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天下局势犹如一团乱麻,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战火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蔓延。此时,徐州城正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曹操亲率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将徐州城紧紧围困,那密密麻麻的营帐,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徐州城裹得严严实实。
徐州城内,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爆炸的火药桶。百姓们个个面露惊恐之色,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大哭,大人们则忧心忡忡地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局势。州牧陶谦更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府中来回踱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嘴里还喃喃自语:“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啊!”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一人挺身而出,此人便是糜竺。他乃是东海朐(今淮安)人,家中富可敌国,光是庄户僮仆就多达一万余人。糜竺不仅家财万贯,而且为人正直善良,乐善好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大善人。
说起糜竺的善举,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那一日,他前往洛阳做生意归来,骑着高头大马,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出现在他的面前,只见那女子身姿婀娜,面容姣好,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焦急。
女子盈盈下拜,轻声说道:“这位公子,小女子赶路至此,实在是疲惫不堪,能否搭您的车走上一段?”糜竺一听,二话不说,立刻翻身下马,恭恭敬敬地将缰绳交到女子手中,然后自己则步行跟在车后。
一路上,女子与糜竺交谈起来,对他的善良和礼貌十分赞赏。当走到一处僻静之地时,女子突然停下,一脸严肃地对糜竺说道:“公子,实不相瞒,我乃是南方火德星君,奉了上帝之命,要去烧毁你家。但见公子如此有礼,我便偷偷告知于你。”
糜竺一听,犹如五雷轰顶,双腿一软,差点跌坐在地上。他赶紧跪地磕头,苦苦哀求道:“星君大人,求求您手下留情啊,我上有老下有小,这一家老小可都指望这家业过日子啊!”火德星君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这是天命,我也无法更改。不过,你可速速回家,将财物搬出来。”
糜竺不敢有丝毫耽搁,撒开腿就往家跑。等他把家中的财物刚刚搬出来,只见一道火光冲天而起,他家的房屋瞬间被大火吞噬。从那以后,糜竺更加坚定了扶危济困的决心,时常救济那些贫苦的百姓。后来,他被陶谦聘请为别驾从事,成为了陶谦的得力助手。
此时,陶谦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急忙向糜竺问道:“如今徐州被曹操围困,你可有什么办法解此危局?”糜竺略作沉思,然后一拍大腿,说道:“大人不必忧虑,我愿亲自前往北海郡,向孔融求救。再派一人前往青州,向田楷求救。只要这两路大军前来夹击曹操,曹操必定会退兵!”
陶谦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连忙说道:“此计甚妙!”于是,他立刻写了两封求救信。可是,派谁去青州求救呢?正当陶谦发愁之际,广陵的谋士陈登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大人,我愿前往青州!”陶谦大喜,说道:“有你前往,我便放心了。”于是,陈登前往青州,糜竺则快马加鞭赶往北海。而陶谦则带着城中的将士和百姓,日夜坚守城池,焦急地等待着救兵的到来。
曹操这边,也没有急于攻城。他深知徐州城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于是下令在徐州城四周筑起高高的城墙,将徐州城彻底孤立起来,打算把城中的军民活活困死。
镜头转到北海郡,这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孔融,字文举,乃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自幼聪慧过人,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儿童。十岁那年,他听闻河南尹李膺声名远扬,便心生前往拜见之意。李膺为人高傲,一般人根本见不到他,除非是当世的超级大贤或者是世交子弟。孔融来到李膺府门前,对门卫说道:“我是李相通家子孙!”门卫见他小小年纪,却如此自信,便半信半疑地将他放了进去。
李膺见到孔融,心中十分诧异,问道:“你祖宗和我祖宗有何关系?”孔融不慌不忙,小嘴像机关枪一样说道:“我家老祖宗孔子和你家老祖宗李老君,皆是道德楷模,他们相互为师,结为好友,所以我和你也算世世代代的世交!”李膺听了,当场惊呆了,心中对这个小孩子刮目相看。
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炜来了。李膺便将孔融的事情告诉了他,还称赞孔融是个奇才。陈炜却不以为然,嘴贱地说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行。”孔融听了,立马回怼道:“照您这么说,您小时候肯定不咋灵光!”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纷纷称赞孔融机智过人,日后必成大器。
后来,孔融果然成为了中郎将,又被任命为北海太守。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整天在家里大摆宴席,招待各方宾客。他常常感慨道:“我就盼着家里天天高朋满座,酒杯里永远有酒!”在北海郡任职的六年里,孔融广施仁政,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这一天,孔融正和宾客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曹操为父报仇起兵的事情。突然,手下急匆匆地跑进来报告说:“太守大人,徐州的糜竺求见!”孔融一听,连忙说道:“快请进来!”糜竺走进大厅,行了一个大礼。孔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笑着问道:“老伙计,你这大老远跑来,肯定有要事相商吧?”
糜竺连忙从怀中掏出陶谦的信,递给孔融,然后将徐州被围的惨状详细地说了一遍。孔融听了,一拍桌子,气愤地说道:“我和陶恭祖乃是生死之交,如今他有难,我岂能坐视不管!不过,我与曹操也并无深仇大恨,关系还算不错。我先派人送封信劝他和解,若他不听,咱们再起兵相助。”
糜竺听了,连忙摇头说道:“太守大人,曹操那家伙仗着自己兵多将广,根本不讲道理,您这封信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啊!”孔融沉思片刻,说道:“不管怎样,先试试再说。”于是,他一边派人点兵,一边派人送信给曹操。
就在孔融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有人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报告:“不好啦!太守大人,黄巾贼管亥带着十多万人马杀过来啦!”孔融一听,顿时慌了神,脸色变得煞白。他赶紧点起本部人马,匆匆出城迎战。
来到城外,只见管亥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披黑色战袍,手持大刀,威风凛凛地站在阵前。他身后是密密麻麻的黄巾军,犹如一片黑色的海洋。
管亥大声喊道:“听说你们这儿粮食多,借我一万石,我立马退兵!不然,城破之后,一个不留!”孔融气得浑身发抖,大声喝道:“我乃大汉的官员,守着大汉的城池,岂会把粮食借给你们这些反贼!”管亥一听,顿时怒目圆睁,大吼一声:“好你个孔融,敬酒不吃吃罚酒,看刀!”说罢,他挥舞着大刀,如旋风般冲了过来。
孔融背后的猛将宗宝见状,挺枪跃马,迎了上去。两人你来我往,大战了几个回合。然而,宗宝终究不是管亥的对手,一个疏忽,被管亥一刀砍中肩膀,惨叫一声,跌落下马。黄巾军见状,呐喊着冲了过来。孔融的军队顿时乱成一团,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管亥指挥着黄巾军将北海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孔融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敌军,心中焦急万分。他不停地搓着手,嘴里念叨着:“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啊!”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看见城外有一个人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手持长枪,犹如一道白色的闪电般冲进了敌阵。只见他左冲右突,枪锋所到之处,黄巾军纷纷倒地。他就像一头猛虎闯入了羊群,势不可挡。
那人一路杀到城下,大声喊道:“快开门!快开门!”孔融在城墙上看得目瞪口呆,他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心中十分犹豫,不敢轻易开门。这时,贼军的将领追了过来,那人转身大喝一声,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瞬间刺倒了十几个贼军。孔融见此人如此勇猛,这才赶紧让人打开城门,将他迎了进来。
那人下马后,扔掉长枪,快步跑到城墙上,拜见孔融。孔融仔细打量着他,只见此人身高七尺五寸,留着一脸帅气的胡须,身材魁梧挺拔,犹如一座小山。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毅和果敢,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孔融连忙问道:“壮士何人?为何前来相助?”那人抱拳行礼,说道:“太守大人,我妈多亏您照顾。我昨晚从辽东回家探亲,听到打仗的动静,知道贼军围城。我妈说:‘咱受了孔融大人这么多恩惠,你现在不去帮忙,像话吗?’所以我单枪匹马就来了。
我叫太史慈,字子义,乃是东莱黄县人!”孔融一听,大喜过望,说道:“原来你就是太史慈,我早听说你是个大英雄!”原来,之前太史慈的老妈住在离城二十里的都昌,孔融经常派人给她送米送布,照顾得十分周到。所以老太太才让儿子来报恩。
孔融连忙命人摆上酒席,热情地招待太史慈。席间,太史慈拍着胸脯说道:“太守大人,这么围着城也不是办法,给我一千精兵,我出城把贼军打跑!”
孔融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说道:“兄弟你虽然勇猛无比,但敌人太多,出去太危险了。”太史慈急得直跺脚,说道:“我妈让我来帮忙,要是解不了围,我哪有脸见她啊!让我去拼一把!”孔融沉思片刻,说道:“离这儿不远有个刘玄德,乃是当世英雄。要是能把他请来,咱们里应外合,这围就解了。”太史慈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说道:“好!您写封信,我这就去!”
于是,孔融赶紧写了一封信,交给太史慈。太史慈穿上一身崭新的盔甲,跨上战马,腰上别着两张弓,手里拿着铁枪,吃饱喝足后,便准备出发。城门缓缓打开,太史慈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刚到城壕边,几百个贼军骑兵就围了上来。太史慈大喝一声,手中长枪舞动如飞,三十多个贼军瞬间落马。剩下的贼军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跑。
管亥听说有人突围,猜到是去求救的,赶紧派几百骑兵追了上去。太史慈被八面围住,但他毫不畏惧,镇定自若。他拿起弓箭,对着四面八方就是一顿猛射,箭无虚发,射死了好几百人。贼军一看这架势,都吓得屁滚尿流,纷纷撤退。太史慈趁机拍马狂奔,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欲知后事如何演义,且看下章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