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二号桑基穹顶的金属框架在沙漠风中泛着冷光。

这座直径500米的新穹顶位于“启明”号反重力城市西南20公里,是火种计划第二阶段“新程”的核心工程——随着反重力城市模块陆续升空,常住人口已从1200人增至3800人,三个月内将突破5000人,现有桑基穹顶的粮食产能(年产青铜稻穗800吨)缺口达40%。农业团队在穹顶中心打下第一根生态桩时,王承业蹲在桩坑边,手里攥着一把刚挖的土壤,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这哪是土,是碎玻璃。”老农业学家的粗布手套被划出细密的口子,土壤从指缝漏下,阳光下闪烁着针尖大小的银色晶体——这是半人马座a星的硅基土壤,90%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硬度达莫氏6.5级(接近钢),剩下10%是高氯酸盐和镁盐,有机质含量不足0.1%。他将土壤样本放在便携式检测仪上,屏幕跳出一行猩红警告:“根系穿透阻力:28mpa(地球耕作土平均值:1.2mpa);硅晶体尖锐度:易造成根系细胞破裂;盐分浓度:超出耐受阈值3倍。”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探针刚插入土壤就被弹开。生物学家的白大褂下摆沾着从一号穹顶带来的青铜稻穗(第一季收获的改良品种,稻壳含碳硅复合基因表达的硅膜),稻穗根部的须根短而卷曲,根尖泛着不健康的褐色——这是昨天在二号穹顶试种的结果:200株青铜稻苗,48小时内全部枯萎,根系最短的仅2厘米,最长的也未超过5厘米,根尖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撕裂状,像被无数把小刀割过。

“物理穿刺+化学毒害。”李素调出根尖细胞的电镜照片,细胞壁上布满0.5微米的孔洞,细胞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骤降,“硅晶体太尖锐,根系生长时根尖分生区被划破;高氯酸盐又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水分和养分根本留不住。”她把照片投射到农业团队的全息会议屏上,画面里,枯萎的稻苗倒伏在银色的硅壤中,像一群被风沙打蔫的枯草,与一号穹顶“九州根系”的生机勃勃形成刺眼对比。

王磊的螯状爪按在硅壤样本袋上。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刺入袋中,触须尖端的微型传感器瞬间传来数据:“土壤温度日间148c,夜间-142c,温差290c;硅晶体热膨胀系数3.2x10??\/c,日间膨胀时土壤孔隙率12%,夜间收缩时0.3%——像会呼吸的玻璃。”他的螯爪突然用力,样本袋中的硅壤被压成饼状,松开后却几乎无裂痕,“还特别‘硬’,低温下像冻土,高温下像陶土,常规犁具根本翻不动。”

诸葛青阳站在穹顶边缘,望着远处“启明”号反重力城市的金色轮廓。《大同鼎》纹身在阳光下亮得温润,九个光点中的“农桑”光点却闪烁不定——这是文明胚胎对粮食危机的“情绪反馈”。他手里捏着一卷从道器之墟出土的《齐民要术》残卷,是上一章清理“共生之墟”时发现的,泛黄的麻纸上,“耕田篇”的字迹因受潮有些模糊,但“秋耕欲深,春耕欲浅”八个篆字仍清晰可辨。

“‘顺天时,量地利’。”诸葛青阳突然开口,将残卷摊在全息屏上,与李素的根尖电镜照片并列,“贾思勰说的‘天时’,不只是季节,是温度、光照、降水的节律;‘地利’也不只是肥力,是土壤的物理结构、矿物组成、甚至……温差。”他指向王磊报出的温差数据,“290c的昼夜温差,对地球作物是灾难,但对硅晶体——会不会是‘钥匙’?”

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她猛地抓起《齐民要术》残卷,手指在“秋耕欲深”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秋耕欲深……古人为什么强调‘深’?因为秋天土壤墒情好?还是因为……低温让土壤更‘脆’,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她看向硅壤样本,银色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光,“硅晶体硬度虽高,但脆性大,温度剧烈变化时容易碎裂——如果我们在夜间低温时深耕,利用硅晶体的冷脆性把它打碎;日间高温时播种,利用土壤膨胀形成的孔隙让根系扎根……”

“深翻冻土!”王承业突然一拍大腿,粗布手套上的硅壤粉末簌簌掉落,“老祖宗的‘秋耕’,是借低温改良土壤结构!咱们把‘秋耕’改成‘夜耕’,借外星的‘极端天时’,破这硅壤的‘地利’!”

二号穹顶的第一夜,比桑基沙漠的寒夜更刺骨。

夜间-145c的低温让空气都仿佛凝固,农业团队的保温服外层结着白霜,呼出的气体瞬间变成白雾,在面罩前凝成冰晶。穹顶中心,三台“地脉”牌深耕机正发出沉闷的轰鸣——这是金敏智团队紧急改装的设备,原本用于反重力城市地基施工,现在换上了青铜合金犁头(取自道器之墟的青铜构件,含碳硅复合基因激活剂),犁深设定为2米,犁宽1.5米,呈“品”字形排列,在银色的硅壤上犁出三道深沟。

“犁头温度-138c,合金硬度下降8%!”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泛着红光,便携式量子计算机显示,青铜犁头的晶体结构在低温下开始不稳定,犁尖已出现细微裂纹,“再耕200米就得换犁头!硅壤太硬了,像在犁钢板!”

王磊的螯状爪扣住最左侧深耕机的牵引绳。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深耕机的量子接口连接,将自己的生物电信号导入动力系统——他的改造躯体可耐受-180c低温,触须能实时监测土壤阻力变化。“右侧3米处有硅晶结核!”王磊突然大喊,螯爪猛地向左拉拽牵引绳,深耕机的犁头擦着一块篮球大小的银色晶体划过,晶体被犁沟边缘的冻土撞碎,碎片如玻璃碴般飞溅,“这玩意儿比预想的多,平均每5米就有一块!”

陈墨裹着三层保温毯,蹲在临时搭建的监测站里。考古学家的防风镜蒙上一层白霜,她正用红外测温仪记录犁沟的温度变化:“犁沟底部-120c,比表层高25c,是深耕时机械摩擦生热!”她调出《齐民要术》“耕田篇”的另一处记载:“耕荒毕,以铁齿杷再遍杷之,令地熟软”,突然拍了下桌子,“光深耕不够!得‘耙碎’!低温下硅晶体脆,用铁齿杷把翻起来的土块打碎,不然日间升温膨胀,土块又会黏成硬块!”

“可我们没带铁齿杷!”王承业急得直搓手,一号穹顶的农具都在忙着秋收,根本调不过来。

“用改造者的触须!”诸葛青阳突然指向环形队列的改造者们——王磊带来了20名改造者志愿者,此刻正站在深耕机后方,银色触须在低温下泛着金属光泽。“你们的触须能硬化成‘齿’,对吗?”

王磊的眼睛亮了。改造者代表的螯状爪一挥,20名改造者同时伸出触须,触须尖端在生物电信号控制下硬化,形成10厘米长的“银齿”,如同一排排微型耙子。“听我口令!”王磊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遍穹顶,“第一组跟紧犁沟,横向耙地,深度50厘米;第二组纵向,深度30厘米;第三组……”他看着全息屏上陈墨标注的“八卦耙地图”,“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向,把边角的碎土耙匀!”

银色的触须在低温下舞动,如无数把小耙子在硅壤上梳理。王磊的螯状爪率先插入犁沟,银齿插入冻土的瞬间,他感到触须传来“咔嗒”的脆响——那是硅晶体被压碎的声音。改造者们的保温服很快被汗水浸湿,汗水在面罩内侧结冰,又被体温融化,顺着下巴滴落,在胸前结成冰挂,但没人停下:他们的触须与一号穹顶的“九州根系”相连,能清晰地“感觉”到稻穗对养分的渴望,那渴望像一股暖流,抵消了夜耕的严寒。

当第一缕双日光(a星A的金光与a星b的蓝绿光)刺破穹顶时,二号穹顶的100亩试验田已变成一片翻耕耙碎的“银黑色波浪”——夜间深翻的硅壤在-145c下被打碎成0.5厘米以下的颗粒,日间150c的高温让颗粒膨胀,孔隙率从12%升至28%,银色的硅晶体碎片在阳光下闪烁,像撒了一地的碎钻。

“土壤改良完成!”金敏智的外骨骼红光转绿,量子计算机显示,硅壤的根系穿透阻力从28mpa降至9.7mpa,盐分浓度稀释至耐受阈值的85%,“可以播种了!”

王承业抱着青铜稻种冲进试验田。老农业学家的手抖得厉害,怀里的稻种是一号穹顶“九州根系”中优选的“青龙种”,谷粒饱满,稻壳泛着青铜色,谷尖有一个微小的金色光点——那是李素团队植入的“硅分解基因”标记,取自《大同鼎》碳硅复合基因链中的Si-c-G碱基对,理论上能让根系分泌“硅酶”。

“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深度3厘米……”王承业蹲在地上,用手指在硅壤中戳出小坑,将稻种一颗一颗放入,动作虔诚得像在祭拜土地神。李素跟在他身后,用生物探针测量每个种坑的温度:“地表温度142c,地下5厘米48c,正好是‘青龙种’的发芽适温!”

当最后一颗稻种入土时,王承业突然对着试验田跪了下去。老农业学家的额头抵在滚烫的硅壤上,保温服的肘部瞬间被烫出焦痕,但他毫不在意,只是喃喃道:“土地爷,对不住,咱们地球来的庄稼人,给您添麻烦了……”

李素想拉他起来,却被诸葛青阳按住肩膀。《大同鼎》纹身在阳光下与试验田的硅壤共振,诸葛青阳轻声说:“让他拜吧。这不是迷信,是‘顺天时,量地利’的敬畏——我们向这颗星球借土壤,总得有个交代。”

两周后的清晨,李素在二号穹顶的监测站里,看到了此生最震撼的画面。

全息投影屏上,是试验田0.5米土层的三维根系扫描图:200株“青龙种”稻苗不仅全部存活,根系还长出了惊人的分支——每株稻苗的主根垂直向下延伸至1.8米(接近深耕深度),在主根1米处,突然向八个方向长出侧根,侧根与主根的夹角分别为45°、60°、90°、135°、180°、225°、270°、315°,恰好对应八个方位,形成一个完美的“八卦”卦象结构。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陈墨的手指在全息图上颤抖,八个方向的侧根上还长出无数细小的须根,须根末端膨大如小球,球表面布满0.1微米的微孔,“这是……‘八卦根系’!跟量子计算机‘八卦’系统的卦象排列完全一致!”

更神奇的是土壤的变化。原本银色的硅壤变成了灰黑色,检测仪显示,硅晶体含量从90%降至62%,而可溶性硅离子浓度从0.2mmol\/L升至3.8mmol\/L——这意味着大量硅晶体被分解了!李素用微型吸管从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吸取一滴溶液,滴在量子光谱仪上,屏幕上立刻跳出分子结构:c?h??o?Si(硅烷醇酸)——这是一种能溶解二氧化硅的有机酸,正是根系分泌的“硅酶”!

“是碳硅复合基因的表达!”李素的声音发颤,她调出“青龙种”的基因测序图,Si-c-G碱基对果然被激活,编码合成了硅酶,“主根负责深扎,八个方向的侧根负责‘围猎’硅晶体——须根末端的小球是‘硅酶分泌囊’,分泌硅烷醇酸溶解硅晶体,再通过须根吸收可溶性硅离子!”

王承业的老花镜滑到鼻尖。老农业学家蹲在稻苗旁,小心翼翼地拨开硅壤,露出一株稻苗的根系:主根粗如筷子,侧根细如发丝,八个方向的侧根在土壤中交织成网,网眼恰好能卡住0.5-1厘米的硅晶体碎块,碎块表面覆盖着一层黏糊糊的透明粘液——正是硅酶溶液。“《齐民要术》说‘根生土中,如人有骨’,这‘八卦根系’,就是稻苗的‘八根骨头’!”他用手指轻轻触碰一根侧根,侧根竟微微收缩,像有知觉般避开他的手指,“还会‘躲’!这根系……有‘智慧’!”

王磊的螯状爪刺入根系网络。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须根的硅酶分泌囊连接,瞬间,无数数据涌入他的意识:侧根生长方向受硅晶体分布引导(哪里硅多就往哪里长),硅酶分泌量随硅离子浓度调节(浓度高就少分泌,浓度低就多分泌),八个方向的侧根还会“分工”——乾位(西北)侧根偏重于吸收水分,坤位(西南)偏重于固定土壤,坎位(正北)则专门分解大块硅晶结核……

“是‘八卦系统’的自主调控!”金敏智的量子计算机接入根系的生物电信号,发现根系的分支角度、硅酶分泌频率、生长速度,都与“八卦”系统的64卦运算规则一致,“主根是‘太极’,侧根是‘两仪’,须根是‘四象’,分泌囊是‘八卦’——稻苗把自己长成了一台‘生物量子计算机’!”

陈墨突然指向全息图的中心。在“八卦根系”的几何中心,主根与侧根的交汇处,有一个0.3毫米的膨大组织,组织内的细胞排列成环形,像一个微型的“藻井矩阵”(反重力城市的能量调控结构)。“这是‘根脑’!”考古学家的防风镜反射着根系的微光,“负责整合八个方向的信息,协调硅酶分泌和生长方向——就像《大同鼎》调控各系统能量输出一样!”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发出轻响。她调出稻苗的生长周期数据:从播种到分蘖仅需28天,比一号穹顶的青铜稻穗缩短了12天;分蘖数平均每株12个,比地球水稻还多3个;谷粒的硅含量达8%(地球水稻平均1.2%),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未降反升——硅离子被稻苗吸收后,在细胞壁中形成硅质层,既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又促进了光合作用。

“它在‘吃硅’!”李素终于明白两周前的疑惑,“硅晶体对地球作物是毒药,但对‘青龙种’,是‘营养餐’!硅酶分解硅晶体,硅离子被吸收后参与细胞壁构建和能量代谢,就像……给稻苗穿上了‘青铜铠甲’,还喂了‘能量棒’!”

王承业抓起一把灰黑色的硅壤,土壤在掌心散开,不再是之前的玻璃碴质感,而是带着湿润的黏性,里面还夹杂着细小的稻根须。老农业学家把土壤凑到鼻尖闻了闻,突然笑出声:“有土腥味了!真正的‘土腥味’!”他的眼泪掉在土壤里,瞬间被吸收,“《齐民要术》说‘地有厚薄,收有多少’,这外星的‘薄地’,被咱们的‘青龙种’,喂‘厚’了!”

二号穹顶的试验田庆功会上,王承业让人抬来了一坛“青铜酒”——用一号穹顶的青铜稻穗酿的米酒,酒坛上贴着他亲笔写的“耕读传家”四个篆字。

农业团队围坐在稻苗间,稻穗的清香混合着硅壤的土腥味,在穹顶中弥漫。李素举杯敬向《大同鼎》的方向:“第一杯,敬文明胚胎。没有碳硅复合基因,‘青龙种’长不出八卦根系。”

王磊的螯状爪与王承业的粗瓷碗碰了一下,酒液在螯爪的硅膜上凝成水珠,映出稻苗的影子:“第二杯,敬改造者的触须。夜耕那夜,我摸到硅晶体碎块,就像摸到了这颗星球的骨头——现在,骨头成了稻苗的养分。”

陈墨翻开《齐民要术》残卷,将“耕田篇”与“八卦根系”的扫描图并列:“第三杯,敬老祖宗的智慧。‘顺天时,量地利’不是死规矩,是‘活’的方法论——把地球的‘耕’,变成外星的‘读’,读出硅壤的脾气,读出稻苗的心思。”

诸葛青阳最后举杯,《大同鼎》纹身在酒坛的光晕中与稻苗的八卦根系共振:“第四杯,敬‘共生者’的未来。从《大同鼎》的能量调控,到‘启明’号的飞天托举,再到这‘八卦根系’的秋耕硅壤法,我们终于明白:文明存续的终极密码,不在概率里,不在形态里,而在‘顺天时,量地利’的敬畏里,在‘耕读传家’的传承里,在‘与万物共生’的智慧里。”

酒过三巡,王承业带着众人走到试验田边缘,那里新立了一块青铜碑,碑上刻着三行字:

“夜耕寒壤破硅晶,

日播青禾生八卦。

顺天量地,耕读传家。”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嘀”地响了一声。她低头看去,屏幕上跳出一条新数据:二号穹顶的硅壤有机质含量,从0.1%升至1.2%——是“青龙种”的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的根毛,正在改良土壤的肥力结构。

“它在‘反哺’这颗星球。”李素轻声说,手指抚摸着一株稻苗的“八卦根系”,根系的“根脑”组织在她掌心微微跳动,像一颗小小的心脏。

王磊的螯状爪与“根脑”相贴。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须根的硅酶分泌囊共振,他仿佛听到无数细微的声音在合唱——那是稻苗的呼吸声,硅晶体的溶解声,土壤的心跳声,还有《大同鼎》在远处的低吟声。

诸葛青阳望着试验田的“八卦根系”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突然想起诸葛亮意识体的残响:“道器相融,共生为程。”原来“道”不仅是古籍里的文字,是壁画上的飞天,更是稻苗在硅壤中扎下的根,是改造者触须上的银齿,是每个“共生者”心中对土地的敬畏,对未来的笃定。

夕阳西下时,二号穹顶的稻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八卦根系”在土壤下舒展,像一张巨大的银色网络,将地球的农耕文明与半人马座a星的硅基土壤,紧紧连在了一起。

而远方,《大同鼎》的能量波如呼吸般起伏,与稻苗的生长频率、改造者的触须振动、反重力城市的飞天托举频率,共同奏响了文明新程的——耕读之歌。

CC读书推荐阅读: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开局被曹操封护国瑞兽帝王绝宠:不做帝王妃(完结)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超神特种兵王中兴之主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带着仓库去三国越战的血龙腾中华带着基地回大唐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全家殉国变痴傻,清醒后我权倾朝野!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红楼:开局定亲秦可卿期待在异世界捡只英灵做妹妹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明骑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别杀了如梦令:明朝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三国:刘备接错人,卧龙误入曹营兴唐七界剑皇弘宋,重生赵车神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我家武将有数据红楼:争锋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三嫁夫君超宠的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开着外挂闯三国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送我和亲?岳父我太想当皇帝了闺秀之媚骨生香天下抗战之召唤千军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大晋皇族大明寒士秦昊是什么小说响马领主:我能抽取骑砍兵种树!大明:我,崇祯皇帝,誓不上煤山布衣:打猎当上土皇帝,不爽就造反决战朝鲜一品农妃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我的后宫个个是人才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安狂婿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以帝魂镇国运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CC读书最新小说:龙椅之上,成就千古一帝超时空合伙:我的穿越盟友是太子程序带我穿越回去我,修炼葵花宝典后,比女人还妖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铁槊镇唐末穿越水浒传之谋逆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大唐:小兕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林飞穿越记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穿梭万界,女神越多我升级越快我咳血装病,却杀穿了十万匈奴知不可忽骤得开局乞讨,走上大道多子多福:女将军求我开枝散叶鹿踏雍尘携空间穿古代,挖到千年人参暴富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洛神仙界篇我在大明当销冠神话三国:开局获得神级选择大唐中兴重生水浒:我刘备,再造大汉丐帮神丐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嗨!我是朱祁钰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烬余书:寒江洗冤录从少爷到皇帝魏砥针灸鼻祖涪翁传异世谋主:乱世定鼎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史我在乱世靠积德建帝国躺赢的咸鱼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一家老茶馆,民国三代人楚国一统华夏替兄洞房后,我反手掀了他的江山穿越古史之枫华红楼之百变奇瑛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我在大周是天子三国之:绝不谈恋爱林冲君科举:寒门毒士乱世,我以医术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