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
应国公府
李恪当初受封为益州大都督,圣旨上写明督益州、蜀州、彭州、汉州、绵州、梓州、遂州、利州、巴州等十二州军事,但除非流民流寇外敌入侵等事件,有了临时军事调度,但平日里不得干涉各州政务。
因此,尽管益州与利州相距不远,两州之间却鲜有往来。
此时,利州刺史武士彟正坐在府内,眉头紧锁。
益州近日要举办一场养猪大赛,消息已通过邀请函传到了周边各州。邀请函中写明,各州可自行组织百姓参赛,但路途运输、安全及住宿等事宜需由各州自行负责。
末尾还特别注明:各州可视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参与。
武士彟出身商贾,曾是李渊的旧臣与心腹。然而,到了贞观朝,他与李世民一系的官员往来不多。
但自武德四年起,他便出任利州刺史,至今已十年有余。这十年来,他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宣扬礼教,使得利州百姓的日子在大唐各州中算是过得不错的。
数年前,李渊曾有意将他调往长安,但李世民登基后,这条路便断了。武士彟心中清楚,利州刺史或许已是自己仕途的终点。
长安如今是李世民及其亲信的天下,自己即便去了,又能有何作为?倒不如安心在利州过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蜀王李恪的邀请却让他有些烦恼。毕竟,李恪是皇子,虽无权干涉各州政务,但毕竟是封地之主,自己若完全无视,似乎也不妥。
正当他皱眉思索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嘻嘻,阿耶可是在为是否参加益州的养猪大赛烦恼?”
武士彟抬头一看,正是自己的三女儿武媚。她今年七岁,平日里乖巧伶俐,深得他的喜爱。
“哦?三娘,你也知道益州要办养猪大赛了?”武士彟有些惊讶,不知这小女儿是从何处得知此事的。
“当然知道啦!”武媚笑嘻嘻地说道,“益州来的商人们都拿着《益州快讯》第二期,到处发给百姓呢!虽然百姓们大多不识字,我还给他们解说了一番。”
“什么?《益州快讯》竟然直接发到利州百姓手中了?”武士彟眉头一皱,心中疑惑。
“你可有这一期的报纸?”武士彟急切地问道。
“当然有啦!”武媚从身后拿出一份报纸,递给父亲。
武士彟接过报纸,迅速浏览了一遍。果然,这份《益州快讯》不仅刊登了益州官府的邸报,还将养猪大赛的细节描述得更加详尽。
比如,各州运输猪仔到益州的费用、参赛百姓(按照一猪不超过两人)的住宿和饮食费用,均由益州承担。此外,未获奖的猪仔将由益州官府统一收购。
“这……这……这……”武士彟心中震惊,益州办这场活动,恐怕要花费不少银两。这些经费若非朝廷批准,便只能是蜀王李恪自掏腰包了。
“嗯,阿耶觉得也可以参加,让别驾带着愿意参加的养猪户们一起去一趟益州便是。能拿个奖最好,拿不了也无所谓。”武士彟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别啊!”武媚连忙摆手,“这点小事,何必劳烦别驾大人?益州的邸报上已经注明了,这是民间活动,官府自愿参与。让别驾大人去,未免太过正式,反而不合适。”
“唔……”武士彟想了想,觉得女儿说得有理。益州确实在邸报上写明,官府只需传达信息即可,不必过多介入。
“不过,女儿我倒是有个主意。”武媚眨了眨眼睛,狡黠地说道,“不如让我带着养猪百姓去益州吧!我可以当个监督官,保证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
武士彟闻言,不禁莞尔。这丫头年纪虽小,却机灵得很。不过,让她去益州,是否合适?毕竟她才七岁,能否担此重任?
正当他犹豫时,武媚又补充道:“阿耶放心,女儿一定会把事情办好的!再说了,益州离利州也不远,路上有百姓们照应,不会有事的。”
武士彟思索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好吧,既然如此,便让你去一趟益州。不过,路上务必小心,凡事多与百姓们商量,不可擅自做主。”
“谢谢阿耶!”武媚高兴地跳了起来,脸上满是兴奋之色。
与此同时,益州的李恪心情大好。他原本只邀请了封地内的十二州参加养猪大赛,没想到邻近的六个州也纷纷响应。这样一来,参赛的州达到了十八个,规模远超预期。
“殿下,松州来报!”一名侍卫匆匆走进来,手中捧着一份文书。
“松州?”李恪眉头一皱,松州是边城,平日里与益州并无太多往来,怎会突然来报?
他接过文书,打开一看,竟是一份战情告急书。这是边关在遭遇敌情、需要支援时向周边州府发放的告知书。虽然严格来说并无约束力,但边关告急,非同小可。
李恪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他深知,边关一旦有变,必将波及内地。而这场养猪大赛,或许会成为一场更大的风暴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