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朝廷多次确认后,越来越多的人确信这是真实的政策。
消息传来,尤其对读书人而言,内心激动难耐。
无数人多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争取被举荐的机会,施展抱负。
大多数人都找不到进入仕途的途径,但如今的科举制度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可以光明正大地走上仕途,一鸣惊人。
尽管尚未正式实施,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四国的百姓对此半信半疑,难以置信会有这样的好事。
然而,这让他们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大家都在等待消息确认,真假立判。
此刻,炎黄学宫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咸阳城繁华热闹,行人络绎不绝,既有本地人,也有来自四国的人。
有人游历,有人经商,更多的人则是想了解秦国科举的真实性。
临近中午,两位气质非凡的青年漫步街头,他们是韩非和嬴天帝。
韩非听说了科举之事,深感遗憾当初未能参与,于是拉着嬴天帝一同探查秦国的独特之处,并向他请教科举详情。
韩非四处观察,这是他来到秦国后首次外出,心中充满好奇。
他想知道这个从贫瘠之地崛起的大国有何特别。
一圈游览后,韩非感慨良多。
咸阳城最显着的特点有二:一是纪律性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各司其职,秩序井然;二是充满活力,人们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并为此努力。
想到自己的国家,韩非感到苦涩,那里的民众脸上写满绝望,对国家缺乏信任。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失策。
一个国家若想繁荣强盛,最关键的是赢得民众的认可。
只有当社会底层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他们才会真心守护自己的国家。
韩非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国家正逐渐接近他心中的理想国度。
而这正是他未来将努力的方向!
寒冬已至,街道上寒风呼啸,然而人们脸上却充满笑意,那笑容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炎黄学宫的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所需物品也基本筹备齐全,只待处理好一些细节,便可正式开课招生。
韩非问:“殿下,炎黄学宫不分国界,您就不担心别国的人混进来吗?”
“担心?”
嬴天帝轻笑一声,“能进来是他们的能力,但进来后想离开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们国家无法提供的,我们秦国可以给予。
您认为他们会怎么选择?四国的百姓又会作何决定?”
嬴天帝已有规划,待处理完剩余事务后,便开始首次招生。
按照计划,炎黄学宫的影响力最终将覆盖七国及更广范围,但目前刚起步,影响有限,只能循序渐进。
一旦影响力扩展开来,诸多问题自会解决。
因此,首次招生主要面向秦国境内,若其他国家的人远道而来,学宫也会接纳。
此前已与嬴政商定,近日朝廷将派使者到秦国各地发布招生公告,由地方官员协助宣传,确保全国百姓尽快得知此消息。
朝廷的力量显然非个人所能比拟。
即便凭借自身努力也可达到类似推广效果,但能让他人代劳的事,嬴天帝绝不会亲自动手。
况且让嬴政负责,效果会更佳。
为激发百姓热情,嬴天帝还让嬴政描绘了一幅美好愿景作为号召。
从炎黄学宫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人,有机会在地方或都城任职,无论是否为秦国人。
只要通过学宫的考核并顺利毕业,便拥有了无限可能。
若放在后世,这就好比从特定学校毕业后有很大几率成为公务员。
然而,在嬴政看来,这只是空头支票,最终能否实现仍取决于他和秦国的决定。
如今的人不了解其中的玄机,对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这一承诺极具吸引力,在没有科举制度的时代,普通人想做官只有两条路:要么靠世袭,要么依赖他人推荐。
或许你运气好,被君王赏识。
但这两条路对普通人意义不大,因此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卒”
的局面。
即使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平民出人头地的机会依然有限,只能靠参军杀敌逐步晋升。
并非人人具备出色的武艺与军事才能,每个人天赋不同,所学各异,因此不少人才被埋没。
可以预见,招生之日到来时,秦国必将热闹非凡,成千上万的人将从各地赶来求学。
然而,嬴政并不打算一次性招收太多人。
首先,炎黄学院尚处于试行阶段,采取精英化策略。
若来一个收一个,不仅工作量巨大,场地也不够用。
纨绔子弟肯定不予录取,入学至少需满足两个条件:
一,求学者态度必须端正,这里不是有钱人游乐场或贵族镀金之地。
你既然来求学,最基本的态度要有吧,若只是混日子,连门都不会让你进。
第二,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地痞无赖以及大字不识的人应被排除在外。
毕竟这里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而非教授基本读写之处。
要走精英路线,必然要求更加严格。
例如那些不识字的人,可以先学会识字再加入。
秦国已开始实施这一计划,各地正逐步安排儒生教授文字。
炎黄学宫当前师资力量充足,但能接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因筹备时间仅有一个多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道家、阴阳家、儒家和公输家贡献较多人才,且大多具有真才实学,而其他门派虽有参与,但在专业性上稍逊,只能辅助完成基础教育。
对此,嬴天帝并未感到困扰,师资短缺源于许多人对炎黄学宫信心不足。
招生时会发布招募教师的公告,学宫全面运作后,诸子百家的人才自会陆续加入。
这是一个成为当代显学的良机,没有哪个门派愿意错过。
此次招生只是试探,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届学生人数暂定为千人,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如阴阳家、道家、机关术等。
平日需强制学习秦国的小篆,这是统一标准。
嬴天帝理想的招收对象是孩童,因其尚未定型,塑造性强,可确保毕业后忠于秦国。
而成人变数太大,也更复杂。
这仅是短期策略,待学宫壮大后,学生将以孩童为主。
学宫设有多项规定,教学能力强者可获得更多招生机会,反之则减少。
此外,还设有留级制,成绩不合格者将被留级或开除。
要做到层层把关,才能确保炎黄学宫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有用之才。
赢天帝对炎黄学宫寄予厚望,为此制定了严密的规划,不仅学生有严格的要求,教师也同样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
学生每年都有升学考试,教师也有一套对应的考核体系,最终成绩会影响教师评级,而评级结果直接关系到所属门派的排名与奖励分配。
相较而言,学生们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炎黄学宫秉持公平原则,无论出身如何,都一视同仁,不存在特殊待遇。
每位入学者在学宫学习五年,期间每年会有一次升级考核,通过者可升至更高一级学习。
若连续五年的考核均达标,则有机会参加毕业考核。
只有通过毕业考核,才能正式出师,成为炎黄学宫的毕业生。
为区分各类人才,赢天帝会对每位毕业生进行等级评定。
毕业学生将获得毕业证书及荣誉徽章,徽章等级反映其在毕业考核中的表现。
徽章共分四种:青铜徽章代表合格,白银徽章表示优秀,黄金徽章意味着卓越;而最特别的金镶玉徽章仅设十枚,需成绩优异且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方可获得。
青铜徽章象征普通合格,白银徽章代表优秀,黄金徽章对应顶尖人才,而金镶玉徽章则是万里挑一的杰出人才,例如韩非、韩信或萧何这样的级别。
持有白银徽章或黄金徽章的毕业生还将具备晋升为教师的资格。
当然,这仅是其中一种选择。
每位学生都有自主决定未来的权利,学宫虽会给予推荐,但绝不会 ** 。
获得两种徽章的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秦国为官、留在学宫任教,也可以游历江湖或加入诸子百家之一。
这些都取决于个人意愿。
而持有金镶玉徽章者将受到嬴政和赢天帝的接见,受邀入朝为官,但这同样基于个人意愿,只是表示对他们能力的认可。
即便不入朝为官,也能享有秦国贵族的待遇。
为了确保炎黄学宫的地位与凝聚力,赢天帝制定了三条宫规:一是从学宫走出的人可自由选择道路,但不得沦为丧尽天良之人;二是在条件允许下,学宫学子应互相帮助,不得见死不救或自相残害;三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炎黄学宫为敌。
违反上述任一条款,都将被开除学籍,并面临整个学宫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