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
胡大老爷刚过了中午,便美滋滋地从礼部换了便装,悠哉悠哉地回来了。
这次他连府上都没回,直接在礼部就换好了衣服。
在礼部一群官员羡慕的眼神中,他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可今天,胡大老爷正准备“过家门而不入”,从如诗院子门口路过,直奔宛如的小院时——
哐当!
一声闷响,如诗的院门打开了。
一阵香风扑面而来,如诗内穿抹胸,外披轻纱,像乳燕投怀般娇呼一声:“老爷,想死奴家了!”随即一头扎进胡大老爷怀里。
老天作证,胡大老爷真是顺手!
他还没反应过来,便顺手把如诗搂在了怀里。
看到如诗在这大冷天穿成这样,胡大老爷哪能不明白她的心思?
争宠呗!
“唉,如诗啊,你这丫头何必呢?”
“瞧瞧你冻的,万一染上风寒,可有的受了!”
如诗不仅没反驳,反而用一双玉臂紧紧缠住胡惟庸的脖子,头埋在他怀里,闷闷地说:
“老爷再不来看如诗,如诗就要死了!”
“奴家就想让老爷心疼一会儿!”
“这样老爷就能多陪奴家一会儿了!”
“老爷,你就陪陪奴家嘛!”
得!
哪个男人能拒绝这千娇百媚的撒娇呢?
更何况还是在这大冷天,又上才艺又上装备的撒娇?
妈耶!
这谁顶得住!
好吧,正好在宛如那儿也待了几天了,换个口味也不错。
于是,胡大老爷半推半就地再次走进了如诗的小院。
这一来,如诗可就活跃了。
胡惟庸也不知道这丫头是受了什么。
乖乖,如诗平时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了。
如今更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那各种花式动作轮番上演,简直把胡大老爷吓得目瞪口呆。
啧啧!
莫非她前世是会所里的头牌投胎来的?
要不然,这一身的技艺是从哪儿学来的?
难道真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天哪,如诗,你可真不简单!
不过,胡大老爷心里也在琢磨一件事。
如诗平日里虽然也不差,但也没到这种程度啊。
最关键的是,她这声音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真有这么兴奋吗?
好家伙,这一声接一声的,怕是把外头的下人都吵得睡不着了吧。
不过,胡大老爷脸皮厚得跟城墙似的,向来不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
可他不知道的是,隔壁一个小丫头正狠狠咬着一条手帕,瞪着眼朝这边诅咒呢。
就在胡大老爷沉浸在神仙般的日子,乐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宫里也传来了好消息。
经过朱元璋时不时的查看,他终于确认了一件事。
他心心念念的土豆,已经成熟了!
确定这一点后,朱元璋高兴得不得了。
他甚至没让别人动手,自己脱下了平日里穿的衮龙袍,挽起袖子就下地了。
说起来,这也没什么丢人的。
毕竟皇帝本来就是天下的典范,每年帝后都要下地示范,祈祷五谷丰登。
再加上他本就是农户家的放牛娃出身,这背景早就传遍天下了。
所以,他干点农活,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正因为皇帝都亲自下地了,一众机灵的臣子也看出了朱元璋对这新作物的重视。
一时间,整个皇宫都陷入了“土豆狂热”之中!
(本章完)
------
作为一个工作狂,朱元璋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勤政典范。
关键是,他不仅工作强度拉满,工作效率也是一等一的高。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罢了。
反正你是皇帝,给自己打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呗。
可朱元璋不是!
他不仅工作效率高、强度大,最让人吃不消的是,他工作的时间还特别长。
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天天都在加班,或者是在去加班的路上。
这种情况真是让人受不了。
许多官员其实并不指望能升到多高的职位,他们只想着慢慢熬,等到退休时能提升一下品级,多拿点退休金就心满意足了。
因此,他们这辈子就图个轻松安稳。
可偏偏他们遇到了朱元璋这样不讲道理的皇帝,真是让人满腹辛酸。
明明说好的休息日,朱元璋自己却不休息。
他不休息也就算了,还总是看奏章。
看奏章也就算了,还动不动就召人进宫问话。
问话也就算了,还经常让人召集人手加班查资料、写奏章……唉,这些大明官员真是惨,连躲都没法躲。
不过,今天那些最敏锐的官员都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今天的朝会为什么这么短?陛下为什么显得心事重重?而且,他脸上带着喜色,和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完全不同。
可朝会结束后,他们还是没弄明白朱元璋到底怎么了。
朱元璋下朝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后殿,一边走一边开始脱衣服。
皇帝上朝是有规矩的,必须穿上特制的衮龙袍。
这衣服虽然珍贵、威武、华丽,但就是不适合干活。
对现在的朱元璋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缺点。
他一路走一路脱,随手把衣服扔给一旁的内侍和宫女。
早就准备好的宋利赶紧给朱元璋披上了一件旧衣服。
走到宫殿,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扛起一把还沾着泥土的锄头,嘿嘿一笑,大步朝后宫走去。
作为一个农户家庭出身的,即使如今成了九五至尊,那种见证丰收的喜悦依然无法改变。
没有谁比农家更清楚,一次丰收能带来多大的改变。
大步踏入后宫深处。
望着眼前那片略显昏黄的藤蔓,朱元璋却仿佛见到了世间最美的新娘。
对他来说,眼前的景象,远比万邦来朝、群雄臣服更让他心安定,也更令他欢欣。
呸…呸……
朱元璋在手心吐了两口唾沫,毫不在意地搓了搓手。
随后,他举起锄头,转身用力一挥。
哐……
锄头深深插入泥土中,随着那只布满老茧和陈年伤疤的手轻轻一撬。
噗……
一串沾满泥土的黄褐色土豆,带着根茎被锄头从地里翻了出来。
早已将衣摆扎在腰间的宋利,拖着一个竹编箩筐,赶忙上前捡起地上的土豆扔进筐里。
朱元璋对这种合作早已习以为常,毫不在意地向前迈了一步,再次举起锄头。
一挖、一撬、一捡、一移……
主仆二人,一个是天下至尊,一个是内侍总管,却乐此不疲地干着最朴实的农活。
“皇爷,当年要是有这东西,何愁没饭吃啊!”
宋利捶了捶老腰,笑着看向同样满头大汗的朱元璋,忽然打趣道。
朱元璋并未责怪宋利失礼。
因为他们之间的主仆情谊,已持续了几十年。
对他来说,宋利不仅是个阉人、内侍,更是一个跟随他几十年的老仆、老友!
朱元璋挺直腰杆,长舒一口气,看着还剩大半的田地,笑呵呵地回应。
“你这老家伙,羡慕就直接说!”
“不过啊,别说你,咱也羡慕。”
“可惜啊,这些东西真正发挥作用,恐怕得等到标儿手里了。”
“咱们啊,都老了!”
主仆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稍作休息后,二人又投入到劳作中。
日头当空时,朱元璋终于停了下来。
看着一旁堆成小山的土豆,他大笑一声。
“宋利,让人好好称一称,咱们算一算,这仙粮到底亩产多少!”
宋利咧着嘴连忙答应,转身让早已准备好的年轻内侍赶紧动手。
尽管之前挖的时候就知道收成不会差。
朱元璋眼前堆满了一筐筐土豆,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那些小太监手脚麻利,很快就清点完数量。
“陛下,总共是三十七石!”小太监声音发颤,显然有些紧张。
朱元璋一听,猛地提高了嗓门:“多少?”
小太监被这一声吓得不轻,低头再次确认后,大声答道:“回陛下,拢共三十七石!”
朱元璋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声毫不掩饰,充满了狂喜。
他此刻的开心,简直像吃了蜜一样甜,从心底里往外冒。
胡惟庸果然没骗他!
这产量,简直高得不可思议。
有了这些粮食,大明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与此同时,东宫太子朱标也传来了好消息。
朱元璋之前安排的其他几处土豆种植地,也都丰收了。
没有一处的亩产低于三十石。
朱元璋看着手里的奏报,猛地抬头望向天空。
老天爷啊,我大明的百姓终于不用再挨饿了!
他低头看了看堆成小山的土豆,心里一阵激动。
他得去找马皇后,和自家的婆娘分享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可是老朱家的大事!
(本章完)
---
朱元璋来到马皇后这里,马皇后显得很平静。
老夫老妻了,这么多年一起走过来,朱元璋的狼狈、失意、发达、兴奋,她都见过了。
如今剩下的,只有平淡。
两人身份虽尊贵,但感情深厚,马皇后自然不会因为朱元璋的到来而显得诚惶诚恐。
放眼天下,如今能指着朱元璋鼻子骂的,也就马皇后一人了。
朱元璋身上沾着泥土,穿着一身旧衣裳,急匆匆地跑来。
马皇后温言问道:“怎么了?重八,你这是下地干活去了?”
朱元璋满脸兴奋,他来这儿,就是要和马皇后分享这个好消息。
“没错!妹子,你是不清楚,咱们种的那些土豆,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今天咱们就是在忙活这个!”
“我对其他人不放心,怕他们不小心伤到这珍贵的粮食。”
“我也不放心让别人背着我核对产量,毕竟这粮食关系重大。”
“所以,思来想去,反正我当年也是农民出身,不如亲自动手!”
马皇后听着朱元璋毫不掩饰地说出这些“不妥”的话,早已见怪不怪。
“那结果如何?”
“胡惟庸把土豆说得天花乱坠,难道真有那么神奇?”
马皇后对朝堂上的事并不怎么关心。
但若是关乎自家夫君和儿子未来的基业,她就不得不放在心上。
尤其是涉及粮食的事。
无论在哪个朝代,甚至在将来,这都是头等大事。
说来也巧,朱元璋来之前,她还在回忆。
她清楚地记得上次胡惟庸进献土豆时,胡惟庸安排了一桌土豆宴。
虽然因为种子有限,只吃了几道菜。
但就是那几道菜,加上胡惟庸的讲述,让她记住了这种产量惊人的粮食。
三十石!