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洒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室光洁的会议桌上,映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层暖意。然而,与窗外生机勃勃的景象相比,会议室内的气氛却显得格外凝重和深邃。墙上悬挂的图表清晰地显示着“江泉市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进度条:时间过半,任务超额完成。但此刻,围坐在桌前的市长秦风、常务副市长刘玉凤、常委副市长张伟以及发改、财政、人社、农业农村、民政、教育、科技等关键部门的一把手,脸上却不见丝毫轻松,反而眉头微蹙,目光聚焦在进度条背后那些更为复杂、更难以量化的深层次问题上。
“收入倍增计划”如同一艘巨轮,在经历了初期的顺风顺水、快速航行后,已然驶入了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的“深水区”。简单的总量增长目标接近实现,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挑战才刚刚凸显。如何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每一位市民?如何破解“平均数背后”的差异?如何实现从“富口袋”到“富能力”的根本性转变?这场会议,就是要为这艘航船在深水区的航行,校准罗盘,寻找新动力。
会议开始,市统计局局长李敏首先汇报了计划中期评估的详细数据。她用激光笔指点着投影幕布上的图表,声音清晰而冷静:
“秦市长,各位领导。截至上月末,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已达到计划基期的%,超额完成中期目标。分城乡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分收入组看,低收入组收入增速为%,高于平均水平。”
一连串亮眼的数据,显示着计划的显着成效。然而,李敏话锋一转,激光笔指向了另外几张图表,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数据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收入差距的‘顽固性’。”她展示出一张基尼系数和收入分组占比的趋势图,“虽然整体差距在缩小,但收入最高10%群体与最低10%群体的绝对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部分群体,如传统产业下岗再就业人员、零工经济从业者、部分老年群体、以及北部山区脱贫基础不稳的农户,其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抗风险能力弱,容易陷入‘相对贫困’。”
“其次,是‘结构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她切换到劳动力市场分析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预期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严重短缺,而大量中年低技能劳动力转型困难,存在‘就业空心化’风险。”
“第三,是收入的‘可持续性’堪忧。”她继续分析,“当前收入增长对政策性转移支付和重大项目拉动的依赖度较高。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部分中小企业受经济波动影响大,职工工资增长基础不牢。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政策红利减弱,收入增长可能失速。”
李敏的汇报,如同一盆冷水,让与会者从“总量达标”的欣慰中迅速冷静下来,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棘手、也更为本质的“硬骨头”。
李敏汇报完毕,秦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环视全场,沉声道:“李局长的数据,大家都听到了。成绩值得肯定,但问题更不容回避。计划前半程,我们主要通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政策兜底,解决了收入‘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进入后半程,核心要解决的是‘优不优’、‘公不公’、‘稳不稳’的问题。今天的会议,就是要卸下包袱,直面深水区的矛盾,明确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和具体路径。大家都畅所欲言。”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消化信息,梳理思路。
分管农业农村的副市长王建国率先发言,语气沉重:“秦市长,我最担心的是农村。虽然平均数上来了,但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差距很大。北部山区几个乡镇,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壳,留守老人多,光靠转移支付和临时性公益岗位,收入很难持续稳定。下一步,必须要在培育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上拿出硬招实招,同时要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他的发言,点出了“区域不平衡”和“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刘玉凤常务副市长紧接着发言,她的关注点更为系统:“我认为,后半程的核心,要实现‘三个转向’:一是从注重‘初次分配’的效率,转向更加注重‘二次分配’的公平和‘三次分配’的补充。 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二是从‘普惠式’的增长带动,转向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滴灌’。 要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数据库,实行分层分类帮扶。三是从‘授人以鱼’的短期救济,转向‘授人以渔’的能力提升。 重点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她的思路清晰,指向了优化分配和提升能力。
张伟副市长从产业和科技角度提出看法:“收入增长的根基在于产业竞争力。后半程,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要鼓励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增加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的要素收入。”他强调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
民政局局长则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收入倍增计划不能遗忘他们。要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
发改委主任提出了“扩中”的重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要关注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专业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高校毕业生等‘扩中’重点群体,优化营商环境,消除创业壁垒,稳定就业预期,减轻他们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帮助他们稳步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大家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对策的多样性,但也出现了些许分歧:是更侧重“公平”还是更侧重“效率”?是更依赖“政府主导”还是更依靠“市场机制”?
听完大家的讨论,秦风进行了总结梳理。他没有简单地支持某一方,而是进行了整合与提升。
“同志们,大家的意见都很有价值,说明我们都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深水区行舟,不能单靠一招一式,必须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了“优化分配”、“提升技能”、“强化保障”、“激发活力”四个关键词。
“后半程的收入倍增工作,要围绕这四大支柱展开,而且要更加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他具体部署道:
“第一,在‘优化分配’上,要体现‘提低、扩中、调高’的导向,更加精准。”秦风看向刘玉凤和财政、人社局长,“玉凤市长牵头,研究制定‘重点群体收入倍增攻坚方案’。一是建立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精准识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产业帮扶促其增收;针对无劳动能力的,稳步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基本生活。二是研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完善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三是规范资本性收入管理,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但要打击违法违规收入。四是探索‘三次分配’,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参与公益慈善。”
“第二,在‘提升技能’上,要紧扣产业需求,实现‘训有所用’。”他看向张伟和人社、教育局长,“张伟市长牵头,实施‘技能江泉’升级版。一是建立‘岗位需求清单’和‘技能培训清单’对接机制,推行‘订单式’‘嵌入式’培训。二是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企业职工等群体技能提升,推广‘职业培训券’制度。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四是完善技术工人薪酬分配和激励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
“第三,在‘强化保障’上,要筑牢网络,增强‘抗风险能力’。”他看向民政、医保、住建局长,“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压力。这既是民生底线,也是稳定收入预期的基石。”
“第四,在‘激发活力’上,要优化环境,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他看向发改委、市场监管局负责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稳定就业基本盘。鼓励创新创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秦风的部署,既有宏观方向,又有具体抓手,将不同的视角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明确了后半程的攻坚路径。
部署完毕,秦风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凝重而坚定:“同志们,收入倍增计划的后半程,是一场更艰巨的攻坚战,触及的利益关系更复杂,对治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更是我们的初心和立场。”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决不能因为困难重重就畏缩不前!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各部门要立即行动,根据今天的部署,在一周内拿出本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发改委牵头做好汇总和统筹。我们要建立更精细的监测评估机制,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关注中位数,关注极值,关注重点群体的真实感受。”
会议结束时,窗外已是夕阳西下。与会的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知道,真正的硬仗刚刚开始。收入倍增的深水区,需要更耐心的探索、更精准的发力、更坚韧的定力。
散会后,秦风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华灯初上的城市。远处,塔吊林立的工地,象征着发展的活力;近处,街巷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承载着寻常百姓家的期盼。
他知道,那些亮眼的经济数据,最终要转化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转化为每一个劳动者脸上自信的笑容,转化为社会各阶层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这条路,漫长而艰辛,但方向清晰,目标明确。
秘书杨小波轻轻推门进来,送来一份需要急批的文件。秦风接过文件,目光却依然停留在窗外:“小波,你说,我们做的这一切,老百姓最终会怎么评价?”
杨小波愣了一下,认真思考片刻,答道:“市长,只要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真正想着老百姓,踏踏实实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时间会给出最好的评价。”
秦风点了点头,转过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是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收入倍增,倍增加的是数字,更是民心。深水行舟,唯奋楫者先。这场攻坚战,我们必须打赢,也一定能打赢!”
夜色渐浓,市长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这灯光,不仅照亮了案头的工作,更照亮了江泉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前路充满挑战,但为了那万家灯火的温暖与安宁,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意义非凡。收入倍增的深化之路,注定将成为江泉发展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