摸着孕肚,轻声对里面的两个小家伙说:“予安、予宁,今天哥哥姐姐又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你们都感受到了吗?等你们出生,就能和他们一起在草原上探索奥秘,一起做实验、看星星了。”
腹中的予安和予宁像是听懂了一样,轻轻动了两下,像是在回应妈妈的话语。
夜深了,蒙古包里一片安静,只有桌上的台灯还亮着,照着姐弟俩写下的实验记录和画满图表的观测本。叶之澜在萧凡的陪伴下渐渐入睡,梦里全是草原的翠绿、孩子们的笑脸,还有予安和予宁出生后,一家四口在草原上探索科学的温馨场景。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叶澜和萧汀就醒了。他们没有吵醒叶之澜和萧凡,悄悄拿着观测本和工具出了门,开始记录清晨的日照时长和土壤温度。草原上的晨雾还没散去,带着淡淡的湿气,两个小小的身影在雾气中穿梭,像两只勤劳的小蜜蜂。
叶之澜醒来时,看到帐篷外的身影,忍不住露出微笑。萧凡从身后抱住她:“我们的小科学家们又开始工作了。今天要不要去湿地看看?雨后的湿地应该有很多水鸟,孩子们肯定喜欢,而且路程不远,对你和宝宝们也没影响。”
叶之澜点点头:“好呀,正好让孩子们观察一下水鸟和牧草的关系,看看水鸟的粪便会不会成为牧草的天然肥料,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实验方向。”
吃过早饭,一家人朝着东边的湿地出发。萧凡推着一辆轻便的小推车,叶之澜坐在上面,怀里抱着观测本,两个孩子则在前面带路,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路边的野花和昆虫。
湿地距离蒙古包不远,十几分钟就到了。雨后的湿地水草丰美,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一群水鸟在水面上嬉戏,时不时低下头啄食水草里的小虫。
“妈妈,你看!水鸟的粪便落在水草上了!”萧汀指着水面上的水鸟说,“我们可以收集一些粪便样本,检测一下里面的营养成分,看看是不是和羊粪一样适合做肥料。”
叶澜立刻拿出观测本:“还要观察水鸟经常活动的区域,看看那里的牧草是不是长得更茂盛。如果是,就说明水鸟的粪便确实能当肥料!”
姐弟俩说干就干,萧汀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一些水鸟粪便样本,叶澜则用尺子测量了水鸟活动区和非活动区的牧草高度,认真地记录在观测本上。
叶之澜坐在湿地边的草地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感受着腹中的胎动,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光。萧凡坐在她身边,给她递过一瓶温水:“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了,以后这片草原上,不知道还会被他们发现多少奥秘。”
“是啊,”叶之澜笑着说,“等予安和予宁出生,四个孩子一起探索,肯定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到时候,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实验成果整理成一本‘草原科学探索手册’,留给更多的人参考。”
萧凡点点头:“这个主意好。现在牧民们已经受益于他们的实验了,以后这些成果还能帮助更多人了解草原、保护草原,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中午时分,一家人回到蒙古包。叶澜和萧汀立刻投入到粪便样本的检测中——他们用萧凡教的简易方法,把粪便样本和水混合后,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再观察溶液中的沉淀物,判断其中的有机质含量。
“妈妈,水鸟粪便的ph值是7.2,呈弱碱性,和羊粪的酸碱度差不多!”叶澜兴奋地喊道,“而且溶液里的沉淀物很多,说明有机质含量也很高,适合当肥料!”
萧汀补充道:“我们测量的结果也显示,水鸟活动区的苜蓿比非活动区高0.4厘米,冰草高0.3厘米,针茅高0.2厘米!这证明水鸟的粪便确实能促进牧草生长!”
姐弟俩立刻把这个新发现补充到实验手册里,还画了一个水鸟的图标,标注“天然肥料提供者”。叶之澜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骄傲。
接下来的几天,草原上时不时下一场小雨,牧草长得格外茂盛。叶澜和萧汀的实验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他们完善了月相与牧草生长的关联数据,证实了满月期间牧草生长速度最快;补充了土壤温度、日照时长对灌溉的影响,优化了种植适配表;完成了水鸟粪便的检测实验,发现了新的天然肥料来源;还记录了予安和予宁的胎动与实验声音的关联,发现两个小家伙确实对姐弟俩讨论数据时的声音更敏感。
牧民们按照优化后的适配表种植,牧草长势越来越好,不少周边牧区的牧民也慕名而来,想要适配表和实验手册。萧凡和叶之澜让孩子们把实验手册整理成电子版,打印出来分发给大家,还让姐弟俩给牧民们做了简单的讲解。
“以前我们只知道羊粪能施肥,没想到水鸟粪也能用,还知道了要看土壤温度和日照浇水,这些科学方法真是太有用了!”一位来自邻村的牧民感慨道。
叶澜笑着说:“这些都是哥哥姐姐实验出来的,以后你们有什么种植问题,都可以问他们,他们可是我们草原的小科学家!”
两个孩子听到夸奖,脸上露出了腼腆又骄傲的笑容。叶澜看着他们,又看了看自己的孕肚,指尖轻轻划过凸起的弧度,低声说:“等予安和予宁出来,咱们草原的小科研团队就又添两名新成员啦。”
萧汀立刻放下手里的实验手册,趴在叶之澜的肚子上,耳朵紧紧贴着孕肚:“予安、予宁,我是哥哥!等你们出来,我教你们用放大镜看气孔,还带你们去湿地找水鸟粪便样本!”叶澜也凑过来,温柔地补充:“我教你们做数据表格,咱们一起把草原上的奥秘都找出来!”
腹中的两个小家伙像是感受到了哥哥姐姐的热情,忽然同时动了起来,力道比平时更明显,像是在挥舞着小手回应。叶之澜被这突如其来的胎动逗得笑出了声,萧凡连忙扶着她的肩膀,眼里满是宠溺:“慢点笑,别累着。看来予安和予宁也迫不及待想加入你们的实验了。”
接下来的一周,草原上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阳光和煦,微风不燥。叶澜和萧汀的实验进入了收尾整合阶段,他们要把这段时间所有的发现整理成一份完整的“草原牧草科学种植指南”,还要附上实验数据和实景照片,方便牧民们随时查阅。
五岁的姐弟俩分工明确,叶澜负责梳理逻辑框架和数据排版,她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区分土壤类型、牧草品种、施肥灌溉方案,还把之前画的小图标一一对应,让指南看起来直观又生动;萧汀则负责补充细节和实景记录,他拿着萧凡的相机,穿梭在实验地块和湿地之间,拍下苜蓿肥厚的叶片、冰草发达的根系、水鸟粪便滋养下的牧草,还有牧民们按照方案种植的茂盛草地。
“姐姐,你看这张照片!”萧汀举着相机跑过来,屏幕上是沙质土地里的针茅,根系深深扎进土壤,叶片翠绿挺拔,“这是我们调整了灌溉频率和羊粪用量后种的,比一开始长得好太多了!”叶澜凑过去一看,立刻在指南上写下:“沙质土针茅种植优化方案:羊粪15克\/平方米,雨后松土,每3天灌溉20毫升,根系发达率提升40%。”
叶之澜坐在遮阳棚下,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偶尔会提醒一句:“澜澜,记得把雨水利用的注意事项单独列出来,牧民们可能更关心什么时候不用浇水。”“汀汀,拍一张ph试纸对比的照片,这样大家能清楚知道雨水和自来水的区别。”
萧凡则在旁边帮忙打印照片、裁剪粘贴,还帮孩子们把复杂的数据换算成更易懂的表述。比如把“土壤湿度50%”改成“用手捏土壤能成团,松开后轻轻一碰就散开”,把“气孔闭合时间”简化成“中午太阳最晒的时候,植物叶片会微微卷起,这时候就要及时浇水”。
牧民大叔每天都会过来看看进度,每次都忍不住赞叹:“这指南做得比书店里卖的还清楚!以后我们不管是种苜蓿还是冰草,照着这上面做就行,再也不用凭感觉瞎忙活了。”有一次,大叔还带来了村里的教书先生,先生翻看着指南,对萧凡说:“这两个孩子太了不起了,五岁就能做出这么系统的东西,里面的科学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我都想把这指南当成孩子们的自然课本。”
叶澜和萧汀听到这话,动力更足了。他们特意在指南末尾加了一个“小科学家问答”板块,把牧民们常问的问题整理出来,比如“下雨后多久施肥最好?”“不同季节的灌溉量要不要调整?”“水鸟粪便和羊粪能不能混合用?”,每个问题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答,还配上了实验数据支撑。
这天下午,姐弟俩终于完成了指南的最后一页。他们把所有页面装订起来,封面用彩笔画上了草原、蒙古包、牧草和两只可爱的小羊,标题写着“草原牧草科学种植指南——来自五岁小科学家的实验报告”。叶澜还在封面右下角画了两个小小的胎儿图案,标注着“予安、予宁 未来成员”。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翻看着这份沉甸甸的指南,心里满是成就感。叶澜指着其中一页说:“妈妈,你看这里,我们把月相影响也加进去了,满月前后种苜蓿,生长速度最快!”萧汀则翻到水鸟粪便的章节:“爸爸,我们还做了一个肥料对比表,羊粪和水鸟粪混合用,效果比单独用更好!”
叶之澜抚摸着指南封面,眼眶有些湿润:“这不仅是一份种植指南,更是你们成长的见证。等予安和予宁长大了,告诉他们,哥哥姐姐在五岁的时候,就为草原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事。”萧凡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也是我们全家的见证。这段草原之旅,让孩子们学会了探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与科学的美好。”
傍晚时分,牧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小小的庆祝活动,在草原上燃起了篝火,烤着新鲜的羊肉,煮着香甜的奶茶。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大叔把“草原牧草科学种植指南”郑重地贴在了蒙古包的显眼位置,还宣布:“以后每年草原牧草丰收的时候,我们都要邀请澜澜、汀汀来做客,还要给他们颁发‘草原守护小功臣’的奖状!”
叶澜和萧汀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牧民们送的手工小礼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萧汀忽然说:“姐姐,我们下次再来草原,要不要做一个‘草原生态循环’的实验?看看羊吃牧草,粪便滋养土壤,土壤长出更多牧草,水鸟又帮牧草传播种子,这是不是一个循环?”
叶澜眼睛一亮:“好呀好呀!我们还要观察草原上的昆虫,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在这个循环里起到了作用!”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下一个实验计划,感受着腹中予安和予宁温柔的胎动,忽然觉得,生命就像这片草原一样,充满了生机与循环。萧凡轻轻揽着她的腰,在她耳边说:“等孩子们再大一点,我们带着予安和予宁,再来这片草原,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
叶之澜点点头,望向远方的星空。夜色渐浓,星星像钻石一样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上,草原上的虫鸣和牧民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她知道,这段充满爱与探索的草原时光,将会成为他们全家最珍贵的回忆。而这份凝聚着孩子们心血的种植指南,将会像一颗种子,在草原上生根发芽,滋养着牧草,也滋养着牧民们的生活。
腹中的予安和予宁像是也感受到了这份美好,轻轻动了动,像是在和这片草原、这漫天星空,还有身边的家人打招呼。叶之澜嘴角带着微笑,在萧凡的陪伴下,静静享受着这宁静而幸福的时刻,期待着予安和予宁的到来,期待着未来更多充满探索与爱的时光。
几天后,萧凡一家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草原。牧民们早早地在路口送别,手里拿着给孩子们的奶制品和手工饰品,还有一份厚厚的“牧草生长记录”,让他们带回城里,继续完善实验数据。
“澜澜、汀汀,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呀!”大叔挥着手说,“我们会按照你们的指南好好种牧草,等你们下次来,一定让你们看到漫山遍野的好牧草!”
叶澜和萧汀坐在车里,隔着车窗挥手告别,手里紧紧攥着那份“草原牧草科学种植指南”。叶之澜靠在萧凡肩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草原,轻声说:“等予安和予宁出生,我们一定带他们再来这里。”
萧凡点点头,握住她的手:“一定。这里有孩子们的实验成果,有牧民们的热情,还有我们全家的美好回忆。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车子驶离了草原,朝着城市的方向前进。叶澜和萧汀没有闲着,他们拿出观测本,开始整理这段时间的星空数据,准备联系天文台的叔叔阿姨帮忙分析“流星与气候”的关联。叶之澜则抚摸着孕肚,轻声给予安和予宁讲述草原上的故事,讲述哥哥姐姐的实验,讲述牧民们的善良与热情。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一家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还有更多的美好等待着他们去发现。而这段草原之旅,将会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光,照亮他们未来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