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青铜罗盘残片在实验台上泛着冷光,谢重楼戴着特制的电磁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刻有微型卦象的碎片拼接。他的镜片上蒙着一层薄雾,那是过度专注时呼吸凝结的水珠,身后的全息屏幕上,宋代航海图与现代坐标的对比数据在不断刷新,红蓝两色的曲线如同两条纠缠的毒蛇。
“谢博士!您快来看这个!” 技术员小陈的声音从测量室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谢重楼快步穿过走廊,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某种焦糊味扑面而来。测量室内,所有精密仪器都在不受控制地运转,激光测距仪的红色光束在墙壁上胡乱扫射,电子天平的托盘疯狂震颤,吐出一长串打印纸,上面密密麻麻布满数字。
“从磁暴结束后就开始了。” 小陈扯了扯领口,那里还留着被硅基藤蔓勒出的红痕,“这些数值…… 您看。” 他抽出一张打印纸,手指点在一组数据上,“秦代的‘仞’,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是 1.848 米,而我们之前测算的航海图坐标偏差距离,恰好是这个数值的 1700 倍。”
谢重楼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抓起计算器飞速按键,心跳随着屏幕上的数字跳动愈发剧烈。17 这个数字,不仅是宋代航海图与现代坐标的偏差秒数,此刻又以倍数的形式,与秦代的长度单位产生了精确的数学关联。更诡异的是,当他将这些数值代入地球自转轴偏移模型时,计算结果竟与罗盘投影中古代石罗盘的转动角度完全吻合。
“不是巧合。” 谢重楼的声音沙哑,“秦代的度量衡体系,根本不是用来丈量土地和器物的。” 他想起祖父笔记里夹着的一张泛黄手稿,上面用朱砂写着:“周天有度,非尺可量;归墟之衡,藏于天道。” 当时他以为这只是老人的臆想,此刻却如雷击般豁然开朗 —— 那些看似普通的长度、重量单位,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标记归墟能量的特殊刻度。
档案室突然传来玻璃碎裂的声响。谢重楼和小陈冲过去时,发现存放古代文献的恒温柜不知何时全部敞开,羊皮卷和竹简在空气中翻滚,仿佛被无形的手翻动。更惊人的是,原本黯淡的文字开始发出荧荧绿光,《淮南子?天文训》的残页上,“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 的记载旁,浮现出用秦篆书写的批注:“隅者,归墟之锚;九数循环,能量永固。”
“温度在下降!” 小陈的牙齿打颤,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霜花。谢重楼这才注意到,室内温度已降到零下十度,自己的睫毛上都结了冰晶。而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文献,表面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覆盖冰层,唯有发光的文字穿透冰霜,显现出更多隐秘信息 —— 其中一幅星图显示,秦代的北斗七星位置与现代不同,而七颗星之间的连线长度,若以 “仞” 为单位换算,竟构成了归墟符文的几何框架。
基地的广播突然自动启动,刺耳的电流声后,传来一段扭曲的吟唱。谢重楼感觉头皮发麻,那旋律与罗盘投影中古代祭司的咒语如出一辙。更可怕的是,所有测量仪器开始同步发出蜂鸣,频率组成的声波图,恰好是秦代 “度天尺” 的外形轮廓。
“它们在回应。” 谢重楼按住疯狂跳动的太阳穴,实验室里的量子计算机突然自行开机,屏幕上跳出一组组与秦代度量衡相关的数列。这些数列看似毫无规律,但他按照 “仞”“钧”“斛” 的单位权重重新排列后,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方程式。方程式的解,指向海底棺椁群的中心位置。
此时,小周所在的隔离舱传来剧烈震动。这个曾被罗盘刺伤的技术员,皮肤下的磁纹开始按照秦代度量衡的刻度发光,每一道纹路的长度,都精确对应着 “仞” 的倍数。他的身体周围形成一个透明的能量罩,罩壁上流动的光影,正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 “周天度量图”。
“归墟的能量场需要特定的度量体系来锚定。” 谢重楼抓起实验服冲出门,在走廊里撞见匆匆赶来的队长,“秦代人早就发现了归墟的存在,他们创造的度量衡,是用来构建封印的坐标系统!现在黑衣组织的攻击、海底棺椁的异动,都是因为这个古老系统出现了裂缝!”
当他冲进指挥室时,监控画面显示,海底的棺椁群正在以一种诡异的几何规律重新排列。而在遥远的海面上,黑衣组织的舰队突然改变航向,朝着与秦代 “度天尺” 模型完全吻合的方位集结。谢重楼的怀表再次不受控制地转动,表盖内侧的铭文与小周身上的磁纹、古代文献的发光文字,同时爆发出刺目的光芒。归墟的秘密,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深潭,涟漪正在层层扩散,而他们,已经站在了漩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