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王晓东静静的安坐在办公室前,省城的晨曦,透过省政府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在他的办公桌上洒下一片暖光。然而,此刻的王晓东无心欣赏这景致,他的目光紧锁在一份全省乡村振兴进展报告上,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报告里的数据触目惊心,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陷入停滞,产业发展后继乏力,农民增收困难。
王晓东骨节分明的手指捏着全省乡村振兴进展报告,指腹在纸面摩挲,沙沙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他眉头深深蹙起,仿佛将所有的忧虑都拧成了一个 “川” 字。那些冰冷的数据在报告上张牙舞爪:某国家级贫困县特色种植基地因缺乏技术支持,撂荒率高达 35%;偏远山区乡镇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三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砰!” 王晓东重重合上报告,金属扣撞击桌面的声响惊得外间秘书匆匆探头。他抓起手机拨通省政府秘书长电话:“立刻通知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半小时后召开紧急会议。”
省政府 28 楼会议室的落地窗映着灰蒙蒙的天际线,王晓东捏着全省乡村振兴进展报告的指尖微微发白,纸页边缘被压出细密的褶皱。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刺目的数字 —— 滇东北片区产业项目烂尾率高达 32%,乌蒙山区农产品损耗率因冷链缺失超过 40%,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啪” 地一声,报告砸在檀木会议桌上,惊得在座厅局负责人纷纷挺直脊背。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王晓东站在投影幕布前,红色标注的数据在他身后不停闪烁:“这些数字不是报表上的符号,是老乡们眼巴巴盼着改善生活的殷切目光!”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目光扫过在座的厅局负责人,“三天内,各部门拿出问题清单和初步解决方案。”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波动,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遭遇的系统性梗阻!” 王晓东起身踱步,身后的电子屏自动切换出全省乡村振兴热力图,大片暗沉色块刺痛眼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财政厅三部门今夜形成联合专班,我要看到每个梗阻点的具体成因、责任主体和 72 小时应急方案。”
王晓东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我打算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挖掘各地特色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乡村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但这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推行起来会遇到不少阻力。”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王晓东决定亲自走访一些乡村,了解实际情况。在李丽玔的陪同下,他们踏上了调研之旅。汽车行驶在蜿蜒的乡村公路上,窗外的田野一片荒芜,破旧的农舍错落其间,与城市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晓东,这里的情况比报告里描述的还要糟糕。”李丽玔看着窗外,眼中满是不忍。
王晓东沉默不语,心中的责任感愈发强烈。他们来到一个贫困村,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垃圾随意堆放,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迷茫。
“王副省长,我们尝试过种植特色农产品,但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销售也成问题,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一位村干部无奈地说。
王晓东的越野车碾过崎岖山路,直抵昭通市鲁甸县。他戴着草帽混在田间,听种苹果的老农抱怨:“果子熟了运不出去,电商平台又不会用,眼瞅着烂在地里。” 掏出手机,他当即连线省交通厅:“马上启动‘村村通物流’攻坚行动,一周内必须打通县域到乡镇的冷链运输专线。” 转头又对随行的省供销社主任说:“组建直播助农团队,培训要覆盖到每个行政村。”
省城指挥部里,王晓东主导搭建起全省乡村振兴智慧调度平台。大屏幕实时跳动着 129 个县的产业数据,红色预警一旦亮起,系统自动派发督办单。“我们要像治理交通拥堵一样,疏通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他指着屏幕上不断攀升的农产品滞销预警,“发改委牵头建立全省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厅同步推进‘一县一码’溯源体系建设。”
三个月后,全省乡村振兴推进大会上,王晓东展示着阶段性成果:“通过‘飞地经济’模式,滇中新区承接了 23 个脱贫县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云农贷’累计发放贷款超 50 亿元;5 万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覆盖率达 95%。” 但他旋即调出仍未解决的问题清单:“土地碎片化、人才断层、集体经济薄弱等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接下来,我们要试点‘土地预流转’制度,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每个县至少培育 3 家龙头企业带动集体经济。”
王晓东的统筹推动下,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如春雨般洒向全省乡村大地,经过时间的沉淀,乡村振兴战略结出累累硕果,曾经发展困窘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晓东主导建立的 “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机制,成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强力引擎。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组成的 10 个专项督导组下沉 16 个重点县,累计发现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3200 余个。在滇东北片区,曾因缺乏技术支持而亏损严重的特色养殖基地,在督导组协调下,引入省畜牧科学院专家团队驻点指导,改良养殖技术、优化疫病防控体系。如今,该片区养殖基地亏损率从 40% 骤降至 8%,带动周边 2.3 万户农户年均增收 1.8 万元。
他推动设立的 30 亿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 “源头活水”。在乌蒙山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冷链物流项目成效显着。省交通厅牵头实施的 “村村通物流” 攻坚行动,建成县域到乡镇冷链运输专线 217 条,农产品损耗率从 40% 降低至 12%。远宁县依托完善的冷链体系,将滞销的 3000 吨土豆顺利销往全国各地,避免了农户的重大损失。同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使全省农村供电可靠率达 99.8%,光纤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为农村电商发展筑牢根基。四川省眉山市的乡村,借助网络优势,在王晓东推动的 “直播助农” 行动下,培育出 300 余名农民主播,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自家种植的水果,年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
王晓东也主导省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案》,引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农业产业方面,寿光市在政策支持下,建成智能化蔬菜种植大棚 5000 座,配备自动温控、精准灌溉、环境监测等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调节种植环境,蔬菜年产量提升 40%,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带动周边 10 万多农户增收。 宁川地区依托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政策,培育出闻名全国的 “冰糖心” 苹果,果农人均年收入增加 3 万多元。在乡村旅游领域,婺源县篁岭村借助乡村振兴东风,将晒秋文化与古村落风貌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村里发展起民宿、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年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2 亿元。
此外,王晓东力推的 “乡村振兴快贷” 金融政策,简化审批流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低息贷款。截至目前,“乡村振兴快贷” 已累计发放贷款 80 亿元,扶持农业企业和合作社 1200 余家,带动就业安置人口 10 万人。在人才保障上,“干部驻村 + 乡贤返乡 + 人才下乡” 模式成效显着,全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培训农村劳动力 30 万人次,5 万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覆盖率达 95%,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是成果最有力的证明。自王晓东主抓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曾经陷入停滞的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激活,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看着乡村的变化,王晓东和李丽玔站在一片金黄的稻田边,心中感慨万千。
王晓东轻轻拥抱着李丽玔:“这只是开始,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实现乡村的美好蓝图。”
窗外暮色渐浓,王晓东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俯瞰灯火初上的城市,手机里不断传来各地乡村振兴新动态的推送。他深知,这场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仿佛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故事。而王晓东和李丽玔,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