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江县,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土改工作队队长吴明信站在佛尔岩摩崖前,手中紧握着一只手电筒,那明亮的光束缓缓地扫过那四个斑驳且略显沧桑的大字——“平分土地”。这四个大字,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清晰可辨。它们是1933年红军战士们刻下的标语,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1935年仓山红军离开后,这些字迹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吴明信仔细观察着这些字迹,他发现其中的“平”字最后一竖被人凿去了,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缺口。这显然是还乡团所为,他们试图抹去这段历史的记忆,却不知反而让这段历史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吴明信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红军战士们,他们为了实现“平分土地”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今他作为巴州解放委员会派到赤江县任土改工作队的队长,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真正实现“平分土地”的愿望。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道缺口上,注意到缺口处残留着一些暗红色的物质。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那是红军战士们用朱砂调和糯米浆进行修补的痕迹。尽管岁月已经流逝,但这些痕迹依然顽强地存留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
“吴队长!”通讯员小张的声音突然传来,打断了吴明信的沉思。他抬起头,看到小张正站在面前,手里拿着一份材料。“这是一份群众证明材料,”小张解释道,“里面提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吴明信接过材料,仔细阅读起来。材料中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队刻写组组长李有才曾在这个地方刻下了一些字。仅仅三个月后,他就神秘失踪了,从此杳无音讯。
吴明信的目光在材料上的文字间游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字仿佛是李有才留下的最后信息,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在这时,一阵山风吹过,带来了一阵凉意。吴明信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山峦。突然,他听到了一阵细微的滴答声,像是水滴落下的声音。他循声望去,发现声音来自石壁的裂缝中。吴明信好奇地走过去,仔细观察着裂缝。在裂缝的深处,他看到了半截毛笔,毛笔杆上刻着“李有才 1933.8.1”的字样。
这无疑是李有才失踪前留下的线索!吴明信心中一紧,他小心翼翼地将毛笔取出来,仔细端详着。这半截毛笔虽然已经有些残破,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吴明信的脑海中飞速闪过各种猜测,李有才为什么会在这里留下这半截毛笔?他失踪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半截毛笔是否能成为解开他失踪之谜的关键线索呢?
在赤江县档案馆里,吴明信站在高高的书架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他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那些厚重的卷宗,一页一页地寻找着他所需要的信息。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搜索,吴明信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那本被收藏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土地法令》。这本法令已经有些年头了,纸张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吴明信仍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上面的条文。
他仔细地阅读着法令的第二条:“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山林、房屋,分配给贫苦农民。”这一条令让吴明信对当年的土地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着,他又看到了第十七条:“对破坏土地革命者,经苏维埃政府审判后处决。”吴明信的目光停留在这一条上,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他继续翻阅档案,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这条法令执行情况的记录。果然,在档案的另一页,他发现了一段关于李有才的记载。
据档案详实记载,李有才在完成刻字任务后,亲自率领队伍如天降神兵般将恶霸地主周占元缉拿归案,并将其就地正法。此事件犹如巨石入水,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不仅因为周占元是当地声名狼藉的恶霸,更因李有才乃正义之士,果敢地采取行动为百姓除害。但李有才的职责是刻写标语,处决恶霸之事不应由他办理吧?这一事件却如沉睡多年的火山,在十多年后引发了另一个人的高度关注,此人便是吴明信。当他在仔细翻阅相关档案时,竟如发现新大陆般,突然惊觉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在 1935 年红军撤离之际,他竟然在国民党县党部的任职记录中,瞥见了周占元之子周明远的名字,如夜空中的一颗流星,划过他的眼帘。
吴明信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如果周占元真的被处决了,那么他的儿子周明远怎么可能会在敌对阵营中担任职务呢?这显然与常理相悖,也让吴明信对当年的历史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充满了困惑和不解。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意识到,当年的事情可能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背后的故事等待着他去揭开。
就在他对眼前的谜团感到困惑不已的时候,突然间,一本破旧不堪、沾满血迹的《石标刻制记》从档案夹中滑落出来,仿佛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引导。他急忙捡起这本粗糙的日记,仔细端详起来。这本黄裱纸写成的日记,纸张不仅黄而且朽,稍不注意就翻烂了,仿佛它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岁月沧桑。尽管纸张如此脆弱,那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宛如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日志的一页,上面的文字立刻映入眼帘:“遵刻写队长赵怀中指示,记录刻写标语如下:1933 年 6 月,壁山坡上刻写争取苏维埃中国。”这行字虽然简短,但却透露出那个时代人们对苏维埃中国的热切渴望和坚定信念。接着,他继续往下看:“1933 年 7 月,佛尔岩平分土地标语开始刻写。”这短短的一句话,让人联想到当时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原来当年的刻写队还分了若干组,队长是赵怀中,就是吴明信的二叔。组长李有才,在这里刻写平分土地。
再往后翻,“1933 年 9 月,刻写赤化全川。”这四个字充满了力量,似乎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红军战士们为了实现革命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随着页面的翻动,更多的记录展现在眼前:“1933 年 10 月,刻写大城寨标语。”“1933 年 10 月,恩阳镇刻标语?”“1933 年 11 月,达县石桥开始刻标?”这些记录虽然只是简单的日期和地点,但却勾勒出了当时红军宣传工作的范围和规模。
最后,他看到了这样一行字:“1933 年 12 月 20 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这样美好的一天里,周占元之子周明远主动来到红军驻地。”这行字像是一个转折点,让人不禁好奇周明远来到红军驻地的原因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毫不犹豫地交出了家中的地契。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坚决要求加入红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继续往下看,日志中提到了李有才组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有才组长请示上级,最终决定批准周明远的请求,让他加入红军的宣传队刻写队。这个决定对于周明远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段历史记录不仅揭示了周明远勇敢的革命行动,也暗示了他后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命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许多人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周明远的选择,或许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和磨难。
在一位佛尔岩采药人的引领下,吴明信如探险家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岩壁之后的秘密石洞。这个石洞的内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标语草稿宛如繁星般闪耀,而地上散落的刻刀、朱砂罐以及《红军入川十大纲领》《川北穷人》《干部必读》等几本朽烂的书籍,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这些遗物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是一群沉默的证人,默默地诉说着过去革命者们在这里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让人不禁想起当年那些英勇无畏的人们。
“快看!”小张突然兴奋地指着岩壁上的一些弹孔,大声惊呼道,“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枪战!”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只见那些弹孔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岩壁上,有些甚至还残留着子弹的痕迹,显然这里曾经经历过一场激烈的交火。
在石洞的深处,吴明信的目光被一具骸骨吸引住了。那具骸骨静静地躺在那里,虽然已经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可以看出它曾经是一个人的身体。令人震惊的是,骸骨的腰间系着一个刻有“周明远”字样的铜质证章。这个证章虽然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上面的字迹。
骸骨旁边,一本破旧的手写本引起了吴明信的注意。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手抄本,发现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仍然可以辨认出上面的内容:“1935年2月15日,天空飘着雪花,红军主力部队开始撤离。李有才组长命令我留下,负责保护这些珍贵的标语。不久之后,还乡团攻破了佛尔岩,我与三名组员以及其他的游击队员们誓死抵抗……”
这些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吴明信仿佛能够看到当年的场景,红军战士们在严寒的天气中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而这具骸骨,就是那位名叫周明远的战士,他为了保护这些标语,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吴明信向在场的乡亲们展示了从石洞中发现的物证:
“乡亲们,请看,这可是李有才组长的毛笔啊,这可是周明远的红军证章啊!这些物证宛如一个个沉默的证人,确凿无疑地向我们诉说着,在 1935 年,他们为了守护这些革命标语,毅然决然地奉献出了自己如金子般宝贵的生命!”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巨石。周明远的孙子周建军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猛地站起身来,满脸悲愤地吼道:“我听我爹说他爹是被红军杀害的……”“那是还乡团炮制的无耻谣言!”吴明信犹如一位正义的使者,迅速展开 1935 年国民党的《赤江日报》,义正词严地说道,“看这条新闻:‘红匪李有才残杀良民周占元’,经过我们深入调查,周占元早在 1932 年春天就已经因病与世长辞了!那时红军尚未抵达赤江。”会场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仿佛时间都凝固了。采药人王老汉激动得浑身战栗,声音颤抖得如同风中的残烛,说道:“我爹当年可是亲眼目睹周明远和李组长一起刻标语的啊……”
土地分配仪式在巍峨的佛尔岩下隆重举行,犹如一场盛大的庆典。当吴明信将那承载着希望与未来的土地证庄重地递到周建军手中时,年轻人竟像一颗虔诚的种子,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扎根于大地:“吴队长,我想修复那饱经沧桑的标语。”吴明信点头应允,又增派几名帮手,护卫周建军修复这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平分土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标语,更是千百年来农民对赖以为生的土地的热烈渴望,未来希望,不惜用命相搏和相争。
周建军如敏捷的猿猴,迅速爬上高耸的脚手架,手中紧握着如火焰般炽热的朱砂,精心地填补着“平”字的缺口。吴明信惊讶地发现,他手中紧握的刻刀,宛如李有才当年的得力助手。“李组长,”周建军轻声呢喃,仿佛害怕惊醒沉睡的历史,“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夕阳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洒下余晖,为修复一新的标语披上了一层神圣的红光,熠熠生辉。吴明信轻柔地抚摸着那坚硬的岩壁,仿佛触摸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心中涌起如潮水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