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东南海疆。
汪直病逝暹罗的消息,瞬间在波诡云谲的海面上炸开了锅,激起的是炽烈沸腾的混乱与杀机。
连锁反应来得迅猛而残酷,远超常人预料。
失去了这位亦盗亦商、某种程度上维持着海上脆弱秩序的“五峰船主”的压制,其麾下本就派系林立的庞大势力顷刻间分崩离析。
野心勃勃的义子毛海峰、力图上位的亲生儿子汪滶,以及徐海旧部、各路新兴海盗头目,为了争夺汪直留下的航线、财富和话语权,迅速陷入惨烈的内斗。
内战需要资源,立威需要筹码。于是,一场以大明东南沿海富庶城镇为猎场的、更加疯狂和无序的劫掠风暴,骤然升级!
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入浙直总督衙门,旋即又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递送至北京兵部及上海知府陈恪的案头。
“报!台州府桃渚所遭百余真倭突袭,守军力战不支,城陷,军民死伤惨重,粮仓被焚!”
“报!一股不明海寇突袭泉州外海商船队,三艘福船遭劫掠焚毁,幸存者言其装备精良,似有倭刀亦有西夷火铳!”
“报!宁波府观海卫外出巡哨之快船遭围攻,一船尽没……”
“报!松江府金山卫附近村落遭洗劫,倭寇掳掠青壮、妇女数十人后乘快艇扬长而去……”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令人心惊肉跳。
倭寇海盗们似乎完全放弃了以往还需顾忌的“规矩”,行动变得更加狡诈、残忍和难以预测。
他们利用数量众多、航速快、吃水浅的“小早船”和“朱印船”,借助复杂岛屿和海岸线,如同鬼魅般忽聚忽散,避实击虚。
常钰这两年依托苏州模式练兵、精心编练的新军,确实在几次正面遭遇战中展现了强大战斗力。
一旦倭寇敢于登陆结阵,或被迫接战,新军密集的火铳攒射、严整的鸳鸯阵配合,往往能给予其沉重打击,捷报频传。
然而,问题在于,大明漫长的海岸线,根本无处不防!
新军再能战,也无法像撒豆子一样分守每一个可能的登陆点。
倭寇来去如风,劫掠如电,专挑防御薄弱处下手。
往往新军闻讯驰援赶到时,只见满目疮痍和冲天火光,敌人早已乘船远遁,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海岸广袤,水师薄弱”这八个字,如同一道致命的枷锁,在此刻被无限放大,勒得人喘不过气。
胡宗宪麾下的水师主力,需要拱卫重点港口和漕运要道,且战船性能、数量面对这种全方位、无差别的袭扰,亦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
上海浦,这座因海而兴的新生巨港,立刻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
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在市舶司衙门内外、在各家商行会馆中飞速蔓延。
“张掌柜,听说没有?永丰号那条往琉球去的船,前日在嵊泗外海连人带船都没了踪影!怕是遭了毒手了!”
“这…这如何是好!我那一船生丝和瓷器可是压了全副身家!这海路还怎么走?!”
“倭寇越来越猖獗,再这么下去,谁还敢出海?这港口的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茶楼酒肆中,商贾们交头接耳,人人面带忧色,往日里计算着利润的算盘声,如今仿佛都变成了心惊肉跳的倒计时。
数家原本计划大规模组织船队出海的豪商,已经暗中下令暂缓启航,观望风色。
港口内,虽然依旧有船只停泊,但那种万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勃勃生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持续的袭击和航线中断的威胁,正在动摇上海港繁荣的根基——对海上贸易安全的信心。
消息很快层层上报,直达知府衙门。
陈恪站在签押房那幅巨大的东南沿海舆图前,面色沉静如水,唯有指尖无意识敲击着桌面发出的轻微嗒嗒声,透露着他内心的急速思索。
阿大侍立一旁,低声道:“伯爷,市面已有恐慌之兆,几家大商号联名递了帖子,恳请府尊拿出章程,保障航道安全。再这么下去,只怕人心涣散,港区萧条…”
徐渭和李春芳也在一旁,面色凝重。
李春芳开口道:“子恒,倭患骤紧,非上海一地之事。然我港乃众矢之的,商贾汇聚,若不能迅速安定人心,恐生内乱。是否…先行文胡部堂,请调水师加强巡弋?或暂缓部分远洋航线?”
陈恪缓缓摇头,目光依旧锁定在舆图上那些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曲折的海岸线。
“寄希望于胡部堂抽调本就紧张的水师,杯水车薪。暂缓航线,更是自断经脉,示弱于人,恐慌只会加剧。”
他猛地转过身,眼神锐利而坚定:“我们不能等,更不能退。上海港的信誉,必须立得住!”
次日,市舶司衙门外告示牌前,人头攒动。
一份盖着靖海伯兼上海知府大印的安民告示,被郑重贴出。
告示言辞铿锵,条理清晰:
首先,坦然承认近期海匪猖獗,航线风险增加,此为东南共患,非上海独困。
其次,郑重承诺,上海港区本身,固若金汤!
新编练之岸防营、巡检司及新下水之战舰,足以确保港内所有船只、仓栈、商号及人员财产绝对安全!
凡在上海浦界内之产业,皆受朝廷王法及靖海伯麾下将士保护,宵小绝不敢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宣布启动“官护航海”计划!由上海府出面,组织大型武装商船队,定期往来于主要贸易航。每支船队,皆由靖海伯麾下精锐水师战船护航,配备新式火炮火铳,由经验丰富之将领统率,以确保船队安全,畅通航线!
告示末尾强调:此乃官府职责,旨在提振信心,维护贸易畅通。愿随官船队同行之商船,需提前报备,依章缴纳护航费用,概不强迫。
此告示一出,如同给惶惶人心注入一剂强心针!
“官军护航?伯爷亲自派战船保护?”
“太好了!有伯爷的兵船跟着,看哪个不开眼的敢来触霉头!”
“虽然要交些护航费,但总比血本无归强!这银子,花得值!”
“靖海伯果然有担当!我就说嘛,留在上海准没错!”
恐慌情绪迅速被压制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组织、有依靠的踏实感。
商贾们纷纷涌向市舶司衙门,咨询、登记、缴纳费用,准备加入下一次的官方护航船队。
陈恪此举,高明至极。
既展现了官府的担当和能力,安抚了人心,避免了萧条;又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一种“服务”,甚至能小有盈余;更借此机会,进一步强化了对海上贸易航线的实际控制力和影响力。
然而,纵然陈恪神机妙算,能够预料到汪直之死会引发混乱,能够迅速做出“官护航海”的决断来稳定局面……
他也绝不可能算到,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会完全偏离所有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