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大会通过改制方案后的第三天。春雷厂新挂牌的“董事会秘书办公室”内灯火通明,彻夜未熄。林青青带领着临时抽调的精干文秘团队,完成了最后一遍《春雷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完成报告》的校对与装订。厚达数百页的纸质报告,散发着油墨特有的气味,被小心翼翼地装入特制的硬质档案盒。与之配套的,还有一张存储着所有电子版材料的3.5英寸软盘,安静地躺在盒内一角。
清晨,罗燕亲自带队,乘坐最早的航班飞往深圳。她怀抱着那份沉甸甸的档案盒,如同抱着春雷通向未来的钥匙。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略显嘈杂的“二板企业服务窗口”前,罗燕深吸一口气,郑重地将档案盒递交给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熟练地检查了清单,在登记簿上快速记录,抬头说了一句:“春雷通信?嗯,材料齐了。你们动作挺快,是本月第二家完成备案的。” 这句话平淡无奇,却让罗燕悬着的心终于落定,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当天下午,一份盖着深交所业务专用章的传真确认函,发回了春雷厂董秘室。林青青拿起传真,快步走向李向东的办公室。李向东展开纸张,目光落在最关键的一行字上:
“经审核备案,春雷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纳入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板市场上市企业培育名单。”
窗外阳光正好,落在这行字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深交所官网在当日晚间更新了简讯。在并不起眼的“企业培育动态”栏目里,一条简短的消息悄然发布:“春雷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纳入本所第二板市场重点培育企业名单。” 这条看似平淡的公告,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
嗅觉敏锐的财经媒体迅速跟进。次日出版的《证券时报》在显着位置刊发头条报道,标题颇为引人注目:“一所小厂的逆袭:春雷通信踏上股市之门”。文章简要回顾了春雷厂的技术背景和改制历程,并着重指出其作为新兴通讯器件供应商的潜力,以及纳入深交所二板培育名单的意义。一时间,“春雷通信”这个名字开始在资本圈内小范围流传。
林青青拿着报纸走进李向东办公室,带着调侃的笑意:“李总,上报了。感觉如何?”李向东放下手中的文件,目光扫过报纸标题,神情平静:“感觉?感觉是,刚拿到了一张入场券。接下来,还得站上更大的台,面对更多聚光灯下的审视。”话音刚落,罗燕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李董,林秘,刚接到消息,今天上午已经有三家投资机构主动打来电话,咨询我们的业务模型细节和初步的估值依据了!”
资本市场的目光,第一次真正聚焦在了这个曾经的国营小厂身上。
一周后,春雷通信临时布置的“投资者关系会议室”内。李向东坐在长桌一端,面前摆放着专业的电话会议设备,西装笔挺,领带一丝不苟。这是他首次以“春雷通信投资者关系经理(IR manager)”的身份正式亮相。林青青和罗燕分坐两侧,神情专注。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Li xiangdong, 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r of Spring thunder munications...” 李向东用清晰、沉稳的英文开场,向电话另一端来自香港、深圳、上海等地多家投资机构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问好,并简要介绍了公司最新进展。他的英文带着明显的中国口音,但用词准确,表达流畅。
进入问答环节,气氛陡然紧张。分析师们的问题直指核心:
“李先生,贵公司宣称的射频模块成本优势及盈利模型,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应对潜在的价格战?”
“关于核心技术,特别是RF模块的核心设计,能否确认不存在任何潜在的专利纠纷或授权风险?”
“对于未来12-18个月的营收指引,你们的信心主要来自哪些具体订单或市场趋势?”
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李向东凝神倾听,时而快速翻阅手边的资料,时而与身旁的林青青交换一个眼神。他逐一回应,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具体的数据、技术参数和市场分析来支撑观点,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技术出身的务实和沉稳。当被问及专利问题时,他甚至准确引用了几个已申请专利的编号和核心保护点。
林青青在场下望着他侃侃而谈、从容应对的身影,眼神中带着欣赏和一丝骄傲,低声对罗燕说:“真能说。” 罗燕则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问题和回答要点,闻言抬头,嘴角微扬,用更小的声音回应:“是能说,而且这‘口条’(指表达),比咱们那本厚厚的招股说明书草稿还精准到位,句句砸在点上。”
这场持续了近一小时的电话会议,成了春雷通信在资本市场的第一次“发声”。虽然听众有限,却成功地传递了关键信息,初步建立了专业、透明的形象。
电话会议结束后的几天内,反馈开始陆续传来。罗燕的办公桌上,多了几份来自参与会议券商的初步分析简报或内部沟通纪要的传真件。
她快速整理着要点:
· “初步认可其细分领域技术积累,成本控制能力是亮点...”
· “盈利模型逻辑清晰,但需后续量产数据验证...”
· “当前估值可参考A股通讯设备板块中位数水平,考虑到其成长性和技术独特性,风险敞口相对可控...”
· “专利布局初步完善,但需持续关注核心技术的护城河深度...”
罗燕将整理好的摘要递给李向东,分析道:“反馈算是中性偏积极。关键点都抓到了,疑虑也集中在验证上。李董,只要我们能按计划,再顺利打出两轮试产数据,证明良品率和成本控制达标,市场信心会更足,估值就能真正抬起来。”
李向东翻看着这些来自专业机构的初步“评语”,目光落在桌角那个迅速增厚的、贴着“投资者沟通记录”标签的档案夹上。他轻轻抚过文件夹的脊背,仿佛在掂量它的分量,声音低沉却透着坚定:“这些沟通,这些反馈,就是我们在Ipo路上,一份份交出去的‘投名状’。要让市场真正相信我们,路还长。”
深夜,喧嚣的厂区终于安静下来。李向东独自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桌上摊开着的正是那份深交所“重点培育企业名单”的复印件,春雷通信的名字赫然在列。
窗外的世界并未沉睡。远处,为扩建新生产线而立的巨大塔吊上,警示灯有规律地闪烁着红光,划破夜幕。更远处,新研发大楼的工地传来沉闷而有力的打桩声,“咚…咚…咚…”,一声声,仿佛大地的心跳,也敲击在李向东的心上。
他拿起一支笔,抽过一张黄色便签纸。灯光下,他沉思片刻,然后郑重地写下一行字:
“下一步:招股说明书框架草拟”。
写完,他将便签纸轻轻压在深交所通知单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灯火与黑暗交织、机器轰鸣的厂区。那持续不断的打桩声,此刻在他耳中,仿佛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施工噪音。
他凝视着黑暗中塔吊闪烁的红点,如同注视着未来的航标,轻声自语,带着一种开创者的豪情与凝重:
“听见了吗?这敲下去的…不只是新厂房的地基。”
“这是在敲打…一个即将被重塑的行业格局。”
镜头缓缓拉远,定格在李向东坐在灯下的剪影,与窗外工地的灯光、塔吊的轮廓融为一体。深交所的通知单和那张写着未来计划的黄色便签,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资本世界的大门,已然为春雷开启了一条缝隙,而门后的道路,正等着他们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