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昏黄的煤油灯,将一家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气氛,有些沉闷。
张桂芳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手脚麻利地,将家里仅有的几件,像样点的厚衣服。
还有那几块,刚刚奖励下来的高级布料,全都塞进了一个崭新的帆布包裹里。
“铁柱……晓梅……听说那西风农场,在天边边上,比咱们这儿,冷上好几百倍!”
“你们去了,可千万要多穿点,别冻着了……”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声音里,充满了浓浓的不舍和担忧。
她想不通,自己那个好不容易才出人头地,当上了“大官”的儿子。
为什么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去那个,听都没听说过的,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
“老婆子!你少说两句!”
一旁的李大山,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狠狠地瞪了张桂芳一眼,沉声说道:
“铁柱现在是国家的干部!是去为国家做贡献的!你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
虽然嘴上说得硬气,但那双,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的手,却早已暴露了他内心的不舍。
他的儿子,是英雄,是他们李家,祖坟上冒了青烟,才出的麒麟儿!
现在,国家需要他。
他这个当爹的,就算心里再有一万个舍不得,也绝对不能拖儿子的后腿!
“爹,娘,你们放心。”
李铁柱走到父母面前,脸上,带着让二老安心的笑容。
“我都打听清楚了,那军垦农场,虽说苦了点,但也是部队单位,吃穿用度,都是国家供给的,饿不着,也冻不着。”
“我这一去啊,不仅是当干部,更是去搞技术革新的!”
“等我把那戈壁滩种植技术,在那边推广开了,到时候,就能让更多的边疆战士和人民群众,吃饱肚子!”
“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他这番话,说得是大义凛然。
瞬间,就将这次充满了凶险的“营救行动”,给拔高到了“为国为民”的无上高度。
果然,李大山和张桂芳一听这话,脸上的担忧之色,顿时就消散了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
骄傲!
“好!好啊!不愧是我李大山的儿子!”
李大山猛地一拍大腿,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红光!
“有出息!铁柱啊!你这才是真的,给咱们老李家,光宗耀祖了!”
“哥!你放心去吧!”
“我们一定听嫂子的话,好好读书,好好学习!”
“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你一样,当英雄!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招娣、盼娣、来娣三个小丫头,将自己的哥哥,团团围住。
那三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崇拜和濡慕!
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自己的哥哥,早已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顶天立地的偶像!
看着眼前这,充满了“正能量”的一幕。
苏晓梅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她知道,李铁柱之所以这么说,都是为了减轻家人的担忧,更是……
为了让她,安心。
这几天,她也曾无数次地,在夜里惊醒。
她害怕,亲眼看见父母被人毒打教训。
她更害怕,到了西风农场,依旧父母的处境无能为力。
但是,每当她看到李铁柱那双,充满了自信和力量的眼睛时。
她那颗,惶恐不安的心,便会奇迹般地,平静下来。
她选择,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男人!
此刻,她收起了心中所有的悲伤和恐惧。
脸上,露出了一个温柔而又坚定的笑容。
她走到公婆面前,以一个,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革命伴侣”的姿态,款款地,说道:
“爹,娘,你们就放心吧。”
“铁柱他不是一个人去,还有我呢。”
“到了那边,我会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让他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可以一门心思地,扑在革命工作上!”
“我们也会经常给家里写信的,等在那边安顿好了,一有假期,我们就回来看你们!”
苏晓梅这番,温婉得体,又充满了觉悟的话。
让李大山和张桂芳老两口,彻底地,放下了心。
有这么一个,知书达理,又深明大义的好儿媳陪在身边。
他们的儿子,一定,不会有事的。
……
……
启程的那天,天刚蒙蒙亮。
青阳县的领导班子,几乎是倾巢出动!
县委书记陈建国,亲自开着县里唯一的那辆,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破吉普车。
将李铁柱和苏晓梅,一路护送到了地区火车站。
站台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那辆,如同绿色长龙一般的绿皮火车,正静静地,停靠在铁轨上。
车头那高耸的烟囱里,不断地,喷吐着白色的蒸汽。
“呜——!!!”
一声悠长而又嘹亮的汽笛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也宣告着,一段全新的,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的征程,即将开始。
“铁柱同志!晓梅同志!”
陈建国书记紧紧地握着两人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你们此去,山高路远,一定要保重身体!”
“你们,是我们青阳县的骄傲!我们,等着你们,胜利归来的好消息!”
在众人那充满了期盼和祝福的目光中。
李铁柱牵着苏晓梅的手,登上了那节,专门为他们准备的,软卧车厢。
随着车身,一阵剧烈的晃动。
火车,缓缓地,启动了。
窗外的景物,开始飞速地,向后倒退。
那一张张,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孔,也渐渐地,变得模糊。
苏晓梅将自己的脑袋,轻轻地,依偎在李铁柱那宽阔而又坚实的肩膀上。
感受着从他身上,传来的那股,令人安心的,温热的体温。
她那颗,一直紧绷着的心,终于,有了一丝松懈。
火车,一路向西。
穿过平原,越过丘陵,窗外的景色,也变得越来越荒凉。
绿色的田野,渐渐被黄色的戈壁所取代。
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干燥而又萧瑟的味道。
苏晓梅看着窗外那,一成不变的,荒芜的景象,心中,那刚刚才压下去的恐惧和不安,又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
她转过头,看着李铁柱那,如同刀削斧凿一般的侧脸。
用一种,几不可闻的声音,低声地,问道:
“铁柱……”
“我们……真的能行吗?”
那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一丝迷茫,和一丝,对未知的……
深深的恐惧。
李铁柱闻言,缓缓地,转过头来。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伸出手,将怀中的女人,又搂紧了几分。
然后,他的目光,重新投向了窗外那片,飞速倒退的,荒芜的戈壁。
那双,漆黑如墨的眼眸深处,闪过了一道,如同出鞘利刃一般的,锐利寒芒!
“放心。”
他的声音,依旧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
不容置疑!
“到了那里,一切,都得按我的规矩来!”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了一抹,冰冷而又嗜血的弧度。
用一种,充满了绝对自信和霸道的气势,一字一句地,说道:
“谁敢欺负你父母,我就收拾谁!”
“敢动他们一根汗毛……”
“我就让那些人,用命来偿!”
……
绿皮火车如同一个钢铁巨兽,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不知疲倦地,向西奔驰。
一连两天,车厢里都显得有些空旷。
除了李铁柱和苏晓梅,以及几个零星的、前往西北探亲的旅客,这节软卧车厢,几乎成了他们的专属空间。
然而,当火车“哐当哐当”地,缓缓驶入石门市火车站台时。
这份难得的宁静,被彻底打破了。
“呜——!!!”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浓重的蒸汽,月台上,瞬间涌上了一大群年轻男女。
她们身穿统一的草绿色军装,胸前戴着红像章,胳膊上还套着“首都知识青年”红袖章!
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行军包,手里,还提着各式各样的行李。
有的,甚至还抱着吉他、手风琴之类的“时髦”乐器。
他们吵吵嚷嚷,推推搡搡,脸上,洋溢着一种,独属于首都青年特有的,骄傲、热情,和……
一丝,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同志们!都跟上!别掉队!”
一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
浑身都透着一股“干部子弟”派头的年轻人,正站在车厢门口,扯着嗓子,指挥着众人。
他叫王浩,是这批知青的领头人。
“咱们的目的地,是西风军垦农场!那是祖国的边疆!是阶级斗争的最前线!”
“条件艰苦,路途遥远!但我们是首都来的革命青年!我们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王浩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煽动性,瞬间就引得他身后的那些知青们,群情激昂!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把我们的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在狭窄的车厢里,回荡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