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谢恩” 戏份。苏明远远远望去,只见饰演新科状元的演员李轩身着改良后的青绿色交领官服,腰间系着素面青金石玉带,正站在台阶上调整袖摆。阳光穿过殿角的垂旒,在他袍服上投下斜斜的光影,竟比剧本里的 “状元郎” 多了几分清正之气。
“action!”
导演一声令下,李轩踏上台阶,按照苏明远指导的 “趋礼” 前行 —— 上身微俯,步幅减小,鞋底擦过青砖发出细碎的 “沙沙” 声。当他在御阶下站定,双手交叠行 “时揖”,青绿色的广袖如春水般荡开,玉带板在腰间轻轻碰撞,发出温润的轻响。
“臣顾明远,叩谢陛下隆恩。”
台词落地的刹那,苏明远注意到镜头特写中,青金石玉带的纹理清晰可见,与演员泛红的耳尖形成微妙对比。这抹青色在金黄的殿内饰品中格外醒目,既符合唐代 “品色服” 制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 “万红丛中一点绿” 的层次感。
这场戏的片段被提前放出预告片,立刻引发了网友热议。
“终于看到不是大红大绿的状元服了!青绿色好显气质!”
“考据党狂喜!查了下唐代确实以绿袍为低品官服,状元刚及第穿绿袍太合理了!”
“玉带板居然是素面的?我还以为会雕龙刻凤呢,原来唐代官员不能随便用龙纹啊!”
苏明远坐在四合院的书桌前,看着手机里的弹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头的青金石碎块。他想起道具组熬夜赶工的那晚,老王举着青金石玉带板直犯嘀咕:“这么素净,观众能看出啥门道?” 如今看来,观众的眼睛远比想象中雪亮。
正式拍摄 “金殿对策” 时,饰演皇帝的老演员一时忘词,竟临场发挥:“新科状元既知民间疾苦,可曾想过如何革新吏治?”
李轩一愣,下意识用苏明远教的 “叉手礼” 回应:“陛下,臣以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当仿贞观之治,广开言路 ——”
这段即兴发挥的台词与苏明远给演员开的 “唐代政治课” 不谋而合。镜头扫过李轩腰间的玉带,青金石在烛火下泛着幽光,竟比剧本里的 “状元及第” 更有说服力。
“卡!” 导演激动地鼓掌,“这段太好了!比剧本写的还精彩!”
老演员走下龙椅,拍着李轩的肩膀笑:“臭小子,这‘致安之本’说得漂亮,比你平时背台词有灵气多了!”
李轩挠头:“是苏老师讲《贞观政要》时说的,我想着对策嘛,总得有点真东西。”
次日,历史博主 “青衫考古” 带着《新唐书?车服志》来到片场 “验货”。苏明远亲自为他展示改良后的官服:“交领右衽为唐代常服形制,青绿色绢布参考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服饰……”
“太厉害了!” 博主对着玉带板猛拍特写,“现在很多剧组用明清官服糊弄事,您这玉带板虽然简化,但銙带的形制和佩戴方式完全正确,连‘前圆后方’的细节都还原了!”
一旁的老王凑过来,叼着烟卷笑:“多亏苏老师天天在耳边念叨‘銙带、銙带’,我现在做梦都能画出玉带板的样式。”
博主忽然指着官服袖口:“这卷边是……?”
“唐代称‘襕袍’,下摆加襕以示尊儒。” 苏明远解释道,“考虑到镜头效果,我们把襕的宽度缩减了三分之一,但位置严格按照‘离地五寸’的记载。”
五、文化传承的 “副作用”
这场 “绿袍玉带” 的戏播出后,意外带火了 “唐代青绿色服饰” 的讨论。某汉服品牌连夜推出 “明远同款” 交领襕袍,袖口绣着细小的云雷纹,预售量突破十万件。李轩出席活动时特意穿着改良版绿袍,玉带板换成了树脂材质,却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真正的唐代玉带是用青金石做的,我这只是个简化版,大家想了解传统文化,还得看苏老师的讲解。”
苏明远看着电视里侃侃而谈的演员,忽然想起道具间那堆被废弃的卡通龙纹红袍。它们被剪成碎片,用来擦拭颜料盘,此刻正躺在垃圾桶里,边角还沾着未干的青绿色颜料。他弯腰捡起一片碎布,上面的卡通龙纹被颜料覆盖,隐约透出点青色,像极了唐代壁画里褪色的云纹。
“先生,该去片场了。” 老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苏明远将碎布扔进回收箱,转身走向晨光中的剧组。远处,含元殿的飞檐在春风中轻轻颤动,新换的青绿色帷幔随风扬起,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庆朝贡院里,某个穿着绿袍的新科进士,正捧着考卷走向金銮殿,腰间的玉带板与他此刻佩戴的,发出同样清越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