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月份。
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撤到了清州,东路大军则在新任的指挥官立花宗茂的带领下撤到了浦项。
不过西南出事了,西南播州土司杨应龙的二儿子杨可栋在朝廷做人质的时候死了,杨应龙大怒,起兵造反。朝廷派了文官王继光,武将刘承嗣、郭成,让他们兵分三路去围剿杨应龙。杨应龙使了个“声东击西”的计谋,表面上假装答应投降,实际上却带着兵占据关卡冲杀出来。结果这一路的明军大败,死的死伤的伤,大半都没了,其他路的明军也没取得什么成果就回去了。王继光因为打了败仗被撤掉了官职,朝廷对杨应龙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从迅速平定围剿变成了“挑个合适的时候再去围剿”,接任的官员主张对杨应龙进行招抚。杨应龙虽然积极承认错误,但是对朝廷免去他土司的职务,对这样的处罚结果很不满意,因此更是怀恨在心,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叛乱。
原本在历史上,万历三大征是大明这个古老帝国最后的高光时刻,不过也拖垮了这个帝国原本脆弱的财政,紧接着,小冰河时期来了,再加上万历晚年怠政,朱常洛和朱由校死的有些蹊跷,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帝王培训的朱由检登上了皇位,再加上文官武将的糊弄,上下贪腐成风,最后导致了神州陆沉。
萧如薰看到朝廷邸报时,看到杨应龙造反,也是冷哼一声。
现在还不急,杨应龙真正造反是在几年后,现在小打小闹,没事!
转眼到了六月份,宇喜多秀家带着大军退到了釜山,比预先设定的撤退行程要早了半年。
宇喜多秀家也是没有办法,国内的反对势力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大,甚至九州地区已经出现武装暴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全军上下都认为这是决定胜负、一举定乾坤的关键时刻,然而,国内却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萧如薰瞬间感到一阵头疼。
原来,万历皇帝又开始搞事情了,这次他竟然要征收矿税!
这两年,朝廷虽然经历了两场规模不小的战争,但由于萧如薰的横空出世,情况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陷入困境。尤其是在朝鲜开矿这件事上,朝廷可是赚得盆满钵满。这可让万历皇帝动起了心思。
他心里琢磨着:“区区一个朝鲜的铁矿和煤矿就能赚这么多钱,咱们大明可是地大物博啊,天下那么多的矿,怎么就不能像朝鲜那样赚钱呢?那些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想到这里,朱栩钧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派遣大量的太监去各地开矿,同时还下令收取矿税。
这下子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原本这事儿只是在直隶地区闹得沸沸扬扬,但谁能想到,这就像野火燎原一般,迅速蔓延到了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地。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负责开矿的太监们,他们对于堪舆学和地质学一窍不通,这可就麻烦大了。本来好好的开矿活动,竟然渐渐演变成了一场敲诈勒索的闹剧。这些太监们常常信口胡诌,指着富户人家的院子就说地下有矿脉,以此来要挟他们交出巨额财富。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还不满足于此,他又派出身边的太监们奔赴全国各地去征收矿税。这些税收最终都流入了万历皇帝的内库,成为了他的私人财产。
“这都是些什么事儿啊?”当萧如薰得知这些情况后,整个人都感觉不太好了。他不禁感叹道:“这事儿现在能这么干吗?老朱家的人是不是都太急功近利了啊!”
说实在的,开矿以增加国家收入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毕竟国家的财政需要资金来维持各项开支和发展。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要让那些不靠谱的太监去负责操办呢?难道正德年间的官宦之乱如此迅速地就被人们遗忘了吗?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和遗憾!
要知道,太监这个群体向来名声不佳,他们除了贪婪无度、欲壑难填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能力去真正办好事情。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作为一国之君,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使用宦官来处理一些事务或许可以理解。但是,现在萧如薰已经为朱栩钧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证明了通过与六部合作来处理事务是可行的,而且难度会相对较小。然而,朱栩钧却似乎没有学到这一点,这让人不禁感到困惑和失望。
“看来,陛下对文官集团有着很大的意见啊!也许是因为他小时候受到了文官们的过度欺压,以至于现在对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耐心和技巧,绝不能急于求成啊!”萧如薰心中暗自叹息,他觉得朱栩钧在处理政务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对于开矿这件事,萧如薰认为还是有办法解决的。但关于收取矿税的问题,他却认为这是暂时绝对不能去做的。
矿税的征收涉及到众多商人的利益。在大明,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商人呢?像茶、盐、铁、米这些行业,哪一个是普通人能够涉足的呢?这些行业的背后,无一不是皇亲国戚或者文武勋贵的势力。
尤其是矿税这一块,普通百姓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开矿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别说是开矿了,就算是开个井,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办这事,难度之大,等于是来一个改朝换代啊!强如张居正也不敢干收商税这事啊!
萧如薰突然理解了朱栩钧,他这是要证明自己比张居正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