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书说到,赵涛将众人引进城中。将军府聚义厅内烛火摇曳,光影在众人脸上跳动。众人分宾主落座后,林将军忽然抬手摘下头盔,利落地扯下胡须。赵涛正端着茶盏欲饮,瞧见这一幕,手瞬间僵在半空,茶盏微微晃动,滚烫的茶水洒出些许。眼前之人,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林将军。往昔林将军搭救自己的场景,如潮水般在赵涛脑海中汹涌浮现。
林将军缘何到此?梁海棠又为何口口声声污蔑赵涛为叛臣贼子,急于将他捉拿?明明知晓他被冤枉,却为何这般行事?这一切,得从当年赵涛派遣三位使臣前往陈国说起。彼时,赵涛一心想让陈国君主为赵家洗清冤屈。陈国,作为毗邻的大国,其君主的态度,对赵家沉冤昭雪至关重要。
那一日,三位使臣领命出发。没过多久,其中一人快马加鞭赶回赵涛军营。此时,赵涛尚未踏入峡口,正于峡口城外扎营,营帐连绵,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而另外两位使巨,却被困在陈国城中。
陈国丞相府内,吴鸿负手立于窗前,眉头紧锁。得知两位使巨被困城中,他心中暗自盘算:只要稳住这两人两个时辰,不让他们返回边关,赵涛就不会急于催促他们回去。如此一来,不但案件会陷入僵局,自己还能争取时间,设法找回私通的密函,除掉李轩和赵涛。只要这二人一死,自己的秘密就不会败露,罪证也能顺利夺回。想到这儿,吴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计上心来。既然不能明目张胆地杀害二人,那就将他们扣留在陈国。可他又担心皇帝会让司马弘与二人当面对质,一番权衡后,决定设计让司马弘前往边关的化城筹集资源。
吴冯深知此计风险不小,对司马弘也并不放心。苏烈曾是威名赫赫的边关大元帅,作战勇猛,谋略过人,如今却被闲置一旁。思量再三,吴鸿向皇帝保举苏烈与司马弘一同前往化城。这一举措,直接引发了前文所述的一系列变故。司马弘大败后,打算率领残兵前往环城请求支援,与环城兵马会合。他派马三华突出重围,前往谷口营营救苏烈将军。不巧的是,马三华和苏烈反而被王猛的部队反包围,被困在谷口。暂且按下此事不表。
且说吴冯,将司马弘派往边关后,心中依然忐忑不安。他踱步于书房,案几上的烛火随着他的走动忽明忽暗。他担心事情最终会落入梁海涛之手,一旦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吴鸿暗中指示亲信,在城中大街小巷大肆散布谣言,造谣赵涛意图谋反。与此同时,赵涛收到飞刀传信,未及多想,挥兵进入峡口,却不幸中了马将军的计谋。马将军营地内,斥候将峡口被占的消息飞速传回。马将军不敢耽搁,立刻飞马传书,向吴鸿禀报峡口城池已被赵涛占领,请朝廷速速派兵增援。
吴鸿接到消息后,坐在雕花太师椅上,手指有节奏地敲击扶手。他心中暗自思量:这马将军向来阴险狡诈,他的话绝不可轻信。倘若马将军战败,对自己而言并无威胁;要是赵涛战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于是,吴鸿按下此事,并未向皇帝奏明边关的真实情况。
不久,有边关战马来报。金銮殿上,吴鸿神色镇定,向皇帝禀报道:“万岁,此事臣已查明,不过是小股辽寇滋扰,边关大将自能妥善处理。”梁海涛闻言,上前一步,拱手反驳:“启禀万岁,此事绝非如此简单。据臣所得情报,分明是大批敌军压境,必须谨慎对待!”然而,梁海涛势单力薄,独木难支。尽管他四处周旋,却苦于没有证据。无奈之下,他只得派手下白啸天,不断前往边关打探消息。白啸天每次从边关归来,都会带回惊人情报。可吴鸿对这些情报一概隐瞒不报。梁海涛心急如焚,焦虑的情绪日益加重,最终卧病在床,茶饭不思,有心无力。
吴冯见梁海涛病倒,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在心中盘算:倘若梁海涛一死,朝廷之中便再无人能与自己抗衡。好在梁海涛并未病死,只是因病无法上朝。这恰好给了吴鸿可乘之机。朝堂之上,再无人敢与吴鸿针锋相对,他愈发嚣张跋扈。每一份边关战报送达京城,都会被吴鸿的手下拦截,无一能呈送到皇帝面前。吴鸿每次向皇帝奏报战况,都刻意隐瞒实情,只说:“万岁放心,边关战事并不严重,不过是些边防草寇。又或者赵涛兄妹确系叛贼,他们攻打峡口、进犯化城,致使我军受挫。此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万岁应当速速派兵征讨。”
皇帝虽手握兵马大权,却也不会轻易调兵遣将。他深知吴鸿虽是自己倚重的丞相,但也不可轻信。面对吴冯的屡次上奏,皇帝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陷入沉思。
一日,吴冯再次进宫上奏:“万岁,若再不派兵,恐怕朝廷将再无兵马可派。如今化城已被赵涛占领,他率领吴国兵将,联合藩王,不仅拿下恶狼口,还平定了峡口,驻军宝基。猎鹰山、淝河、环城等地,也尽被赵涛兄妹率领的吴国与藩王兵马攻克。若再不派兵征剿,江山恐危在旦夕!”
皇帝听后,龙颜大惊,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来:“你前些日子还说只是小股草寇,边关大将足以应对。如今为何又说赵涛兄妹联合藩王,兵进宝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吴冯赶忙上前,恭敬地说道:“万岁有所不知,那些草寇确实不足为惧。但赵涛兄妹阴险狡诈,一心叛国,勾结藩王与吴国,带领大军压境,这绝非草寇可比。如今司马弘与苏烈将军兵败,生死未卜。赵涛兄妹已经占领列云山和宝鸡,下一步就要顺着淝河挥师京城。万岁,万万不可再犹豫,必须尽快派兵遣将,捉拿赵涛兄妹,这才是当务之急!”
皇帝听后,倒吸一口凉气,在龙椅上坐下,心中暗自思忖:难道赵涛真的造反了?赵家满门忠烈,没想到赵涛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正在皇帝沉思之际,又有几位大臣出列:“万岁,此事属实。边关大将皆败于赵涛兄妹之手,他们率领吴国与藩王联军,兵进宝鸡。若再不采取对策,敌军顺河而下,挥师京城,我朝局势将岌岌可危。如今,边关可守的城池只剩环城和淝河,倘若赵涛兄妹攻克淝河,命藩王与吴国兵将顺流而下,我朝江山恐怕难保!”
皇帝脸色阴沉,久久不语。良久,他缓缓开口:“难道此事当真?亏朕一心想要为赵家洗刷冤屈,没想到赵涛竟做出这等事来。”愤怒之下,皇帝问道:“众爱卿,可有良策?”
吴冯上前一步,抱拳奏道:“万岁,臣膝下有一子,名叫吴海涛。此子胆大心细,精通兵法。可将兵符交予他,命他率领大军直捣敌军,将赵涛兄妹一举拿下。”
皇帝微微点头,犹豫片刻后说道:“如此看来,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只是朕对吴海涛并不了解,也未曾听闻他有何战功,只怕……”话未说完,一旁有大臣站出来说道:“万岁,此人虽颇有谋略,但从未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不可轻易委以重任。”
吴冯闻言,脸色一沉:“大人此言差矣。吴海涛胸怀谋略,武功不凡。如今天下正是用人之际,怎能因一点疑虑,就错失人才?万岁,依臣之见,吴海涛虽未上过战场,但凭借他的才华,应当给他一个施展的机会。”
皇帝听后,思索片刻,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因过往经历就否定一个人。既然你一心保举你儿子,那便宣他进宫。朕要考考他,若能通过考验,便可领兵挂帅。”
吴冯心中虽有不满,但还是应道:“万岁圣明。选拔元帅,本就该按朝廷规矩行事。不如明日举行笔试,以断定他是否有资格担任正兵马大元帅。”
皇帝点头应允:“好,就按爱卿所言。若能过这三关,便封他为边关大帅,让他领兵挂帅。”
欲知后事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