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仍然是11世纪里最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那么在那个九百多年前大宋,问题到底出在哪?王安石到底该怎么变法才能成功呢?
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深刻了,请允许我谦恭地把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家们都请出来,和王安石先生开个茶话会,一起讨论一下,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启发。
今天到场的有名臣商鞅、张居正,还有一个亲自操刀变法的雍正皇帝,咱们就先请改革家的先师商鞅先生讲讲搞改革的感言,请大家鼓掌。
一脸肃穆的商鞅清了清嗓子:“刚刚开会之前啊,我们就在一起讨论了王安石的变法,一致认为,失败的原因就两个字——‘监督’。
制度是好的,一腔热忱的王安石初衷也是好的,但是一场缺少监督的变法就是镜花水月。不要指望官员都心怀天下、清心寡欲,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你王安石’。人性是贪婪的,为了丁点大的个人利益,他们就会偷偷在你的国家机器上左挖一个螺丝、右卸一个轴承,一点点地掏空所有零件,最终会让这台巨大的机器停工运转。
以我的经验看来,要想做好监督,首先得有——‘人手’!你一定要寻找到一个自觉帮你监督的利益集团。
想当年,我变法时面临的形势那是非常之严峻,一方面是秦国的贵族占据了大量的爵位和土地,导致底层人民失去了上升的空间和动力,一方面是百姓户籍的七零八落,政府向他们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经常连人影子都找不到。
指望单枪匹马去挑战整个世界是不行的,那我就要想办法把群众和朝廷做好利益绑定,把资源从大贵族大地主手里拿回来。
我分了三步,实现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第一步是开放阡陌,鼓励种田。谁要是种田种得好,谁就能获得免税免徭役的资格、甚至能获得爵位。
一时间全国都掀起了种地的浪潮,为了申报种地数量和产量,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老实填报了自己的户籍人口,从而让政府彻底控制住了他们。
第二步就是军功授爵,打破阶层固化。建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让人才充分流动起来,让寒门也可以出贵子,给予每一个人充分的人生逆袭机会。
我告诉士兵:想改变命运,想加官晋爵,想光耀家族,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一条——打仗,多砍敌人的头。在秦国军队中,敌军的人头就是硬通货,人头可以抵罪,人头可以抵徭役,人头可以换爵位,爵位就是‘身份+利益+权力’的综合载体。
十年后,当凭借军功、缴粮上台的新贵族站上了政治舞台,并且和霸占大量国家资源的老贵族产生了矛盾,要从老贵族手里抢夺更多的利益的时候,我知道,那股支持变法的监督势力终于培育成了,我有‘人手’可用了。
于是在朝堂上,我宣布了变法的第三步,废除老贵族所有的特权,将他们占有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把他们和新贵族平等对待。以前,老贵族们都对变法无动于衷,以为不关自己事情,直到此时他们才明白,变法最后开刀的就是他们。
以往趾高气扬的老贵族们接二连三来到我的府邸,低三下四恳求高抬贵手,哼,我要的是他们的臣服吗,不是,是整个老派贵族势力的土崩瓦解,暴力之下,大多数人选择了顺从,极少数敢于叫板的,立马被朝廷打得灰飞烟灭——在此期间,新贵族成了我最忠实的监督工具,他们眼睛死死地盯住了老贵族,让这些人没有机会去瞒报土地和资产;就这样,大量的资源被拿了回来,用于重新去分配。
至此,整个秦国、全体秦国人都成了秦王的工具。我告诉秦王,要想踏踏实实坐稳王位,要想征服天下,就必须狠狠地压死国民,用严刑峻法慑服他们,用愚民政策控制他们,用繁重的赋税让他们困苦。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全国百姓都活在烂泥窝里,淹不死也爬不起,他们要想努力地活下去,就只能踏踏实实跟着秦王走,跟着在战争中玩命。
这就是我的变法,充满了欺诈、胁迫与暴力,过程不是很美,但是它成功了。”
哎呀呀,好!商君说得太棒了,感谢商君的分享,现在请王安石发表一下听后感吧。
王安石叹了口气:“听了商君的话,我觉得变法就是一场战争,就得把自己阵营里的人搞得尽可能多多的,把对方阵营里的人尽量搞得少少的。自己是个小白,很多事情一开始就错了。
在整场熙宁变法中,一直是条例司在自说自话、独自应战。我们明明是在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不光始终没有得到来自基层的响应,居然还有群众经常来上访反对变法,到最后搞得民不聊生,负担还压在了百姓身上。
如果让我重来,我会用科举多多选拔底层士大夫,会多多选拔军事新贵,也会用考成法多多提拔中下级官员,以培养出我的一支监督官员的队伍。
另外,我会用免役法多为农民争取佣金,也会在改革中多分割大地主的土地流转给无田户,以此广泛发动起群众的力量,实现变法过程中的群众监督。”
嗯嗯,王相公,你刚刚的总结真的很好,已经领悟出来了改革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就是要统一战线争取人手搞监督的至理,而这也恰恰是你所主持的那场变法的软肋。
下面,再请明朝的大宰相张居正先生发言。
张居正跷着二郎腿微微一笑:“我们的改革在王相公后面,所以我也是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
在我看来,要想做好监督,你得要——‘简单’,有便于去监督执行的法令。
如果啥都想改,什么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方方面面一大堆,那就会让执行过程变得非常烦琐,监督上也会变得非常困难,下面趁乱打劫的人就多,你本来想去造福百姓的改革,到了最后就成了祸害老百姓。
我变法的前夕,明朝面临着政治腐败、税赋混乱、财政破产和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为此,我简单明了地实施了三点改革,第一是重新丈量全国土地、计亩征银,相当于宋朝的方田均税法,这样就让大地主大官僚缴纳了更多的税赋。
第二就是推行一条鞭法,以银代税、以银代役,让官员克扣贪污的腐败无处遁形,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第三是实施深入细致的考成法,以此监督敦促官员提高办事效率。
这三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政策实施的闭环。”
王安石若有所思:“是的,我的变法太多了,多到了让人无法监督执行的地步。如果有机会重来,我只会选择其中可行性较高的部分施行,比如先选择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这三个就很好,等十几二十年后出现效果了,再考虑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
还有,张相公你的考成法很好,给了我不少关于巡视和监督方面的改革灵感。谢谢,受教了。”
王安石先生的思考很棒,毕竟人力、精力有限,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啊。现在,让我们再请最后一位变法的雍正皇帝讲话。
雍正正襟危坐,冷峻的脸上流露出些许不屑:“你们宋朝的手段太软了,贪官污吏不杀、忤逆犯上不杀、阻挠变法的居然也不杀。
这样的话,就一定有人会搞政治投机,会不惜被贬官、罢官也要反对变法,因为这样就能攀附上旧党的大官,就一定能卷土重来。你们宋朝当时孙觉、李察、刘挚等被贬走的120多人,不都后来在司马光恢复旧法时又被重新重用了吗。
因此,在我看来,要想做好监督,你得要能——‘震慑’,让人对监督行为和监督结果都望而生畏,让想反对变法的人都给我闭嘴。
我们清朝当时的情况是,土地主要集中在富人手中,以往按照人头征收丁税使得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力负担,普遍出现‘或逃或欠’的情况,为此我直接用一招就破了局,那就是摊丁入亩,改人头税为土地税,一下子就把富人的钱给挤出来了。
而我减小变法阻力的办法就一个,那就是一个字‘杀’,再不服那就抄家灭族。我是出了名的抄家皇帝,但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慑服。”
王安石貌似被惊呆住了,半晌才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宋确实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你也给我了我一些启发,变法中我应该更强硬一点。”
诸位成功的改革家们,你们都根据当时的现实环境拿出了最适宜的变法方案,顶住压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改革不易,向您们致敬。
而历史上其他的改革家也都以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超越时代的思维高度,看到了所处时代的弊端,拿出了能济世救国的良方,可惜大多数都失败了,只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孤独落寞的身影。除掉反对派的因素,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过于自信、过于急切、过于理想化,结果就是“连有效监督都做不到”,这也就是改革大师富弼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成功的改革,都是在有效监督下一点点试探性前进的改革,像是一场在沼泽地里摸索前行的探险之旅。成功的改革家,也都不会奢求一次性的就把世界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而是一点点的感受现实的特点,一次次的试探各方的态度,政策也是一个个的慢慢来,在缜密的监督下平心静气地做一个成一个,在座的商鞅、张居正、雍正变法,还有国外雅典的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莫不是这样。
设计得再天花乱坠的改革,一旦脱离监督,就谈不上是一场好的改革。
王安石先生,我想说,其实您也不用太难过,熙宁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王安石思想”绝对可以用天才来形容,只不过您早生了九百年。整个古代都没有工业化时代的信息快速直达,就没有办法实现全线的监督,就会有人钻青苗法的信贷漏洞;没有信息化的价格指数,那么市易法就失去了衡量买卖的监督标准。
您的很多项变法,在改革伊始就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
在几百年后,天才的“熙宁变法”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得到了成功实践。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农产品大量过剩、价格暴跌,造成了工人大面积失业,整个国家一片萧条。
为了应对困境,美国推行了着名的罗斯福新政,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华莱士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商品信贷公司和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一方面实施非常低息的农业贷款,把农民拉出了破产深渊的边缘,一方面政府出面收购过剩的农产品,免费分发给城市人民,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民生存问题,还稳定了粮食价格。这样的新政,奠定了解决大萧条的市场基础。
在美国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门口,失业的人们排着长队领取食物和生活用品,脸上的愁容慢慢舒展。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实施,让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些政策似曾相识?没错,它来自王安石变法的设想,华莱士对此直言不讳。王安石变法的资料在19世纪末由传教士传到美国,引起了高度关注,华莱士研究之后深受启发,他表示新政农贷法正是脱胎于王安石的青苗法。
王安石先生,您绝对想不到,您的变法新政在900年后解救了饥饿的美国人民。这场变法超越时空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来自宋朝士大夫的改革设想,最终成为全人类的文明遗产。
好,讨论结束了,谢谢各位的分享和感悟。谢谢,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